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个曾国藩
晚清有个曾国藩封面图

晚清有个曾国藩

赵焰,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5

已有网友分享资源,点击查看

书籍简介:

本书乃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传记。本书结合非常丰富的史料,以曾国藩的编年史入手,以细腻的文笔透射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志存高远,写他的治学精进,写他的困兽犹斗,写他的忍辱负重,写他的韬略智慧,写他的貌似虚伪,写他的无奈苍凉,写他的内心圆满……把那个时代一个中国文化积薪传火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写得淋漓尽致。

书籍目录:

第一章重归自由

第二章青云直上

第三章乱世从军

第四章铁血江湖

第五章遭遇低谷

第六章大悟山村

第七章脱胎换骨

第八章悲欣交集

第九章海阔天空

第十章忧郁如疾

第十一章黯然神伤

第十二章走向虚无

第十三章白云苍狗

尾声

后记

附:曾国藩年表

后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蛰居在敬亭山下的宣州小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研读曾国藩。我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也读他的文章以及据说是他所撰的《冰鉴》一书。系统地读一个人,就好像去一个人家拜访,先是熟悉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去看看人家的庭院,然后进入厅堂,参观寝室、书房,乃至浴室和厕所;继而与这个人谈心,了解他的经历、习惯和生活。读曾国藩的文章,明显能感觉到一个人内心的深厚度与宽广度,也能感受到一个人巨大的忧郁和悲凉。在我的感觉中,曾国藩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意义的人。这个人熟读古书,对中华文明的足迹和精髓异常熟稔,而他本人,绝对堪称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座高峰。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自孟子以来所提倡的儒家人格的最高标准,那是一种真正的“内圣外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典范。

读曾国藩的同时,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是疯狂地迷上了西方古典音乐。在我看来,音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记述和表达世界当中那种细致入微的东西,表达人内心情感的本质。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整个交响乐,就像一个人起伏的内心波澜: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转换,由风起云涌直至云破日出,终归平静与喜悦。贝多芬体验了这种情感的过程和本质,他的内心完全洞开,一种欢乐在九死一生之后终于诞生,那是一种悲欣交织的欢乐。这种欢乐,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欢乐,是人类的上帝,也是人类头顶上最亮的星星。

除了贝九贝六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贝多芬晚年的弦乐四重奏,从中可以感觉到,步入老年的贝多芬已进入一种自由状态:激越没有了,疑问没有了,只有轻松、随意以及乐观,那是一种遮掩不住的星光灿烂。这样的状态,应该是人作为个体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那不是一种甚嚣尘上的狂喜,而是一种平静和智慧,或者,“禅”一般的会意和欣慰。

由贝多芬,我同样想到了曾国藩。在我看来,曾国藩同样是一个有着巨大内心波澜的人,在这个人的内心深处,同样有着关于心的萌芽、成长、痛苦、觉悟,以及最终走向衰竭的故事。只不过与贝多芬相比,曾国藩更中国化,他内心中的一切都属于中国文化这一片汪洋大海。在这片汪洋大海中,曾国藩如一只舢板一样,在暴风骤雨中努力不使自己沉没。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既欣喜、失望、悲怆、激越,又诚信、狡猾、阴险、平静,人类所有的情感,以及中国文化所探索出的几乎所有的可能性,都在他的身上体现得如此艰辛、如此错综复杂,也体现得如此完整。

由曾国藩和贝多芬,我还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马克西姆。高尔基在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时,将他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一句话极富有深意。托尔斯泰跟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一样,都是用龟裂的泥土塑成,同样带有世俗的不足。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这些不足,也能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并且,更痛苦地忍受它们。在我看来,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曾国藩与贝多芬以及托尔斯泰一样,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他们同样是靠自己一层层的蜕变,化蛹为蝶最终成为“超人”的。这种蜕变,尽管表面平静而安详,但在内部,却有着巨大的轰鸣声,并且交杂着困苦、热情、悲愤与反抗,直至大觉悟后的心若止水。贝多芬是音乐家,他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山呼海啸,用五线谱将这个过程表现出来;托尔斯泰是作家,也可以借助于文字来表现疑问和质询,表达悲悯和艰辛而曾国藩呢,他的内心中同样也有着巨大的嬗变,只不过,他一直无法借助音乐或者文学来表现,始终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也压抑着自己的欢乐和悲伤。在更多时候,他只是一个人独自面对而我们,只能借助曾国藩留下的雪泥鸿爪,来揣测和感觉这种变化。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种内心的贴近是最重要的,只有内心的贴近,才是真正理解一个人的不二法门。

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对于曾国藩感兴趣。要研究一个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以及人类本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灵的真切体验有关。那种从内部深入的办法,相对于外部进入,可能是最本质的。这种体验绝不是单单躲在书斋里靠“皓首穷经”就可以做到的。直接而又深入的生命体验,又能超拔于狭隘的、片面的、个人经验之上,再辅之以科学的参考系,才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对于我来说,这个人像一座布满森林的高山,不仅让人高山仰止,更有着属于自己的迷宫。但我一直坚持着,坚持着以一种文化和内心紧逼的方式去接近他我就像一条蛇一样,去吃掉他留存于这个世界的文书、奏折、日记、著作,然后,摇身一变,以最大的可能,全力变成他本人的模样。这样,一个人的内心就可以嬗变为另一个人的内心,跳动着他的脉搏,呼吸着他的气息,体验他的生活,体味他窒息、临终、遭受最后的病痛,直至如何咽下最后一口唾液……在这样的转变中,那种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昭然若揭。

那是一段阴晦无比的日子,因为过度地体验到这个人的苍凉,我的内心世界也不由自主如北极一样寒冷。这样的方式,仿佛让我经历了一次严冬的游历,在北极的荒原上,我孤身一人,去触摸深埋在冰层下的地壳。当我终于完成这本书时,我就像从一口千年深潭中爬上岸,浑身透湿,瑟瑟颤抖。这样的写作经历真苦!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的荒凉之心呢?仿佛是戈壁大漠,寸草不生当一个人承受着历史与文化的重压,同时面临世界末日的绝望时,那一种人性深处的枯寒,就那样变成一口幽深的井。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曾经说:一个人一生所构成的图表……是由三条弯弯曲曲的、无限伸展的、不断汇聚又不断散开的线条组成的,这就是:一个人曾以为是的、曾希望是的和曾经是的那种东西。对于曾国藩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在这里,我想写就的,就是那个自己曾以为是、曾希望是和曾经是的人。这,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曾国藩。

是为后记。

内容摘要:

  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本书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中兴勋臣,湖湘大儒,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这是完全的曾国藩吗?曾国藩这个乡下秀才一步步靠自我奋斗与忍辱负重走向权力的巅峰。这个被称为“晚清第一汉臣”的湖南人如何达到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又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最后一座矗立的庙堂的?本书结合丰富的史料,从曾国藩的编年史入手,以细腻凝重的文笔透射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志存高远,写他的治学精进,写他的困兽犹斗,写他的忍辱负重,写他的韬略智慧,写他的貌似虚伪,写他的无奈苍凉,写他的内心圆满……把那个时代一个中国文化积薪传火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写得淋漓尽致。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晚清有个曾国藩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3378760
如需购买下载《晚清有个曾国藩》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桂林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5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 232 印数 10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晚清有个曾国藩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7=52 的主题关于 曾国藩(1811~1872)-传记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