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等事
人生第一等事封面图

人生第一等事

(瑞士) 耿宁,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年代:2014

定价:40.0

书籍简介:

《人生第一等事》是著名现象学家耿宁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围绕王阳明的“致良知”概念展开,划分出了王阳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同“良知”概念,并对其做了细致的阐释。总起来看,耿宁将这三个“良知”简捷扼要地概括为:“良知”的第一个概念是“心理-素质的概念”,第二个概念是“道德-批判(判别)的概念”,第三个概念是“宗教-神性的概念”。 与这三个“良知”概念相应,至少应当有三种实现或达到“良知”的方法,亦即三种“致良知”的基本途径。

书籍目录:

前言

总引论 明代中期儒者的一些生活状况

第一部分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与他的三个不同“良知”概念

引论

第一章 王阳明的第一个“良知”概念:向善的秉性(“本原能力”)

第二章 王阳明的第二个良知概念:对本已意向中的伦理价值的直接意识(本原意识、良心)

第三章 王阳明的第三个良知概念:始终完善的良知本体

第四章 对王阳明三个良知概念之区分的一个历史证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对于伦理正确的行为而言,良知是否充分的问题:对此还需要附加的认识吗?

第二部分 王阳明后学之间关于“致良知”的讨论

引论

第一章 钱德洪与王畿之间的讨论:“致良知”究竟是通过依照良心的行为,还是通过对“良知本体”的明见?

第二章 王畿通过“觉良知本体”来“致良知”

第三章 聂豹一方面与欧阳德、邹守益,另一方面与王畿进行的讨论:“良知本体”必须在先于所有动的静中实现吗?

第四章 罗洪先与王畿之间的讨论:当下“良知”是具足的,还是需要“收摄保聚”的工夫?

第五章 王畿所列举的在他看来王阳明学派内部不正确的“致良知”观点

结尾的评论与进一步的现象学问题

附论 刘宗周与黄宗羲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诠释。刘宗周针对王阳明“致良知说”所提出的“诚意说”是否体现了一种哲学的进步?

第一章 刘宗周

第二章 黄宗羲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诠释

结语

文献索引

概念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由上、下两部构成。第一部分论述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主要围绕其“致良知”的主张进行。耿宁通过对王阳明早中后期言谈文字的仔细研究,划分出王阳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同“良知”概念,并对其做了细致的阐释。总起来看,可以用耿宁的话将这三个“良知”简捷扼要地概括为:王阳明“良知”的第一个概念是“心理-素质的概念”,第二个概念是“道德-批判(判别)的概念”,第三个概念是“宗教-神性的概念”。
   与这三个“良知”概念相应,至少应当有三种实现或达到“良知”的方法,亦即三种“致良知”的基本途径。它们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可以在王阳明本人那里找到。但王阳明并未对致良知的“途径”做出明确的区分。在他那里可以找到各种对致良知途径的解释。对“良知”(本原意识)的理解和阐释可以看作王阳明的本体论思想,而对“致”(实现)的理解与阐释则可以看作王阳明的工夫论思想。因而“致良知”三字,体现了王阳明的本体论与工夫论的统一,包含了他的本体论主张和工夫论诉求两个方面的内容:“良知”是本体;“致”是工夫。王阳明的全部学说,以及阳明后学对他学说的所有一致的和分别的展开,都概括在这三个字之中了。
   第二部分致力于论述欧阳德、王艮、邹守益、钱德洪、王畿、聂豹、罗洪先对“致良知”在本体论、工夫论方面的各种相同的和不同的理解,以及因不同理解而产生的相互论辩,以及通过论辩而得以展示的种种诠释可能和修习可能。在此过程中,阳明心学于各个方向上得到实质性的充实和进一步的展开,当然也同时经历着可能的自身分化与离异。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人生第一等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国现象学文库
9787100105613
如需购买下载《人生第一等事》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人生第一等事是商务印书馆于201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48.25 的主题关于 王守仁(1472~1528)-哲学思想-思想评论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