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与变革
冲击与变革封面图

冲击与变革

尚晓援, 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探讨改革开放中中国妇女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道路和性别平等方面治理模式的变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 联合国峰会 二 分析框架  (一)主题影响  (二)政策影响  (三)组织影响  (四)治理影响 三 理论概念  (一)“公民社会”的理论范式和概念定义  (二)公民社会理论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三)“治理”及其理论起源  (四)公民社会和“治理”理论  (五)中国妇女组织:三种类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发展 四 研究方法  (一)分别考察三类社会组织

第一章 导言 一 联合国峰会 二 分析框架  (一)主题影响  (二)政策影响  (三)组织影响  (四)治理影响 三 理论概念  (一)“公民社会”的理论范式和概念定义  (二)公民社会理论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三)“治理”及其理论起源  (四)公民社会和“治理”理论  (五)中国妇女组织:三种类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发展 四 研究方法  (一)分别考察三类社会组织  (二)考察社会组织发展的两个方向  (三)在三个层次考察世界妇女大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四)既考察正式的政策变化,也考察非正式的社会实践的变化 五 主要理论假说和发现 六 本书的结构第二章 “Civil Society”在中国  一 公民社会研究在中国   (一)公民社会理论的意识形态背景  (二)“Civil Society”的研究在中国  (三)小结 二 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演变  (二)法律制度的演变  (三)中国现行的社团管理制度 三 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  (二)第二阶段(1978年至1989年)  (三)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  四 结论: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有效治理第三章 世妇会前夕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制度:沈阳和南通的个案 一 研究方法和地点 二 地方合作主义的出现  (一)社团的类型和数量  (二)社团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三 部门合作主义  (一)准政府部门社团  (二)政府保护的社团和“小行业协会” 四 系统外企业的社团 五 城市社区中自发性社团的出现 六 结论第四章 中国妇女运动和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一 中国妇女运动和改革开放中的妇女  (一)议事日程的变化:从动员组织到权益维护   (二)组织方式的变革: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三)妇女地位的提高  二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  (一)第四次世界妇女太会的组织筹备  (二)政府会议和非政府组织论坛中中国的参与和影响  (三)世妇会后续活动在中国第五章 世界妇女大会和中国的妇女公民社会组织 一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填答者的基本情况  (二)被调查组织机构的基本状况 二 主题影响 三 组织影响  (一)妇女公民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二)近十年来被调查的妇女组织机构的变化概况  (三)世妇会和被调查组织的经费来源变化  (四)被调查妇女组织活动内容的变化  (五)被调查妇女组织机构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状况  (六)被调查者对国际组织和NGO合作关系的评价 四 政策影响 五 被调查者对世妇会的回顾及评价  (一)被调查组织和个人参与世妇会的情况回顾  (二)大会参与者对世妇会的评价 六 治理影响:被调查者对有关社会性别事务治理方式和治理模式的基本看法  (一)对有关社会性别平等的政策和现状的看法  (二)对传统的以妇联组织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的看法  (三)有关性别平等治理模式的看法 七 结论:对国家主导模式的偏好第六章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非政府化” 一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一)历史  (二)性质  (三)组织建设  (四)对外交往 二 改革开放对妇联组织的影响  (一)政治体制改革对妇联组织的影响  (二)社会变迁对妇联组织的影响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妇联组织的影响  (四)对外开放与妇联组织 三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对妇联系统的影响  (一)主题影响  (二)组织影响  (三)政策影响  (四)治理影响 四 在合作主义政治中发出妇女的声音第七章 世界妇女大会,女职工委员会和高端治理模式分析 一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女职工委员会  (一)工作对象  (二)工作任务  (三)组织特点  (四)工作方式 二 世界妇女大会和全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  (一)发现契合点:工会对世妇会的参与目标分析  (二)从63到2200万:工会对世妇会的参与方式分析  (三)自我肯定与自我完善:工会参与结果分析 三 北京+10和全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  (一)主题影响  (二)非公有制企业的问题  (三)公有制企业的问题  (四)政策影响(五)组织影响  (六)治理方式的调整 四 两个地方女职工委员会的个案研究 五 结论:合作主义模式在中国的兴起?第八章 从“学会”到“项目”:“反对家庭暴力项目”和全程治理模式的出现 一 中国法学会 二 “反对家庭暴力项目”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问题到政策  (三)新的组织形式的创造  (四)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三 结论:全程治理模式的意义和产生条件第九章 妇女公民社会组织和治理模式的多元化 一 面向弱势群体的组织和治理模式  (一)赋权与互助:《农家女》和互助模式  (二)关注与保护: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和权益保护模式  (三)服务、研究与进言: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和工作模式 二 没有组织的治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和网络治理模式的出现  (一)成立背景  (二)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的法律地位、注册身份、资金来源和组织方式  (三)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对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横向联系的影响  (四)没有组织的治理模式: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的活动及影响  (五)小结 三 理念先行的组织和治理:地球村和社区治理模式  (一)主题影响:世妇会与地球村的成立  (二)世妇会后的组织发展 四 结论:受到合法化和经费双重限制的发展第十章 国家在社会服务中的缺位:服务性公民社会组织的个案研究 一 国家难以满足的需求:儿童保护的宏观形势分析 二 黎明之家:在社会服务领域拾遗补阙  (一)黎明之家的历史  (二)黎明之家收留的儿童 三 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作用的分析  (一)在信仰和合法性之间的困难选择:黎明之家的法律地位  (二)和弱势儿童相依为命:黎明之家的经费来源  (三)寻找规制者:黎明之家的养护方式 四 结论:国家作用的缺失及其后果第十一章 结语:尚未完成的任务:建立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问的正式的合法关系 一 中国妇女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特点  (一)形式民主还是有效治理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三)经费来源的特点 二 国家和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三 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有效治理 四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  (一)全球化和联合国峰会对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  (二)限制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与中国利益在国际决策过程中的失语  (三)社会政策领域国际组织的资金投入及其影响  (四)公民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竞争参考文献附录1 调查问卷附录2 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对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对中国的社会影响的个案分析,探讨了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妇女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道路和性别平等方面治理模式的变迁。本书采用个案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结合的方法,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谨有说服力。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冲击与变革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58739
如需购买下载《冲击与变革》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冲击与变革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16 ,D442 的主题关于 男女平等-研究-中国 ,妇女-社会组织管理-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