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
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封面图

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

靳元亮,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描写一代知青今昔生活的纪实类作品。

书籍目录:

引子

上卷那些屁事儿

一、第一次进派出所

二、第二次进派出所

三、最长的一个暑假

四、天降大任

五、初到别家台

六、如此小组会

七、猪头风波

八、不速之客

九、狗胆包天

十、做点坏事并不难

十一、瓜葛

十二、还是甜瓜惹的祸

十三、混账的居然是我

十四、单调进行曲

十五、神秘的旅伴

十六、内战

十七、金蝉脱壳

十八、我在马路边

十九、灯火阑珊处

二十、人去也

二十一、半碗高粱粥

二十二、走为上

二十三、他乡遇故交

二十四、电话无人接听

二十五、“老干部”遇上新问题

二十六、当一回坏人

下卷闯入新千年

一、八分之六

二、再回首

三、欲“诉”不达

四、“小酒票”佚事

五、计划不如变化

六、“宁死不屈”

七、谈判

八、失眠

九、点滴,点点滴滴

十、责任

十一、警察和他的父亲

十二、此武昌彼武昌

十三、不亦乐乎

十四、路见不平

十五、阴影

十六、“谋皮”新篇

十七、涅槃

十八、画蛇添足

十九、“闯关”

二十、重访别家台

二十一、任期最短的主任

二十二、我是刁民

二十三、这个女人哪

二十四、这山这水这人

二十五、九霄云外10小时

二十六、不平淡的一天

二十七、跟“流浪猫”倒包

二十八、塞纳河边

二十九、贵妇的裙摆下

三十、别太当回事儿

尾声

后记

前言

知识青年,自1968年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已不单指“有知识的青年人”,而成为特指响应“上山下乡”号召而到农村插队的一代年轻群体的代名词。根据这个群体在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故事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曾被称作“知青文学”,引发过大量读者和观众的感慨与思索……

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历尽坎坷的“知青”们现已步入老龄,他们的故事也逐渐从人们的印象中淡化,游离于今天的社会话题主流之外。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个群体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今天还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

今年是“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作者拿出了一部反映知青今昔生活全景的小说《我和我的知青哥们儿》,不难看出,小说中的故事明显有作者亲历的印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单纯地回溯那些蹉跎岁月,而是用了整整半部篇幅着重描写了这一代人进入新世纪以后所发生的事件。这就使该作品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看点。

以往反映知青“战天斗地”的作品并不罕见,“一代知青”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往往都比较成熟。而这部作品的上部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对社会缺少认知、纯真而顽皮的孩子,恰恰是通过他们的幼稚可笑,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可爱。正如作者用故事中人物的话说的那样:“是青年,却没多少知识”,反倒是那个乱哄哄的年代里大多数“知识青年”的真实写照。因而,他们的故事在荒诞的年代里虽显得有些滑稽,但却又真实可信。在下半部里,伴着年岁增长,如今有了些知识而不再是青年的他们,在新一代后生面前又感觉跟不上时代的快节奏也是现实问题。但作者出于对生活的热爱,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的情趣,娓娓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尤其能够从那些较为沉重的话题里挣脱出来,挖掘出妙趣横生的章节,亦庄亦谐地反映了一个大潮迭起的社会大背景,产生了举重若轻的效果。估计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多会乐意接受这种方式。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一个出生在破落的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的视角,将我们拉入了那个真实而已经远去的年代……

下半部笔锋一转,一步跳过三十余年,年近半百的老“知青”们进入了新时期,忙忙碌碌中展开新的生活篇章。时空转换跨度虽大,但不令人感到突兀,倒觉得干净利落。随着他的成长,我们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当年看似不正常反倒极为正常的一桩桩事件,使读者也随之深入其中。

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小人物,他的遭遇和境况虽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并不脱离现实,仍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故事中人物大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都是大多数人平日可以感受到的。尤其是他们并不属于格外受益的群体,甚至在改革大潮冲击下,亦难免一时感到有些不适应,对改革的认知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正因为如此,通过他们朴实而真切的感受,或许更能令读者掩卷思悟:改革,不仅有现实必要性,亦有其历史必然性乃兴国之策,大势所趋!

作品风格也很有个性。文章充满生活情趣,虽不乏调侃之笔,却无油滑之感,风趣但不轻浮;人物性格鲜明,感情丰富而真挚,无造作之嫌;事件虽多,却无堆砌之痕;生活气息浓郁,但不杂芜零乱。上、下部时空间隔虽大,但藕断丝连,互有照应,相映成趣……每个章节内部几乎都富戏剧性,但不失真。通篇故事,集情节跌宕、富有悬念、语言幽默于一身。不难看出,作者阅历较深、涉猎较广,并具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同时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度。因而,从理论上讲,它应当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群。

就作品本身而言,应该说不单是“知青文学”一词所能涵盖得了的。它是以这个群体为框架,以他们所走过的路为载体,真实地展现改革前后的国民生活和观念的变化,来诠释改革的伟大历史意义,用强烈的反差让事实胜于雄辩!这是作品有所突破之处。

作品刻划人物心理的过程似乎略显仓促,应该还有可拓展的空间,对个别人物的交代也还有挖掘的余地。不知是作者为改编影视作品做准备有意为之否?另待商榷。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只满足中老年人的怀旧情绪,也给年轻人提供了些许启迪。无论是在磋跎岁月还是在经济转型期,这一代人所表现出的质朴和真诚,无疑应予肯定与发扬。主人公白丁历尽坎坷,自觉坚守道德底线,身处逆境仍不失人格、国格的品质,更是值得大家瞩目的一个亮点。

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张铁林

2008年11月11日

后记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两语并非出自一处,却同样令人感慨万千。

记得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前的暑假里开始接触长篇小说的,一读就上了瘾。还自觉不自觉地把些认为好的句子“改编”到作文里,倒不曾想过有一天也来鼓捣小说。几场“触及灵魂”的政治运动下来,让本人很长记性:这类东西只能看,不能摸保不定哪天就可能吃不了兜着走,落个噩梦缠身!

“文革”初,高小辍学后14岁的我去一家街道办的木模组当了个小学徒,后又“自愿”报名下乡当了“知识青年”。从此不仅有了高尔基那样的“大学”学历,而且还有过一段与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类似的流浪史。庆幸打小爱做梦的我不时有好梦慰藉着,无论脚下的路多么坎坷曲折,总还能支撑住自己,堂堂正正地走了过来。

1973年进了兖州煤矿,干了10年矿工。这中间高考得以恢复,由于缺乏中学基础,鄙人只能望洋兴叹,但仍节衣缩食买些书填充早年的亏空,理科为主,文科为辅。谁料半道上反倒被叶辛的一部《蹉跎岁月》吊起了胃口,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岂不也可写成文章?“四人帮”垮台后,人性复苏的同时那记忆中的伤痕也逐渐敷平,“文坛如雷池”的铭训竞被我甩到了脑后,断然修改了新梦草稿弃理从文。

糟蹋了大量稿纸,几度惨遭退稿后,终于在1983年《泉城》文刊6月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散文《转盘》。说来真的好感谢当时的编辑刘真骅老师,当年像本人一样四处乱撞的文学爱好者已多如鸣蝉,可素昧平生的刘老师对这篇来自矿山小工的千字初稿竟手写了4页修改意见,给予了真诚的肯定和鼓励。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说正是受到了当初刘老师的鼓励,才使我有了日后圆梦的原动力。

那煤矿所处环境毕竟相对闭塞,为求知,我调至省城钢铁厂,但此时已被誉为“大龄青年”,娶妻生子随即成为快板主旋律。虽笔耕未辍,不过就在一些省市报刊上发点小“豆腐块儿”,哦,也参加过市文联举办的“文学讲习班”,还考取了北京人文大学的函授大专证书。但要把自身经历写成一部纪实小说的念头时时叩击心扉,却仍觉笔力苍白,任腹稿牵肠而无力为之。由是大部分精力耗在了培育孩子及锅碗瓢盆上了,又为此考了厨师,调入专科学校。不知不觉人过中年,百事缠手,初稿迟迟难产……直到2007年单位准许内退,才得以静下心来启笔。多年累积似涌泉破堵,秃笔如有助力,一发基本水到渠成。

这篇东西之所以总在心底翻滚涌动,不只是因为自己有那么一段难忘的经历要讲给后人听,更不是要把这一代“哥们儿”、“姐儿们”的故事当作化石送上展台,而是试图通过这种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或说是载体,引发人们对这一特定群体的深度关注与思索。并且希望不仅仅是对这一代人所受的痛、所负的重以及生活上新的压力给以关注,恐怕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新纪元里如何对知青文化精髓继续发掘研究及这段奇特而又绝版的历史还能否为新时代产生积极的影响。作者才疏学浅,讲不出振聋发聩的高深哲理,但有个很直白的小总结希望得到公众认可无论大社会、小环境怎样变革,只要坚持“走正道,长能耐”,每个人的故事都会光彩照人!真正做下来,似乎不是英雄也该算是好汉吧?我和我那些哥们儿基本就这么做了。是,我们有过怨言,打过架也闯过祸,可我们大都清清白白过来了。而过来之后想哭,又想笑,搅得人失眠!

完稿后,偶闻某些人对改革认识多有误区,既得者忘乎所以,失意者怨天尤人,愤俗者叹嗟今不如昔!是真不解当初时‘代背景还是有意回避现实国情?不得知亦不屑争论,但颇感有鲠骨在喉,随手又将发生在新千年的故事呵成下卷,共计约30万字,用了16个月全文码齐。并非末学思敏笔畅,由于基本都是亲历或身边事,仅仅证实了“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说不谬而已,倘若赶早间世,真难保不是一锅夹生饭呢。

然而产与收之间尚存距离,投稿又多次遏阻,倒也有某出版社短信回复:“大作思想性、艺术性较高,如同意自费出版,本社可予适当优惠。盼复。”在一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忙求教于好友,曾任某省报资深编辑的向红老师,向老师对拙作认真过目后作了详细点评,表示赞赏并提出了几点修改建议,并给予“作品因读者不同而不同,市上总有识货人”的勉励,认定我应该能够走通正常渠道出书的路子。在这位老大姐的支持下,我找回了信心,期间又幸获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张铁林先生的热情关注并在百忙之中为此写了序,顿使拙作增色。苍天不负苦心人,拙作幸运地被人民出版社(副牌东方出版社)副编审李惠老师慧眼看中并鼎力推荐,还得到了社长黄书元先生的支持。应该说我早年的梦是在多位恩师的百般呵护下,历经周折才梦想成真的。宛若一首歌,从作词、谱曲、调音、配器……到歌舞缤纷,是一个共同创作的过程,掌声多被演唱者领受了,而幕后何等付出只有台上人心里最清楚。由此作者怀着由衷的感激之情,向这些勤恳敬业的老师们深表敬意!同时也对以各种方式关心和帮助我的亲友们以及故事中的原型人物说一声:谢谢!借此机会作者也申明一点:拙作尽管采用了纪实手法,但仍属小说门类。既是小说,就有别于回忆录或报告文学类作品,其内容根据情节发展需要难免加入一定的虚构成分。故特别郑重提示谢绝对号入座,顺致鞠躬敬礼!盘点逝岁,也就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调教出一名研究生女儿,二是总算留下了一册字纸,唯此回馈社会,聊慰余生。内心感受愿与同伴们坦言:与其叹息人生如梦,莫如珍视如歌岁月!最后,请允许我为所有的知青朋友们献上一首新写的歌词《请听我唱一首歌》:请听我唱一首歌是我们故事流成的河那些日子仿佛就在眼前有伤痛咱不流着泪说别再问那是谁的错别让机会再一次错过来哥儿姐们儿一起笑一个不要听你说已把红尘看破请听我唱一首歌愿为你带来幸福快乐在这繁花盛开的时节问新的一天你要谁来把握靳元亮2009.10.8

内容摘要:

  今年是“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作者拿出了一部反映知青今昔生活全景的小说《我和我的知青哥们儿》,不难看出,小说中的故事明显有作者亲历的印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单纯地回溯那些蹉跎岁月,而是用了整整半部篇幅着重描写了这一代人进入新世纪以后所发生的事件。这就使该作品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看点。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一个出生在破落的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的视角,将我们拉入了那个真实而已经远去的年代……  本书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小人物,他的遭遇和境况虽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并不脱离现实,仍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故事中人物大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都是大多数人平日可以感受到的。【作者简介】  靳元亮,1952年生于济南市。1968年到历城县插队。生活的娘苦与窘迫,使作者曾无奈地选择了另谋出路离队出走,从而有过一段浪漫离奇却凄凉酸楚的流浪史……1973年在山东兖州矿务局南屯煤矿当矿工。1983年在《泉城》发表了处女作散文《转盘》。1987年毕业于北京人文大学函授大专班。在《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若干文章,近期在《群众艺术》发表相声《恐假症》,原创歌曲《这就是奥林匹克》获山东电视台优秀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6036887
如需购买下载《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东方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0装帧线装
页数 350 印数 8000

书籍信息归属:

我和我的知青哥儿们是东方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的主题关于 纪实文学-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