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封面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于怀彬,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9.0

书籍简介:

本书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放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地探索事先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实践中,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与现实建构的整体系统。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第一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各党派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地主阶级

一、林则徐、魏源

二、洋务派

第二节 农民阶级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资产阶级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

第二章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一、统一战线

二、武装斗争

三、党的建设

第二节 反对“二次革命论”

第三节 反对“一次革命论”

第四节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第三章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

第四节 过渡时期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

一、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二、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理解过于简单划

三、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

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国内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五、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第二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

一、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追求社会主义

二、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上过于重视计划,忽视市场的作用

三、发展速度上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第五章 邓小平南方谈话

第一节 改革的逐渐深化与理论上的困境

一、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政治思想保障

二、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生产关系上进行突破

三、改革的深化要求我们在经济体制上进行创新

第二节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一、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存在制度属性

二、为非公有制经济说话

三、“不争论”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

五、“三个有利于”标准

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二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建构

第一部分 “五位一体”的建设

第六章 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现代企业制度

三、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四、“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五、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第四节 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一、按劳分配及其主体地位

二、“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第五节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一、基尼系数、“中等收入陷阱”

二、效率与公平

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应注重公平

四、实现“两个同步,两个提高”

五、变“金字塔形”分配格局为“橄榄形”分配格局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节 发展战略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三步走”,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战略

第七节 改革开放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第八节 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七章 政治建设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基层民主政治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二、依法治国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八章 文化建设

第一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九章 社会建设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三、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第十章 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含义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措施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措施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二部分 新时期的“三大法宝”

第十一章 党的建设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二节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第十二章 科学发展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科学发展

第十三章 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

第三部分 祖国统一与对外政策

第十四章 祖国统一

第十五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党长期艰苦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制定了宏伟蓝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书,能使学生从总体上一目了然的明确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能更好的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之间的关系。导语 于怀彬编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渊源与现实建构》的特色: 第一,史论结合,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第二,侧重于从历史、环境、实践、认识等方面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为什么我国现在实行这样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是其他。 本书的创新:体系创新。 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放到自鸦片战争以来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探索实现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实践中,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从而自然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与现实建构的整体系统。内容提要 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放到自鸦片战争以来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探索实现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实践中,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从而自然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与现实建构的整体系统。 贯穿于怀彬编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渊源与现实建构》的线索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贯穿全书的思想方法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渊源与现实建构》可作为高校学生的学习辅导用书,也可以作为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参考资料。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8128933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杭州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3.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16 的主题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