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封面图

三十而立

杰雯, 王永强, 编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活跃在中国企业界30位代表人物的创业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任正非VS王石:千亿元企业的路径抉择

第二章张瑞敏VS李东生:哪个属于他们的年代

第四章中关村的记忆:柳传志的商业童年

第五章秦小VS宁高宁:国企如棋

第六章史玉柱VS马云:江湖夜雨两“快男”

第七章段永基VS王志东:中关村的背影

第八章禇时健、唐万新、禹作敏、牟其中、赵新先、顾雏军:消失的商业“英雄”

第九章尹同耀VS李书福:“双骑士”的征途

第十章冯仑VS潘石屹:“殊途”如何“同归”

第十一章何享健VS梁庆德:咫尺天涯

第十二章马蔚华VS马明哲:“蛇口派”剪影

第十三章周伟焜VS孙振耀:进退之间

第十四章学习偶像的历程

后记

前言

企业家没有悲观的理由

金碚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亿万人参与的伟大事业,这30年的变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是绝不为过的。30年中,许许多多的个人和家庭,几乎每个企业、村镇、社区和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一段近乎传奇的历史。而《三十而立》所讲述的是数十位被称为“企业家”的人的故事。它在《中国经营报》组织的一个连续性报道的基础上结集成书,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奉献给读者的礼物。

《中国经营报》20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企业家们的成长经历。几年前,我在为《中国经营报》所作的《演绎辉煌的企业家》一文中曾经写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它们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单元,也是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有机实体,企业运行是各种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交织作用的过程。每一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领军人企业家,企业的建立、参与商战和发展壮大,都是企业家们的精巧运筹和斗智斗勇。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企业家就像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即第一主角,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不发达经济中,最缺乏的资源是企业家,没有企业家就没有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没有经营活动的风险承担者,于是,再丰富的其他资源也只能处于闲置状态。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能够使企业家们发挥才能的舞台。我国20多年来经济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逐渐形成了使企业家们可以发挥才能的经济社会环境,并且已经和正在产生出一批又一批企业家。企业家们所参与的这个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过程,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许多企业家成功了,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业绩;也有不少企业家失败了、落伍了,甚至堕落了。我们不能不承认企业家队伍的良莠不齐,但是,正是通过无数企业家们前赴后继的努力奋斗,经由市场竞争的自然选择,当代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才成长和成熟起来。这是20多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一笔最宝贵的社会财富,如果没有这样一笔财富,今天,中国就根本谈不上繁荣经济,谈不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没有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环境。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突破口就在:要承认追求个体(个人和企业)财富行为的正当性,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基于个体收入和财富的追求上。而“企业家”与“财富”具有直接的逻辑联系,至少,谈论企业家总是使人产生对“财富”的联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真正的企业,也根本没有企业家,个人和生产单位(工厂)追求财富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而市场经济的体制逻辑恰恰是承认个体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和应受到的法律保护。中国企业家正是这一历史变革的产物,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家的个人故事实质上反映的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和发展。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计划经济基于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而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则基于追求个体财富的微观动力;前者的运行直接基于对社会总体目标的关注和追求,后者的运行则是将社会总体利益的实现基于对个体利益的关注和追求。用学术性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市场经济相信即使人人遵循“经济人”行为原则(即一切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整个社会也能够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目标。而计划经济则认为,如果追求个体利益为主导性的行为准则,则整个社会生产将陷入混乱,更不可能实现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

所以,当中国认定了要走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实际上就是对整个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彻底的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制度的“信仰”变革。如果坚持计划经济,则追求社会目标(社会财富)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和合法的,追求个体财富(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是不道德甚至不合法的,至少是很不高尚的。而如果搞市场经济,则追求个体财富不仅是合法和道德的,而且所有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是可以最有效地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因此,市场经济制度主张最大限度地保护追求个体财富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当然也必须对追求个体财富的行为进行规范。调控甚至管制)。因为,市场经济的“信仰”基础是:相信最大限度地保护追求个体财富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就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和调动蕴藏在社会最基层中的创造财富的巨大积极性(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就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社会生产力;并且相信无数的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能够导致整个经济向着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所焕发出来的个体积极性和追求财富的动力机制是极其强大的。允许和鼓励微观主体更主动和自由地追求个体财富,确实能够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导致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30年的历史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成就令世界震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让全球耳目一新。

在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史关头,我们再次回望企业家们的历史,回味他们的真实故事,更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的深刻意义。企业家们勇敢地追求财富,积累财富,持续不断地创造财富,不仅使自己成为“财富英雄”,而且促进整个国家一举摆脱贫穷面貌。正是在雄厚财富基础之上的尊严和体面生活,让中国人从此可以在世界面前昂首挺胸。当然,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中国企业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因此,企业家们的故事也不都是美丽的颂歌。但是,新生的中国企业家确实是新生的中国市场经济的一面镜子:悲喜美丑,百味交加;生动丰富,精彩纷繁。

30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场艰难苦斗和充满风险的破冰之程。没有现成的道路,没有探明的航道,甚至没有明示的彼岸。如果畏惧风险,如果发现不了机会,如果等待条件具备,那么,短短30年的历史瞬间绝不可能让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得如此辉煌,让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发生如此巨大而震撼世界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30年来,整个中国都充满了“企业家”的精神:甘冒风险、洞察机会、敢为人先、破坏性创新。特别是,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向全世界蔓延,正演化为一场“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中国经济绝不可能置身之外,也将渡过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细读一下企业家们30年来的故事,也许更有一番意味和感悟。

在一次有数百位企业家参加的论坛上,我做过一个演讲,所用的题目是《企业家没有悲观的理由》,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和热烈回应。我说的是,这次危机是一个全民课堂,让我们接受一次切身体验的教训。当前,全世界正处于对经济前景的一片悲观情绪之中,这种悲观情绪也迅速而深度地向中国蔓延。那么,企业家应有的态度呢?中国应有的态度呢?

危机是客观的,必须承受的,而消极悲观则是没有理由的。相反,在危机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浴火重生,成为更强大的新生力量。因为,危机中总是蕴藏着一些未必常有的有利因素。在当前形势下,对于中国发展至少可能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第一,资源供不应求的严重短缺状况暂时缓解。尽管这一状况不可能长期保持,但短期的机会也是机会。一些在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资源价格高涨的时期办不成的事,也许今天正是难求的良机。

第二,国际资产价格大幅度调整。这为已经积累了一定实力的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具有相当优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次国际战略选择的机会。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趋松,产业进入的管制壁垒降低。因此,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产业拓展空间。

第四,竞争秩序改善,优胜劣汰机制强化,企业竞争力将显著提高。在需求大幅度减少的宏观经济态势中,各产业都将经历一次普遍“精洗”,“精洗”之后的企业群体其国际竞争力必然会显著的提升。所以可以肯定,危机之后的中国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将得到显著增强。

第五,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压力相对减弱,国际规则变化将更有利于“我”。在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被寄予极大期望的国家。所以,中国的相对国际地位,特别是对中国话语权的尊重将显著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重构中争取到对我们更公平的待遇。

第六,强化发展观念,进一步坚定以发展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的信念。金融危机也是一剂清醒剂,它警示我们:尽管有了30年的伟大成就,但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没有走过工业化的历史时期,所以,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以发展来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一30年来的改革开放经验绝没有过时。因此,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民众共识将得到强化。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虽然将因进入“谷底”而经历艰难,却也蕴藏着中国强国之路从此再上一层的极大机会。只要我们不错过这一机遇,保持清醒,坚定信心,奋力一搏,危机之时有可能成为中国强国之路和迈向小康社会征途上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的崛起之时。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企业家们的故事将具有特殊的启示:优秀的企业家从来没有悲观的理由,中国在危机中也绝没有悲观的理由。在艰难的困境中独特地发现机会,在深刻的危机中不屈地迎接挑战,在极大的压力下智慧地进行创新,在非常不确定的形势中勇敢地承担风险,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也应成为我们应对当前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民族心态。

中国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而立”,也预示着人生事业的真正起点。30年是一个有可能发生转折、变迁、奋起和再生的时间。中国企业家已经走过了30年成长史,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用30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世界工业化200~300年的路途。现在,新的30年征程又将开始,再创30年的辉煌,是中国又一个伟大的民族之梦。

2008年12月21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经营报社社长)

后记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在辽阔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来的是雪花,牛羊早已入圈,6岁的杰雯也藏在温暖如春的蒙古包中躲避冬日的严寒。两岁多的谢扬林却不畏湖南的湿冷,到处乱跑,身后少不了姐姐着急的追赶。至于王永强,他出生4个月,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

他们想不到的是,此后中国将要发生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会使他们从天南海北相遇在北京,更想不到在2008年,他们会以自己的视角去审视、追溯、还原这段时光。当然,他们用的是手中的笔、心中的梦。

曾经有人评价说,改革开放最伟大的功绩之一是开启了国人在浩瀚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大规模自由流动和迁徙。因为允许有条件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多少年之后,经济发达地区的打工者每年都要在五一、十一、春节的有限时间内,忙着买火车票回家看看。老欧、老美们也许觉得这没什么稀奇,但安土重迁、固守家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回不去的是故乡。从这个角度讲,伟大的改革开放的30年,已经彻底离我们远去了。与编者的梦想一样,本书每一章的作者都由此出发,凭吊不可再现之既往;不同的是,作为过去30年中的知名企业家的代表,本书努力呈现的是这30人的努力与成果、悲欢与浮沉,其样本意义正在于这30年来所存留的成长轨迹、所奠定的未来商业走向和发展趋势。

因此,这段历史值得铭记。值此书付梓之际,编者向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心血的人致以敬意和谢意。

是为后记。

内容摘要:

  30年激荡见证,30人商界往事。财富不是尺度,价值才是尺度,站在未来的三十年,他们也是商业历史不能忘却的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亿万人参与的伟大事业,这30年的变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是绝不为过的。30年中,许许多多的个人和家庭,几乎每个企业、村镇、社区和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一段近乎传奇的历史。而《三十而立》所讲述的是数十位被称为“企业家”的人的故事。它在《中国经营报》组织的一个连续性报道的基础上结集成书,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奉献给读者的礼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亿万人参与的伟大事业,30年中,许许多多的个人和家庭,几乎每个企业、村镇、社区和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一段近乎传奇的历史。而《三十而立》所讲述的市数十位被称为“企业家”的人的故事。30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异常艰难苦斗和充满风险的破冰之程。那么,短短30年的历史瞬间绝不可能让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如此辉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30年来,整个中国都充满了“企业家”的精神“甘冒风险、洞察机会、敢为人先、破坏性创新。特别是,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向世界蔓延,正演化为一场“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中国经济绝不可能置身之外,也将渡过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在这样的形式下,细读一下企业家们30年来的故事,也许更有一番意味和感悟。企业家的故事将具有特殊的启示:优秀的企业家从来没有悲观的理由。在艰难的困境中独特地发现机会,在深刻的危机中不屈地迎接挑战,在极大的压力下智慧地进行创新,在非常不确定的形势中勇敢地承担风险,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也应成为我们应对当前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民族心态。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三十而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9604892
《三十而立》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经济管理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三十而立是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38 的主题关于 企业家-生平事迹-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