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燕京大学来
我从燕京大学来封面图

我从燕京大学来

侯仁之,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46.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本书回顾了作者在燕园的生活,以及洪业、顾颉刚、邓文如等对作者学术生涯教益匪浅的师长。

书籍目录:

我从燕京大学来

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道路上怀念我师洪业教授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二记我师洪业教授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三记我师洪业教授

从目寇监狱到人间炼狱四记我师洪业教授

师承小记忆我师顾颉刚教授

山高水长何处寻追忆颉刚师二三事

一次意外的收获忆邓文如师

记本年湘、鄂、赣、皖四省水灾

陈潢治河

天津聚落之起源

北平金水河考

靳辅治河始末

续《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

HistoricalGeographyofPeiping

前言

仁之和我相识在七十五年前的燕园。我于。1931年先入燕京大学历史系,仁之晚我一年入学。在位于适楼(现名俄文楼)一层的西南角的那间课室里,我们听洪业(煨莲)教授讲授“史学方法”。共同的课业和志趣使我们逐渐接近,课余有时在适楼南门外会面,而最常去的地方自然是图书馆。从图书馆出来,仁之总是先送我回到女生二院,再返回未名湖北岸的男生宿舍。

从1932年作为新生踏进燕京大学校门起,仁之在学贯中西的洪业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启发下,一步步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清初学者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和所提倡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仁之的学业探索。1932年顾颉刚教授开设了“中国疆域沿革史”这门课程,探讨历代疆域和政区的演变,后又发起成立以研究古代地理沿革为中心的“禹贡学会”,设在位于燕大东门外蒋家胡同3号寓所。仁之在这里参加过学会的活动,聆听过顾先生的教诲。学会的同名刊物《禹贡》半月刊也于1934年3月出版,成为交流学习心得和信息的学术园地。仁之学生时期在《禹贡》上先后发表过十余篇文章。

1935年长江中下游大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深受震撼,写了《记本年湘、鄂、赣、皖四省水灾》一文。由此,他开始关注历史上水利的兴修并阅读水利史的典籍。他的学士论文便是关于清代黄河的治理,题目选为《靳辅治河始末》。在写作过程中,他注意到辅佐靳辅治河的陈潢起了重要作用,却被诬陷入狱、迫害致死。洪业教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要仁之以《陈潢治河》为题,结合现实,著文宣扬为民除害、以身殉职的陈潢,并将这篇文章刊登在他自己参与主编的《大公报.史地周刊》上。

仁之本科毕业后的暑假,参加了禹贡学会组织的“黄河后套水利调查”。这第一次大规模野外考察,影响到他日后对水源水系研究的重视。留校后,仁之担任顾颉刚教授的助教,协助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班”,从1936年9月到1937年6月,每隔一周的周六下午,都要带学生到事先选定的古遗迹或古建筑物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仁之根据参考资料,写出简要的介绍文章,铅印出来发给学生,人手一份,作为考察的参考。我每次参加,受益良多。这项工作使仁之进一步认识到野外实地考察的重要。他后来多次徒步跋涉,跑遍了北京大半个郊野,尝试将文献的考证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顾颉刚教授为躲避日寇追捕,被迫离校出走。仁之转为洪业教授的研究生。爱才惜才的洪业教授注意到仁之的学术思想开始向研究历史时期地理学的方向发展,便着手为他安排去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的计划,后因欧战阻隔,未能按时成行。

1939年8月,我们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东厢结婚。国难当头,婚事不张扬,仪式从简,只备便宴。司徒雷登校长是证婚人,我们的老师洪业教授、李荣芳教授及他们的夫人在座。从此,仁之和我相随相伴,从二十岁时的同窗,到现在九十多岁的老伴,走过了漫长的人生路程。

仁之在洪业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于1940年7月获燕京大学文硕士学位后继续留校任教。引导仁之走上治学之路的洪业教授、顾颉刚教授、邓之诚教授教学有方,传业授徒,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之间,给学生以熏陶。仁之亲炙教益,承继治学之道和气节操守,为日后学业和持身律己立下了根基。我师“育我之亲,爱我之切”,仁之一生对此感念不忘。

……

1993年,北京铁路西客站工程破土动工。最初有选址在莲花池的意见,后来主楼东移,使莲花池得以完整保留。仁之一直惦记着莲花池。在主体建筑基本完成后,就要亲自去看。我陪他去,那时还没有安装电梯,扶着他爬楼梯一直到顶,看到的是个干涸的莲花池底,而且已经成了堆放建筑材料的大仓库。莲花池的命运使他非常担忧,他立刻写了《莲花池畔再造京门》一文,建议进一步开发莲花池的水源。在北京城里,另一处令他萦绕于怀的地方是什刹海。没有当初的什刹海,就没有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及沿中轴线的整个城市布局。仁之说,什刹海及其周围一带,是老北京最具有人民性的地方;作为新时代文化生活活动中心,什刹海的开发应该提到全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他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给予了深切的关注。

1993年,仁之再次讲授全校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作为一生教学的“结业式”。随后,便在暑假带领学生去内蒙古赤峰市考察。不料大雨冲垮了路基,火车只到京郊怀柔就返回了。最后一次野外考察就这样结束了,那一年,他八十二岁。

算起来,从1936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起到1966年,是仁之工作生涯中的第一个三十年。“文革”开始,全部工作戛然而止,他抱憾不已。而经历了这场劫难之后,仁之又获得了生命中的第二个三十年,他对此无比珍惜。他本是勤奋之人,他的第一篇作品发表在济南齐鲁大学出版的刊物《鲁铎》上,那是1929年他中学时代的习作。自此,除了特殊境况,他几乎每年都有文章作品发表。然而一生写作的高峰期竟是在七十几岁,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他发表文章百篇之多。年过八十,仁之更以“不待扬鞭自奋蹄”自勉。他的习惯是,清早三四点起床之前,把想到的当天要做之事扼要记在小卡片上。这些“卡片”其实就是剪开的厚信封或是药品包装盒,只要背面是浅色的即可。他的枕头下总有这些笔头和纸片,“一日之计在于晨”正是借助了这些“卡片”。到中午时分,他有时会说上一句:“我已经工作了八小时了。”在复印和扫描技术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仁之在完稿之后,总要缮写誊清一遍。如果再有修改,就再抄一遍。这很费时间。以前他自己做,后来我帮他做。不仅抄写,我也帮他在内容上“把关”,帮他整理保管校对,查找图书馆资料。当然我还是他的“收发室”,处理来信,去邮局寄稿,事情总是排得很满,遇到催稿,就更是早晚赶工。在我看来,这第二个三十年中,他几乎是全速奔跑,孜孜不倦,以勤补拙,不敢稍自懈怠,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他的旺盛精力一直延续到近九十岁。

十年之前,一个已有秋意的黎明,仁之和我在天光云影中,携手漫步在未名湖边。对于身旁的他,我想到了四个字:勤奋坚毅。正是由此,我佩服他。近年来,走路困难加上视力衰退,不能出远门,他的目光回归到了早年学术道路的出发地,围绕海淀和燕园,完成了《未名湖溯源》、《海淀镇与北京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关系和文化渊源》等论文。现在,他再不能像以往一样地投入工作了,失却了生活的重心,使他伤感。有幸的是,我们仍然还在燕园,从青年到晚年,七十多年来相依相守。仁之每天坐在轮椅上去看他心爱的未名湖,享受着它那独有的美。

张玮瑛

2007年12月于北京大学燕南园

内容摘要:

  侯仁之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反映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求索心路。书中精选早期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七篇作品,其中包括三篇学位论文;书中还收录了作者的八篇回忆文字,回顾了燕园生活,以及洪业、顾颉刚、邓之诚等对作者学术生涯的颇多教益。
侯仁之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后又留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本书反映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求索心路。书中精选早期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七篇作品,包括三篇学位论文;还收录了其八篇回忆文字,表达了作者缅怀恩师的深切感念之情,读来亲切可人。
【作者简介】
侯仁之,1911年12月生,山东恩县人,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我从燕京大学来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8029560
如需购买下载《我从燕京大学来》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我从燕京大学来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8 的主题关于 侯仁之-回忆录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