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小说
特小说封面图

特小说

王泉根, 高凯, 选编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4.0

书籍简介:

本书收录了1960~1979年出生的作家最优秀的代表作品,像三三、王树槐、韦伶等都是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及冰心儿童文学奖的得主,是现在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坚力量,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题材遍及儿童、学校、家庭和社会,全面深入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本套书从“代”的史的角度反映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状况,有研究及收藏价值。

书籍目录: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新潮与第五代的崛起/王泉根

“特一代”系列和“中国新儿童文学书系”的由来/汪玥含

三三特辑

再见,羞怯

弋舟特辑

假如明天来临

王树槐特辑

麻子五哥

韦伶特辑

出门

王巨成特辑

透过窗子的阳光

毛芦芦特辑

青瓦与水蓝

邓湘子特辑

清明

王勇英特辑

是我,不是你

立极特辑

坐在高高的楼顶上

田俊特辑

纯蓝色的手掌

代士晓特辑

遥远的荒草坡

祁智特辑

除夕的马

刘东特辑

沉默

老臣特辑

火之舞

伍美珍特辑

悠池的移动城堡

孙卫卫特辑

亲亲萧老师

李学斌特辑

自己的天空

张洁特辑

神秘园之歌

是后记,但也可以先读/高凯

前言

考察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原创生产与发展思潮,首先应将今天的文学外部生态环境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的外部生态环境做一比较。我认为今日中国文学外部生态环境最大的变化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充分的市场化。今天的文学是在充分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包括作品生产、编辑出版、传播推广,以至读者的选择与阅读等,都深受市场经济、商品化的影响。而在80年代,中国还是计划经济的体制。今日世界“市场的逻辑”正在缜密地对接着“欲望的逻辑”。资本集团通过虚拟化更加集中,大众则通过虚拟化日益成为“无差别的大众”。

第二,传媒手段的多样化。80年代的主流传播媒体是纸质的图书报刊,而今天已进入网络时代,新的媒体文化不断涌现,它包括互联网、电子邮件、博客、播客、电视、电影、手机、音像、网络游戏、数码照片等,世界已真正变成了“地球村”。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对文化已有多种选择的便利,“文学”在多媒体的冲击下,面临巨大的挤压与挑战。无孔不入的影视动漫网络游戏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远离阅读体验。

第三,更为宽松自由的外部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使作家的创作有了更多的审美选择与精神自由。“70后”、“80后”出现的新一代作家对文学价值、文学观念有他们自己的理解,个人化写作、自由撰稿人已成为一种常态,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新世纪文学包括儿童文学正是在对以上这些文学外部生态环境的种种变化由不理解而逐渐理解,由不适应而逐渐适应,由不习惯而习以为常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出低谷,走出困境,走出一条新路的。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儿童文学与二十年前的80年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我们在80年代不同意用五六十年代的眼光(如“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来看待和要求80年代的少年儿童与儿童文学一样,身处21世纪的今天,我们同样应警惕用80年代的眼光来看待和要求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与儿童文学。还是那句老话: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姿态来观察和审视新世纪的儿童文学。

那么,今日中国儿童文学的状况究竟如何呢?

我的总的评价是:我们已经走出了90年代后期以来的低谷与困境,一个多元共生、充满希望的新世纪儿童文学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一,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生产已呈现出“东风压倒西风”之势。

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我国儿童文学的出版状况一直是引进大于原创,《哈利.波特》《鸡皮疙瘩》以及日本、韩国的动漫、卡通,还有口袋书,可谓铺天盖地,国内原创作品出版艰难,儿童文学一度面临迷茫,不知风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经过广大儿童文学工作者的艰苦打拼,从2003年起,这一局面终于得到了扭转。据国内权威的图书发行调查机构“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现在国内本土原创少儿类图书在我国小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已高于国外引进版,国内原创儿童文学的图书码洋已经占到整个少儿图书市场近半的比例。“东风压倒西风”,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质量也已经超过西方,但没有一定的数量也就没有所谓的质量。在原创作品数量持续攀升的情况下,追求质量自然应是我们持之以恒的方向,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那些畅销书作家,特别需要集中精力打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之作。

……

幻想性儿童文学是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如上文所说其主体作家是“70后”、“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一个十分喜人的现象是,当前已有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投入到幻想文学创作中来,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上海殷健灵的四卷本长篇《风中之樱》,辽宁薛涛根据本土传统神话演绎的《精卫鸟与女娃》《夸父与小菊仙》《盘古与透明女孩》,云南汤萍的“魔界系列”、“魔法小女妖童话系列”。特别是一向以现实主义儿童小说见长的著名作家曹文轩,最近也倾情投入了多卷本幻想小说《大王书》的创作,其中的第一卷《黄琉璃》已由接力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为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注入了一股飞翔、透明的诗性元素。

以上就是我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现状的一个基本看法与审视,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我的一种角度。我相信,多元共生的新世纪儿童文学,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引领未来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而第五代作家的崛起以及他们走向更为深广的审美世界的追求,则让人们看到了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繁荣的可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精心编印出版的这六本“特一代”系列《特小说》三卷、《特童话》二卷、《特散文》一卷又赋于了这些作品别致而市场化的名称和特征,正是见证并预示着这一代作家迅速崛起并必将做出更新更大的成就的象征!

后记

我相信,一些读者可能要先从后面打开这部书,因为一些读者的确有这个阅读习惯,所以我必须先给这些倒着读书的人努力展示这部书美丽的背影,再让那些从前面读书的人到头来顾盼不已、爱不释手。

一部美丽的书,书中的一个美人儿,在读者中肯定有很高的“回头率”。

儿童文学,薪火相传,代代有人。

这是一部正被广大读者追逐并热爱着的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名家精品力作集,是已经从哥哥姐姐成为叔叔阿姨但仍然守望着另一代人成长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的一代中青年作家的才情精华。

“第五代作家”,是中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王泉根先生认为,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拥有五代作家:第一代以叶圣陶、冰心、茅盾为代表,他们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光荣的拓荒者与建设者;第二代以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贺宜为代表,他们是经历三四十年代革命与救亡岁月的儿童文学主力军;第三代以金波、葛翠琳、任大霖、孙幼军为代表,他们形成了中国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第四代以高洪波、曹文轩、秦文君、班马、沈石溪、张之路、董宏猷、孙云晓、周锐、冰波、刘健屏、郑渊洁、郑春华等为代表,他们是在80年代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新锐作家,进入90年代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项梁柱。比他们更年轻的则是90年代出道的“第五代”。第四代与第五代是跨世纪的一代,发展繁荣21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重任,已历史性地落在他们肩上。

王泉根先生这一正在构建的划代之说,提醒了我们尝试为读者打造这样一部快乐大书的念想。

因多元而见特别的“第五代”已经崛起,且如日中天。正如王泉根先生所言:这些被称为“第五代作家”的年轻作家,如今正在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具创造力与号召力的群体。

本书关注的正是已经同时担负起这一荣誉和责任的1960年至1979年之间出生的颇有影响力的“特一代”儿童文学实力派作家。其中的佼佼者,基本都在本书中集合列队,共105人。我们的理念是“一个都不能少”,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通讯不详一时无法联系,仍有陈昭庆、萧萍、尹慧文、赵静、李季、张留留、周伟、陈丽虹、李君成、王秀颖、王然众、顾箫、郑实、金呖、李德民、高碧琼、周志勇等一些同样进入我们视野在文学的星空熠熠闪着光芒的本代作家未能在本书中露面。

尽管如此,这部书仍不失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中国跨世纪一代儿童文学作冢的精神大典。

一个人的视力可能难免失之褊狭和短浅,但如果几个人一起共同放眼嘹望,摄取的肯定是一幅辽远和宽阔的景致。我想说的是,这是一部由三个不同审视角度的人共同发现和聚焦而构想的大书。第一个人是王泉根先生,他有一双睿智的学者的目光;第二个人是必然邂逅的汪玥含,她有一双敏锐的出版人的目光;第三个人就是同时栖身于为成人和未成年人写作诗歌现场的高凯我,自称带着一双新奇的目光。这里,我无意炫耀我们三人的聪明才智,以及这本大书即将产生的学术成果,我只想点明这部大书是一个不同视角和趣味的绝妙合成:三维立体的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巨幅全景画卷。

我更不是在有意抬高这部书的出版意义,我只想从编者的角度给这部书一个准确的定位。

五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作家协会于2007年5月8日至8月8日举办的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儿童文学作家班),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它的意义不仅是在建国后首次集合了以第五代作家为主的53位儿童文学作家这样长时间地研习儿童文学,更是极大范围地照亮、激励了一代儿童文学作家的精神理想。这次学习,对于我来说,是我写诗26年来经受的一次重大的文学洗礼。这套书选题的创意,恰是诞生于我在本届作家班学习期间课外与王泉根、汪玥含之间的灵感碰撞。

但是,本套书并非本届作家班作家的作品合集,这样的一个合集在我们作家班结业前夕已由我和汤素兰担任主编、由接力出版社打造了一套三本的精美的丛书奉献给了读者,而现在的这套书,则是我们走出鲁迅文学院后更大视野的全国性扫描遴选出的作家作品集结,作家班的一些作家同学由于本书体例的限制,未能进入本套丛书。我们的想法是,这些作家应该在另外一个方队里或另外一个时机中接受读者的检阅和致敬。同时,话又说回来,这套丛书只是一次季节性的采集,我和王泉根先生,或者其他更为优秀的选家,还会继续在遍地芬芳的儿童文学的原野上热切地驻足守候和嘹望。如不嫌弃,我本人很乐意把这件似乎应该由蜜蜂来做的甜蜜的采集工作继续下去。

作为本届作家班的班长,我非常感谢我的这些作家同学,因为当初正是他们对我的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成为我介入童书创意和编纂的精神引力和动力。

这部大书,涉及儿童文学作家的三个创作层面:少年文学、儿童文学和幼儿文学。版式颇有创意,不论名气大小,一人一个特辑,就像一人一个小木屋,里面陈列着主人的一切,既有作品,又有照片、文学主张和作者简介。

丛书所收作品的体裁,包括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童话和寓言,而且作家们一人一个面孔,可以说是志趣不同、风格各异。

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同时,这又绝不只是一部孩子的书,应该是老少咸宜,恰如高洪波的一句名言: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9到99岁的人都能阅读。

承蒙在编的各位作家的信任和支持,我们才得以成就此书。我为此一直心怀谢意。催促资料过程中,在发给每一位作家的手机短信后面,我都有一句由衷的“高凯叩谢”,这里我想通过这篇后记再一次群发给天南地北各位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高凯叩谢!

本丛书选题确立后,作家班上的张洁、杨绍军(少军)、李学斌等同学在校外入选作家的圈点上也做了积极的推荐工作,使我们的编纂方案更为缜密和周到。甚为感谢。

丛书的前期编辑工作,是我从鲁迅文学院作家班结业离京前后在我的文学根据地兰州完成,甘肃省文学院的袁静、席晓辉协助我做了大量分外烦琐的电脑操作工作,太辛苦啦,同样衷心致谢!

最后,我要告诉每一位拥有此书的读者童话王国里的一个秘密:魔女作家王一梅把她的那篇经典童话《书本里的蚂蚁》里那个黑蚂蚁,也偷偷放在了这部丛书的某一册某一页某一段某一行;这个字一样的黑蚂蚁,和那些黑蚂蚁一样的字,会在这部丛书里自由地走动,每天都编出新奇的故事……

内容摘要:

  本书汇集了18位作家的18篇优秀小说。他们的写作异彩纷呈,每一篇都能带你进入一个独特的世界。写实的、回忆式的、浪漫的、深刻的、细腻的、轻巧灵动的,多种写作笔法。涉及少年的校园、乡村生活,对世界夸张的体验,美好的感受;少女内心深处神秘、羞涩、敏感而巨大的青春力量;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以及命运的转变故事;少男少女跃动激荡的情感写真。篇篇作品让读者充满阅读期待,爱不释手。  “特一代”系列全套六卷,汇聚了中国1960-1979年间出生的106个优秀青年作家的代表作品,分为小说、童话、寓言、散文、诗歌等体裁,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集体推出“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群,展现了目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中坚力量可喜的原创水准。  《特小说(一)》汇集了18位作家的18篇优秀小说。他们的写作异彩纷呈,每一篇都能带你进入一个独特的世界。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特小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国新儿童文学书系
9787500790044
如需购买下载《特小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4.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特小说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8.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87.47 的主题关于 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