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中国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创新研究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中国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创新研究封面图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中国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创新研究

安增科,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6.0

书籍简介:

综合研究劳工标准问题和劳资关系问题及其调节机制意义重大,既具有国际意义又具有国内意义,既具有经济意义又具有政治意义。从国际意义来看,近20年来,国际劳工标准呈现出从国内问题向国际问题转化、从官方层次向民间层次渗透的趋势。在官方舞台,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在民间舞台,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通过第三方标准认证的趋势正在加强。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作者介绍:

安增科,1974年生,山东宁阳人,经济学博士、法学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岭南十拍》作者。主要研究全球化下的劳资关系问题。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主研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公开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合作完成专著、教材多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状况及趋势

一 有关劳工标准问题的研究

二 有关劳资关系调节机制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一 劳动市场

二 劳工标准

三 劳资关系调节机制

四 劳工标准与劳资关系的联系

第四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劳资关系理论述评

第一节 劳资关系理论研究概述

一 劳资关系理论的发展简史

二 劳资关系研究的学科和学派

第二节 国外劳资关系研究的两种范式

一 劳资关系研究的功能论

二 劳资关系研究的冲突论

第三节 国外劳资关系三种理论

一 天然调和论

二 可以调和论

三 不可调和论

四 评价

第四节 国外劳资关系分析的四大模型

一 邓洛普模型

二 考肯模型

三 桑德沃模型

四 考夫曼模型

五 评价

第五节 国内劳资关系问题研究述评

一 关于劳资关系模式的分类

二 关于研究方法

三 关于劳资关系现状

四 关于劳资关系的影响因素

五 评价

第三章 国外劳资关系调节机制比较研究

第一节 西方劳资关系调节机制的思想和制度基础

一 新自由主义

二 合作主义

三 三方机制

第二节 西方劳资关系调节机制的国别研究

一 瑞典

二 德国

三 美国

四 英国

五 日本

第三节 欧洲劳资关系调节机制

一 欧洲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机制的僵化迹象

二 欧洲劳资关系调节机制的多元化趋势

三 欧盟建立之后劳资关系的变化

四 欧洲劳资关系的模式

第四节 转型国家的劳资关系调节机制

一 转型前的劳资关系——斯大林模式

二 转型后的劳资关系——政府主导下的合作主义

三 就业保护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

四 总的特征和趋势

第五节 劳资关系调节机制为什么千差万别

一 经济基础千差万别

二 各种制度相互制约

第四章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演进和争议

第一节 国际劳资关系格局的变化

一 第三波全球化以前的国际劳资关系格局

二 第三波全球化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

三 第三波全球化以后的国际劳资关系格局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现实考察

一 时间维度上的三个骱段

二 空间维度上的两个舞台

第三节 国外理论界有关劳工标准问题的争议

一 统一标准是否必要

二 逆向竞争是否必然

三 贸易制裁是否应当

第四节 国际劳工标准争论述评及本质

第五章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劳资关系现状

一 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

二 中国劳动市场就业现状

三 中国劳动用工现状:一个对雇主的调查

四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的现状

第二节 中国劳工标准现状

一 中国的名义标准:国家立法情况

二 中国的实际标准

三 中国实际标准的样本:一个对农民工的调查

第三节 低劳工标准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一 加大贫富差距、恶化经济循环

二 不利于高绩效管理模式的形成

三 限制产业结构升级

四 低标准下的劳动力市场典型现象:“民工荒”

第四节 高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一 高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宏观影响和对策

二 高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微观影响和对策

第五节 中国提高劳工标准的可行性

一 不会逾越经济发展水平

二 不会加剧失业问题:西方的证据

三 不会影响国际竞争力:产业转移受限

第六章 中国提高劳工标准的机制创新

第一节 传统调节机制的不足

一 工会方法的不足

二 政府方法的不足

第二节 对传统调节机制的创新:两个模型

一 “雇主守法成本-不守法成本模型”

二 “企业技术密度-内外;向程度模型”

第三节 新型调节机制创新:劳动信托制度的蜂农模型

一 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 模型的构建——基于“苹果与蜜蜂”寓言

三 模型的组织雏形——全顺公司

四 模型的制度雏形——劳动派遣

五 国外未出现制度创新的原因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劳工标准产权不清晰、具有外部性,并有多种含义

二 劳资关系研究分三大理论,劳工标准问题存三大争议

三 欧洲模式并非“灵丹妙药”,制度应当因地制宜

四 低标准让中国承受国内外压力,提高标准切实可行-五工会方法需缓行、政府方法待改进、提高标准靠制度创新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 中国提高劳工标准需要摆脱对西方模式的迷恋

二 政府方法应当因市场而异、因市场制宜

三 市场方法可以弥补政府方法解决劳工标准外部性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录

附录一 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节选)

附录二 SA 8000标准(2001版)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综合研究劳工标准问题和劳资关系问题及其调节机制意义重大,既具有国际意义又具有国内意义,既具有经济意义又具有政治意义。从国际意义来看,近20年来,国际劳工标准呈现出从国内问题向国际问题转化、从官方层次向民间层次渗透的趋势。在官方舞台,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中国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创新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
9787500491170
如需购买下载《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中国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创新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中国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创新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98.2 ,F249.26 的主题关于 劳资关系-研究-中国 ,国际法:劳动法-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