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解释学
技术解释学封面图

技术解释学

赵乐静,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从存在本体论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思考技术,并通过对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伊德的人-机现象学与解释学、拉图尔的后结构主义技术符号学、塞尔与克罗斯的技术人造物功能意向性等思想的借鉴与批判,形成了理解技术的崭新范式——技术解释学,从而拓展了海德格尔基于人与人造物互动所揭示的此在的解释学特征,充实了伽达默尔关于“本文”的技术向度,强化了意向性之于技术哲学研究的意蕴,并在强调意会理解的意义下,分别就技术的三个主要方面(技术知识、技术活动与技术人造物)进行了解释学研究。

书籍目录:

总序

导言: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第一章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上适用于技术

第一节技术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技术哲学的兴起

二、当代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

三、技术的价值负荷与工具论

第二节技术哲学的本质追问

一、本质主义及其技术理论

二、非本质、反本质与后本质主义

三、技术的含义与家族相似

第三节技术的解释学意蕴

一、解释学的源流

二、科学解释学的兴起

三、技术理解的“前结构”

第四节技术解释学的探求

一、工具的“上手”与“在手”

二、知觉与技术解释

三、“人一机”解释学关系

第二章技术知识的解释学

第一节作为知识的技术

一、技术并非应用科学

二、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

三、技术知识的独特地位

第二节地方性知识

一、理解地方性知识

二、地方性知识的哲学意蕴

三、实践中的地方性技术知识

第三节意会知识的解释学反思

一、不可言说的知识

二、技术理解的意会性

三、技术知识的意会性

第四节意会知识与技术传播

一、意会知识与明言知识

二、意会知识与技术扩散

三、不可失而复得的知识

第三章技术活动的解释学

第一节技术建构的解释学向度

一、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形成

二、技术建构论的解释学策略

三、技术风格

四、行动者网络

第二节技术设计的解释学

一、两种技术设计模型

二、技术设计与解释学循环

三、技术设计的“问答逻辑”

第三节技术代码的解释学意义

一、作为前见的技术代码

二、技术的“社会意义”

三、技术的“文化视域”

第四章技术人造物的解释学

第一节作为本文的技术人造物

一、广义对称原则

二、技术调控

三、技术“正本”

四、技术创新与“多重正本”

第二节技术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

一、技术的道德“授权”

二、技术的政治“场景”

三、技术的“可用性”

第三节性别化技术正本

一、技术女性主义

二、技术的“性别正本”

三、技术的“驯化”

结语可选择的技术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科学技术哲学文库”之一,全书共分4个章节,主要从本体论解释学视角,探索了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与程度上适用于技术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上适用于技术、技术知识的解释学、技术活动的解释学及技术人造物的解释学。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从本体论解释学视角,探索了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与程度上适用于技术的问题。在强调意会理解的前提下,考察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解释学基础上统一的可能,认为兼具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技术有着显著的人文科学特征。本书以家族相似谈论和描述技术研究了技术知识、技术活动和技术人造物的解释学,对工具的“上手”、“在手”状态以及技术理解的“前结构”与解释学循环进行了讨论。在肯定当前正在发生的“技术认识论转向”积极意义的同时,强调了技术知识与技术理解意会的重要性;在将社会行为视做本文的条件下,对技术建构论进行了解释学阐释;从广义对称原则出发,以技术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为依据,形成将技术人造物看做本文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本书可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参考,适用于工程技术、设计人员阅读,对有兴趣思考、探索人文与科学“视界融合”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其他思想者也有一定的启发性和价值。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技术解释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科学技术哲学文库
9787030256782
如需购买下载《技术解释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技术解释学是科学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N02 的主题关于 技术哲学-阐释学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