中国政治史

中国政治史

吕思勉, 著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共三十六章,从民族起源、古代社会史,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吕著《中国通史》不仅继承了司马迁以来的史学传统,同时采用了清末梁启超”新史学”所开辟的学术视野,将中国史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放到世界史的时空中观察研究,并对梁先生的酷锐视角有所调整,与政治保持了适当距离。

书籍目录:

第一讲 中国民族的由来/001第二讲 中国史的年代/007第三讲 古代的开化/010第四讲 夏殷西周的事迹/020第五讲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031第六讲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040第七讲 古代社会的综述/045第八讲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050第九讲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055第十讲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063第十一讲 前汉的衰亡/072第十二讲 新室的兴亡/077第十三讲 后汉的盛衰/082第十四讲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089第十五讲 晋初的形势/095第十六讲 五胡之乱(上)/101第十七讲 五胡之乱(下)/105第十八讲 南北朝的始末/110第十九讲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119第二十讲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123第二十一讲 唐朝的中衰/128第二十二讲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133第二十三讲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139第二十四讲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145第二十五讲 北宋的积弱/151第二十六讲 南宋恢复的无成/159第二十七讲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169第二十八讲 汉族的光复事业/176第二十九讲 明朝的盛衰/181第三十讲 明清的兴亡/187第三十一讲 清代的盛衰/194第三十二讲 中西初期的交涉/201第三十三讲 汉族的光复运动/209第三十四讲 清朝的衰乱/218第三十五讲 清朝的覆亡/226第三十六讲 革命途中的中国/233

内容摘要:

颠覆当代历史教育。  吕先生以我们熟知的人情事理分析历史上的“恩怨情仇”,而不是塞给你一个观点让你背下来。他应用当时最新的历史学、社会学研究成果做史学研究,不回避有争议问题,如果仅以观点新锐为依据,今天的教科书倒像是写于吕先生之前。以此种教学之方法,吕思勉培养出了钱穆、黄永年、张芝联、赵元任等一批国内顶级学者,试问当今哪位特级教师有此成就?  此书为吕思勉大学讲义整理而成。是否值得一读,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读此书还可对当时各社会领域之思潮窥见一斑。这些思潮进而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重要政策的制定,如:民国时期对汉字简化的各种提议和尝试、当年社会上部分知识分子对大农业化生产的看法等。  张耕华专为鹭江版《吕著中国通史》(分为《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政治史》)所做之《导读》也颇值得一读。《中国政治史》仅用16万字就写完了五千年的理乱兴亡,全书无一废字。  吕思勉于1930年前后服膺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大同社会的理想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极为推崇,但对阶级斗争理论持保留态度,这在他的史学作品中有明显体现。【作者简介】吕思勉(1884—1957年) ,1884年中法战争殃及东南沿海,吕思勉就在此时(字诚之)诞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世家。青少年时期,康梁思想因战事而广为传布,吕思勉深以为是。因此,从十多岁开始,吕思勉就留心物价等生活细节,做大学教员期间曾撰文为食堂的碗筷消毒提建议。体现在治史上,则吕思勉突破了历史只为帝王将相做谱牒的片面性。随后,他又谨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这些治史思想和方法深刻体现在吕思勉的教书、著述之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据说,因吕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见解,其讲学授业充满意趣,门下多出名人。唐长孺自称吕先生的私淑弟子,杨宽在光华大学坐堂听课于吕先生,钱穆、黄永年、张芝联、赵元任等也都是他的学生。  新式思想和方法,辅以精读《二十四史》三四遍之功力,吕思勉一生著作等身。谭其骧说,以一人之力几乎写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没有见过第二个人”。严耕望评价他为,在现代史学史上,惟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1951年吕思勉和光华大学随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57年逝于上海,终年73岁。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政治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5907285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政治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厦门出版单位鹭江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政治史是鹭江出版社于2014.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91.2 的主题关于 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