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灵魂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科学的灵魂

(美) 佩尔斯, 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的又一经典之作,由潘柏滔教授翻译。该书探讨的是科学家的科研背后的哲学视野和信仰,其中第一部分“新的科学历史”阐述“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战争”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科学的哲学怎样从实证主义发展到科学大前提改变的立场;第二部分“第一个科学革命”描述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的相互关系,而亚里斯多德、新柏拉图主义和机械论的发展又是如何深刻影响初期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第三部分“数学的振兴和衰退”论及影响天文数学的发展和非欧几何形成的哲学背景;四部分“第二个科学革命”作者继续追溯物理学上科学革命的思维,从动力宇宙到相对论和量子学奥秘,最后延至21世纪的基因革命。

书籍目录:

提示科学背后的奥秘《科学的灵魂》中译本序

绪论

第一卷新的科学历史

第一章虚构的制度:基督信仰与科学革命

第二章研究科学的历史和历史的科学:现今的治学方法及其知识渊源

第二卷第一场科学革命

第三章新的思想系统:三种科学思潮及其始末

第四章牛顿的机械世界:神与世界的关系

第五章生物学姗姗来迟的革命:被形而上学绑架

第三卷数学的振兴和衰退

第六章往时的数学:寻找被造物的构造

第七章偶像的倒台:非欧几何与数学革命

第四卷第二场科学革命

第八章是否一切都是相对的?物理学的革命

第九章量子力学的奥秘:理解新物理学

第十章基因的化学密码:历史论战的解决

注释

前言

对于近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通常的看法是二者对立,最后科学“战胜”宗教,才获得了发展。如果翻看国内流行的各种科学史书籍,观点基本大同小异。仔细推究,这种认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科学确实发展了,而宗教的影响也果真不及从前了。但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评价肯定又是不全面的甚至不准确,因为科学与宗教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又如何对立,在什么层次和性质上对立,是宗教的哪一种因素与科学的哪一方面对立?科学与宗教除了对立之外还有没有协调与合作的其他可能等?其实都没有回答。之所以形成一面之辞的状况,是因为人们基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做原始性的阅读与考证,即使有限的信息来源也是经过信息过滤后才进入视野的。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人表示了疑问,其声音之微弱也不足扭转大多数人的态度。

所幸,友人彭强先生转来潘柏滔教授翻译的这部考据翔实的新著,可以在很大意义上澄清科学史上的许多迷雾。潘教授曾于2005年夏冒着酷暑不远万里从美国的伊里诺州惠顿大学赶来北京参加我组织的“第二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会上贡献了许多真知灼见,治学精神挚为感人。今日得见其作如会老友,喜不自禁。加之该书不久就将传布于大陆学术界,故愿从命就学术角度谈几点个人的初步感受,或许多少能为读者诸君在理解该书时提供某些便利。

此处必须首先说明的是,《科学的灵魂》作者虽与许多西方学者一样,也是基督徒,有自己的信仰追求,这是读者应首先注意到的。但也要看到,他们并不是完全站在护教学的立场上讨论问题的。这是本书得以保持某种公允而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一个基本前提。正因此,细读该书确能发现其中不少启人深思之处。

其一,对从古至今基督教由中心到边缘存在状况的评述准确客观。关于古今基督教的状况,许多中国人通常不加细分,认为不管古代现代,反正都是基督教。其实,情况是大不一样的。且不说,古代西欧的基督教只是天主教,而现代西欧的基督教既有天主教,又有新教,可能新教的影响在世界上更广泛一些。就是同为天主教本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政教合一、天下一统的社会主宰,而是随着世俗力量的崛起逐步走向社会边缘,特别是新教已经成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关怀的一部分。这就表明,中世纪的天主教并非基督教的唯一形态(何况那时已经有了东正教),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地代表全部基督教了。这一现象从基督教内部观察更是一目了然,作者不回避不掩饰,表明了一种实事为实事的态度。这也是考察西方科学与宗教关系所必须坚持的一种历史态度。

其二,对科学发展的宗教原因的发掘透彻清晰。基于上述,两位作者便利用其为西方基督徒的优势而开始寻找近代科学发展的宗教内部原因。他们发现,所谓现代科学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恰恰是宗教内部分化的产物。人们不会忘记,早期的教父神学具有明显的柏拉图主义色彩,而后期的经院神学或士林哲学具有明显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色彩。当然,亚里士多德主义在后期的流行并不意味着柏拉图主义绝迹了,只不过不再居主导地位而已,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就是两种立场的反映。而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莱布尼茨等作为虔诚的基督徒都具有明显的柏拉图主义倾向,他们的科学理论也都是试图以柏拉图主义的方式确立对上帝的信仰。在此,神学目的不仅是他们科学创作的最初动机,而且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也一直是在神学背景下前进的。关于这个问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科学史家罗伯特.默顿都进行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研究。特别是默顿在他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由清教主义促成的正统价值体系于无意之中增进了现代科学”。①对此,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后来指出:“默顿的标签(主要指对“清教主义”的概括)可能不恰当,但他所描述的现象毫无疑问是存在的。”②而本书对近代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描述较默顿要透彻清晰得多。

其三,对几个重要领域中宗教影响科学发展的方式考证细致。该书不只是一般性地描述近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而是具体地考察了几个主要科学领域和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数学领域中毕达哥拉斯传统的形成与宗教的内在关系,近代天文学、力学、非欧几何等与基督教中柏拉图主义的关系,二十世纪物理学、量子学与基因生物学中的宗教影响等,都有比较深入细致的梳理考辨,许多内容在其他书中不易见到。

其四,对科学史上几个典型历史事件内在原因的辨证有助于扩展人们的认识。该书另一项有价值的工作是澄清了科学史上的许多是非。例如,前述提到的哥白尼,他写作《天体运行论》究竟是反宗教还是为了宗教本身,虽然其他书中偶有点评,但往往语焉不详,与本书交代之具体无可比拟。以往一直被我们所宣扬的布鲁诺因鼓吹哥白尼学说而被烧死,事实究竟如何?此处也做了仔细考证。我们可以不完全同意书中的观点,但是过去的一边倒至少也是不恰当的。刚巧,今年暑期我有机会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布鲁诺受难处瞻仰他的塑像,怀古思今,心中涌出无限感慨。书中还有关于达尔文和进化论事件的讨论,也足以引起今人的兴趣。而其关于二十世纪科学与信仰的分析,则不免使国内的许多科学史工作者汗颜,因为我们的探讨和反思最多止步在科学与价值和伦理的关系层面上而难得深入。

最后,对国内读者来说,书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作互补的参照。受作者身份所限,读者不必完全同意本书的立场。但这并不能妨碍读者从书中获得启迪。所以,最理想也最现实的方式是彼此宽容、相互对话,由此实现某种思想上的互补性理解,这才有利于获悉事物的全貌。就此而言,该书为读者所提供的许多证见是目前所能接触的各种书籍中没有或做不到的,这对今后的研究特别是全面理解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愿将这一有独特风格和思想内涵的著作推荐给读者。

读者可能苛求该书的,或许除了作者恪守特定立场未能充分体现非宗教力量在科学发展中的某些作用外,即是其为主题所限而关于科学史线索的描绘还不够丰富连贯。但这无关宏旨,考虑到中国读者的知识背景,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将其与国内先期出版的丹皮尔《科学史》、布朗《科学的智慧》、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等参照阅读,或许得出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更能见出该书的特色。

内容摘要:

  普通人都认为科学是客观地寻求真理,宗教是主观地经历美善;科学的研究领域是普遍知识,而宗教的范围却是个人的感受。但在科学哲学的学术界,这种实证主义的立场已被大多数学者摒弃,而这一点还不为普通读者熟知。本书详细探讨了很多科学家的信仰和哲学的立场,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不但没有拦阻科学的发展,反而是孕育现代科学的沃土。  普通人都认为科学是客观地寻求真理,宗教是主观地经历美善;科学的研究领域是普遍知识,而宗教的范围却是个人的感受。但在科学哲学的学术界,这种实证主义的立场已被大多数学者摒弃,而这一点还不为普通读者熟知。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科学的灵魂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7210034943
如需购买下载《科学的灵魂》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昌出版单位江西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350 印数 8000

书籍信息归属:

科学的灵魂是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06.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N09 的主题关于 科学史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