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印象
敦煌印象封面图

敦煌印象

方健荣, 选编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6.0

书籍简介:

本书收入常书鸿、季羡林、刘白羽、余秋雨、冯骥才、贾平凹、三毛、奥雷尔·斯坦因、兰登·华尔纳、井上靖等60多位国内及国际的著名作家、敦煌学研究学者书写敦煌的文化历史散文,如:《坚守敦煌》《在敦煌》《敦煌秋日》《道士塔》《永远朝拜敦煌》《敦煌千佛洞之行》等等,共100余篇。从文化人的心灵角度诠释了瑰丽而永恒的敦煌。

书籍目录:

常书鸿夏天的敦煌

喜鹊的故事敦煌散记之

段文杰敦煌之梦(节选)

季羡林在敦煌

冯骥才关于敦煌样式为纪念藏经洞发现百年而作

余秋雨道士塔

莫高窟

高尔泰常书鸿先生

寂寂三清官

常沙娜留下永久的微笑我的父亲常书鸿

贾平凹敦煌沙山记

佛事

林非敦煌散记(四题)

周涛莫高窟神游

西部与西部

平山郁夫永远朝拜敦煌

张恨水敦煌

三毛夜半逾城敦煌记

高德祥敦煌人的莫高情结

张抗抗沙之聚

杨显惠疏勒河上的胡杨林

孙江这一个魔影敦煌“伤心史”中的王道士

何生祖敦煌人

雒青之敦煌的孤独

杜永卫大泉河,从莫高窟前流过

胡杨敦煌笔记

秦川新店湖梦幻

杨利民听戏

胡同庆敦煌随笔四则

林家平敦煌风景

林染敦煌的变奏

陈所巨西去雄关

赵之洵敦煌巡游

叶开去敦煌的三种方法

李茂锦飞天随笔

王新军走近敦煌

雪潇莫高窟

晏苏与你对峙

匡文立呜沙山挟风行

李文强坚守西部

姜生治情有独钟游三危

刘立波我带走了敦煌

马旭祖感受破城子

桑新华巍巍哉敦煌

吴新宇笔走敦煌

寒星阳关三叠

宗璞呜沙山记

洪烛飞天,来历不明的外星女人

阿贝尔莫高窟的美与疼痛

关瑞走笔敦煌

韩维民神圣的敦煌

非我佛.画.人

冯玉雷敦煌学界的“老狮子”

王登渤敦煌以西

曲近敦煌一日

刘丰歌敦煌花

张彦芬莫高窟的夜

刘士超走出荒漠

志凌敦煌一千天

马步升天马的故乡

林雨古道西风

高利华在敦煌的幸福生活

林俐这一片土地这一座城

荆爱民莫高窟礼赞(外三篇)

刘学智党河的水(外一篇)

杨献平内心的敦煌

方健荣天边的敦煌

敦煌的夜市

编者小语

前言

似乎从诞生那一天起,敦煌就注定是世界的一个博大而幽深、显赫且又独立的存在。其丰富的宗教艺术,繁复的历史演变,独处黄沙的落寞与繁华,超越千年的沉重与曼妙,都是她迄今为止令人着迷惊叹的魅力的由头。飞翔千年的伎乐人,优雅曼妙的姿态,在时间蓝空中穿越沧桑历史;满面尘土的佛像和佛陀,至今保留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嬗变、递进、融汇之时的本真姿态。

敦煌自古被誉为中西文化和文明交融、流变的第一站,在长达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时光中,敦煌已然承载了中原皇朝之外,西域乃至中亚和西亚文明、文化容纳与传播的重要“使命”。自前秦高僧乐傅在三危山的“落身成庙”(公元366年)以来,北魏乃至两晋、五代、隋统治者及其贵族、边臣对佛教不遗余力的笃信、开凿和修葺,使得敦煌在不断更替之中,得到了有效巩固和发展。

唐代中后期,张议潮、曹议金政权及其家族对佛教的崇尚、开窟塑身以求不朽的奢华行为,从另一方面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到元代,由于中原帝国军事力量乃至集权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变化,敦煌及丝绸之路渐渐冷落,而莫高窟,也不可避免地寂寥了下来,以至日日风吹土埋,渐渐荒废。

公元1900年5月26日,神秘埋藏了八九百年之久的洞窟豁然出世。与之紧密相关的一个人,是当时从湖北出家,辗转至莫高窟做住持的道士王圆篆。对于宗教乃至其容身的莫高窟,王圆篆是笃诚的,尽心的,他四处化缘,维修残破不堪的莫高窟,用以维持生计。王圆篆的这~发现,没过多久,就在新疆和兰州、北京等地学者官要之间传扬开来。斯时,正在楼兰考察的匈牙利籍英国人斯坦因闻声,穿越浩大的罗布泊,径直走向莫高窟。

藏经洞内的“敦煌遗书”,与安阳殷墟、居延汉简并成为20世纪初东方三大文明发现。而奥博鲁切夫、斯坦因、科兹洛夫、伯希和等人先后进入莫高窟,以各种方式,从王圆篆手中带走数万件的艺术珍品和宗教典籍。这一系列浩劫,使得陈寅恪发出“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悲怆喟叹。而叶昌炽、罗振玉、向达、王重民、贺昌群、刘鹗、王国维、于右任、张大干、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人对敦煌艺术保护的身体力行,以及于逆境中对艺术和文化的景仰乃至义无反顾的“献身”,使得敦煌艺术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开掘和存留,乃至生生不竭且又卓有成效的继承与发扬。

现在的敦煌,不仅仅因为它是古代中国的西边疆域乃至西域的开始,也不仅仅是充满异样文化和地理色彩的旅游胜地;在数千年历史间,因乌孙、大月氏和匈奴,吐蕃、鲜卑、西夏、突厥和蒙古等部族的轮番占领,中西文化、宗教和文明的交融与演变,使得敦煌具有一种特色鲜明的“混血”色彩。所有这一些,都可以在莫高窟及周边的佛窟中找到当年的蛛丝马迹。

至当下,每年来敦煌游览与参观的人不下百万,在流沙与戈壁围困的绿洲之间,在风化和噬坏严重的佛窟壁画前仰头瞻仰,啧喷赞叹。我想,敦煌的魅力大抵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感染,是丰富而驳杂、独特又幽秘的文明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的强大气韵,使得每一个前来游览和朝觐的人都不得不从内心和灵魂当中涌起虔诚的景仰和热爱,在众多文化遗迹和文明面前,诚笃沉肃、流连忘返。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这一名字,其本身就是其魅力和品性的最好注解。《敦煌印象》一书,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敦煌文化及其精神品质的一个丰富展示与极致发现、解读。其中文章作者,囊括了当今国学硕儒、敦煌学专家乃至著名学者和作家状写敦煌的锦绣篇章。张恨水、季羡林、宗璞、冯骥才、贾平凹、余秋雨、杨显惠、张抗抗等人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以深厚的文化修养、渊博的知识和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将敦煌物事尽入文章,呈现和发掘出敦煌最为幽深博大、丰富独特的一面。常书鸿、段文杰、高尔泰等著名学者和画家、美学家,以亲历、保护、继承和研究者的身份,书写了自己宠辱不惊的人生襟怀、独立纯粹的情感思想和在敦煌的日常生活状态。

特别要提的是高尔泰先生回忆常书鸿、李承仙夫妇及其个人在敦煌工作和生活的文章《常书鸿先生》《寂寂三清宫》,如同亲历,情景映现,读来令人欷献,眼眶潮湿。文章不仅饱满了一份浓郁的人间真情,而且还有一种醒人济世之效用。冯骥才从文化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敦煌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掘和发现。余秋雨《道士塔》《莫高窟》似乎已经成为经典之作,其对藏经洞及莫高窟的历史遭际的叙述和感喟,早已深入人心,诵读、引用、变换者不胜枚举。杨显惠《疏勒河上的胡杨林》叙述了自己多年在敦煌的生活,像他声名斐然的系列小说《夹边沟记事》一样简朴自然而又充满情感力量。周涛《莫高窟神游》《西部与西部》以大气凛然的诗情,对敦煌乃至莫高窟展开了刚健韧性的想象。

常沙娜的回忆文章《留下永恒的微笑回忆父亲常书鸿》,以饱含深情的文字,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并书写了一个真实的常书鸿。日籍友人平山郁夫《永远朝拜敦煌》,用真切的笔调,记录了自己对敦煌的挚爱之情。早年成名的诗人林染、周涛、曲近和陈所巨等人的作品短小精悍,构思精巧,洋溢着别致的诗人气质。

作为年青一代的写作者,叶开《去敦煌的三种方法》开合自如,笔尖气象万千。杨献平《内心的敦煌》自由诗性,境界凛然。洪烛《飞天,来历不明的外星女人》,以印象式的书写,对敦煌致以内心的崇拜。阿贝尔《莫高窟的美与疼痛》感性而充满温情。甘肃省内的诸多作家、诗人如马步升、赵之洵、匡文立、王新军、雒青之、方健荣、孙江、胡杨、刘士超、马旭祖、晏苏、关瑞、秦川等人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或者在敦煌的中心与外围,记述和表达了他们各自心中的敦煌及其历史文化现象与遗迹。

由此,可以说,这本书中的文章,角度是多样的,硕儒学者普及性与文学性并重的深刻解读,年轻作者们的意气飞扬,当地作家的熟稔与深情,构成了《敦煌印象》一书的丰富性。从中,不仅可以窥探到敦煌在不同历史烟尘当中的真切影像,也可以领略到敦煌学及敦煌周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遗迹。对于热爱敦煌、了解敦煌、发现敦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美妙的纸上敦煌旅行。

作为编选者,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方健荣而言,一方面是对敦煌的一种文化贡献,且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则是对敦煌题材美文的一次整体检阅和展示。因而,《敦煌印象》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敦煌的旅行参考,且还具有相当的历史文献、文学收藏、资料集锦、艺术鉴赏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2008年8月26日于北京静淑苑

后记

2005年开始,我就动了编一本关于敦煌的散文佳作选的念头。为此打印了两百多份约稿函,在文朋诗友的帮助下,几乎遍寄祖国的各个省份的一些知名作家。原来想,2006年10月底前肯定可以编出此书,不想一拖竟到今日。主要是因为约稿的困难,三年多时间,我心里老有事,这是自找的事,自讨苦吃吧!记得我在寻找冯骥才,寻找季羡林,寻找周涛,寻找贾平凹,寻找余秋雨,此书的每一位作者我都努力寻找,约到他们的大作,并一一与他们签订授权书。虽然这个过程身心又累又苦,但我却明白这本书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编出它不可!

书编出来后,如何出版又成了头疼的事。几家出版社联系都不容乐观,愿意出此书的出版社一时定不下来,这样又一拖再拖。这时候才知道我已经被这本自找的活儿牢牢套住,累着也苦着了。当初想到的是它的意义,现在它成了我的负担。

最后,在朋友孙江、胡杨、杨献平、赵健等的鼓励下才又坚定下来,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刘铁巍答应出版此书,愿为弘扬敦煌文化出一些力,这样才有了此书面世的机会。同时,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为此书作了序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此书中对作者的排名,以得到稿件先后为序,这样简单些也自然些,顺乎我的心情,并未刻意为之。感谢各位作家的支持,是你们对敦煌的垂爱,成就了这样一本小书。

最后要说的是,编选这本书的过程中,虽经过多方努力,但仍有几位作者(或著作权代理人)未能联络到,由于您的文章是本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是先将其作品编入本书了。我们希望宗璞、桑新华等几位老师能够与我们联系(电话:0937-3515300或0937-8833752),以便尽快奉送样书和报酬。

方健荣

2009年1月16目于敦煌

内容摘要:

  2009年度最值得品咂、珍存的散文集!季羡林、余秋雨、冯骥才、贾平凹、三毛、平山郁夫等大师、名家带您走进神秘的敦煌,共享美文盛宴!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敦煌文化及其精神品质的一个丰富展示与极致发现、解读。其中文章作者,囊括了当今国学硕儒、敦煌学专家乃至著名学者和作家状写敦煌的锦绣篇章。张恨水、季羡林、宗璞、冯骥才、贾平凹、余秋雨、杨显惠、张抗抗等人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以深厚的文化修养、渊博的知识和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将敦煌物事尽入文章,呈现和发掘出敦煌最为幽深博大、丰富独特的一面。常书鸿、段文杰、高尔泰等著名学者和画家、美学家,以亲历、保护、继承和研究者的身份,书写了自己宠辱不惊的人生襟怀、独立纯粹的情感思想和在敦煌的日常生活状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神州腹地中原喷涌而出,经由河西走廊这条笔直的千里通道,穿过敦煌,向西而去,光芒四射地传布世界。同时,源自西方的几大文明,包括埃及文化、希腊文化、西亚文化,以及毗邻我国的印度文化,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逆向地输入进来。东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便在这里的大漠荒滩上撞出一个光华灿烂的敦煌。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敦煌文化及其精神品质的一个丰富展示与极致发现、解读。其中文章作者,囊括了当今国学硕儒、敦煌学专家乃至著名学者和作家状写敦煌的锦绣篇章。从中,不仅可以窥探到敦煌在不同历史烟尘当中的真切影像,也可以领略到敦煌学及敦煌周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遗迹。对于热爱敦煌、了解敦煌、发现敦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美妙的纸上敦煌旅行。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敦煌的旅行参考,且还具有相当的历史文献、文学收藏、资料集锦、艺术鉴赏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敦煌印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5887319
《敦煌印象》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兰州出版单位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敦煌印象是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08.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