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封面图

孔子

陆胤, 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讲述历史人物事迹的丛书,本书讲述了孔子一生主要事迹。

书籍目录:

引言

从“野合”讲起

圣人也是苦出身

孔子的学历

礼崩乐坏:孔子所生活的时代(上)

君不君臣不臣:孔子所生活的时代(下)

有教无类:初为人师的方针

先进于礼乐:孔子讲“礼”(上)

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讲“礼”(中)

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讲“礼”(下)

在齐国初试锋芒

言志:孔门教学实录(上)

侍坐:孔门教学实录(中)

孔颜乐处:孔门教学实录(下)

知天命:从政生涯的开端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做了司法部长的孔子

夹谷之会:孔子的外交才干

堕三都:差点做成一件大事

迟迟吾行:离开乡邦的惆怅

丧家之狗:周游列国的概况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出师不利不要紧

孔子见南子:尴尬人偏逢尴尬事

好德如好色:没有办法的办法

耳顺:孔子的“精神胜利法”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孔子的“人间情怀”

不仕无义:孔子是“官迷"

名不正则言不顺

鸟能择木:中国第一“海归”

中道而废:惨淡而悲壮的退场

读书与做人:孔子最后的教导

圣人之死

孔子的吃喝

孔子的穿戴

把“仁”当作心灵的家

乐水,还是乐山?

君子儒.小人儒

君子不是机器

“忠恕”是孔子的根本大道

“中庸”是孔子的根本大法

从大同到小康

真孔子,假孔子?

后记

前言

当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或许您会先看一下这篇序言,希望它能提供更多值得自己花上一天或几个小时的时间,坐下来阅读该书的理由。只是,我更愿意推荐这最简单的一条:因为感动!曾经的感动沉淀下来,化为故事传说,化作文字流传,当我们再次走近他们,走进那段岁月,曾经的感动依然令人感动。把这种感动的心情传达给您,于是,有了这套书的诞生。

书中展示了某一历史时期中的某个人物,如何将其自身与他所处的时代融为一体,从而使他个人的生平,成为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本套丛书内容上的共性。十五本书,展示了十五种人生,面目和色彩绝不雷同,却都被他的主人所悉心经营。

为什么不可或缺?回答起来既可详述,也可简单。简言之,既然存在了,并且过去了,固然不会缺。如此作答,虽然取巧,却等于没有回答,所以,仍有细言之的必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属于有着伟大心灵的一类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生平遭遇不同,甚至思想观念上也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用自己的心灵观照他的国家和社会,积极思考关于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力求自己心脏的跳动,与历史前行的脚步声合拍协奏。无论是孔子、孟子的“济天下”之理想,还是庄子的“逍遥天处”,或者韩非的“酷不入情”,皆为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真诚的阐释。他们有着崇高的人生追求,“立德”、“立功”或者“立言”。他们活动的身影,留下的足迹,已然是历史画卷上的勾皴点染。不可抹去,不能抹去。

他们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有着强大感召力,或坚强如司马迁,或无畏如韩愈,或洒脱如东坡,或耿直如范仲淹,或勇敢如王安石,或坦荡如王阳明,或率真如李贽,或智慧如曾国藩,或深刻如鲁迅,或清澈如胡适,或包容如蔡元培……其思想品行不仅影响和感染了同时代的人,且通过轶事传闻、言论著述,世代传递了下来,成为塑造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重要元素。这些人物的不可或缺,不仅仅相对于那段历史,也是整个民族发展的不可或缺。

他们中的某些人,或以文学家著称,或以思想家传世,或在政治、军事上更有作为。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即使外部条件均等。但他们都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慨然出手,一鸣惊人,开时代之风气,为其时之先行者。先秦的哲学家们自然不用说了,他们所开拓的深邃阔大的思想空间,令今人叹服,难以超越。司马迁发愤著书成《史记》,史家良笔,垂范后世。仕途坎坷的韩愈,不顾流俗,以复古为革新,掀起古文运动之浪潮。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是艺坛的八面圣手,更以其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世间人。主张心学的王阳明,一面探索着通往“圣贤”的门路,一面统率三军、师出辕门。敏感多思的李卓吾,性情狂狷,却怀着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祈盼世人“童心”不衰。……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他们的存在,实在是不能回避的话题。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实在应该好好理解,好好学习。这种学习不是背单词、做算术,更不是机械仿效,而是缘于景仰的激情和冲动。当我们把这些名字一字摆开,串为链锁,我们仿佛看到了东方巨龙坚韧挺拔的脊梁,那正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链锁环环相扣,名字前后相续,紧紧连在一起。但这链条的后面,需要有人接续,必须有人接续,而那个省略号所体现的空白,正期待着今天的我们去填补。因此,对于那些杰出者,我们不能一味遥想,而应该走近一些,走进他们的岁月。走近他们,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如何凝聚。

许多时候,我们畅想着,那些被称作“圣贤”的人,他们的“当年”是怎样的呢?其实,那时的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会面临一些无法两全的选择。圣者,未必不食人间烟火;贤者,未必没有失落悔恨。而他们最终超越平俗,成为“圣者”、“贤者”,原因是什么?这正是需要我们体会和寻味的地方。丛书的作者们,在展示和还原那些杰出人物的“当年”状况上,作了努力。与其说为了感动读者,不若说,他们的写作,实在是表达了一份自己被感动的心情。

出于这样一份简单但却真诚而美好的意愿,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关于杰出人物行状的普及类文化读物。丛书一共十五种,分别选取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司马迁、韩愈、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王阳明、李贽、曾国藩、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十五位历史人物,作为写作对象。每本书约以十二万字左右的篇幅,介绍该人物的历史活动及言论著述,在尊重史实、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又融入一定量的文学笔法,用以提升著作的可读性,希望我们的这种写法没有唐突了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许许多多,这套书所选取的,当然不够完备,也不敢说最具代表性,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的选题,也兼顾了作者的个人喜好。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时间,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真心希望得到读者朋友和有识之士的批评、指教,以助我们把下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感动!梁海燕2008年1月于北大静园

后记

我在“引言”里提到: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关于孔子的“经”,这本小册子,意在帮助大家回忆自己的那本“经”,发现我们体内的“孔子气质”,完善我们身心当中还不够孔子的地方。这样的愿景,有没有达到,要由列位看官来评判。

其实小生我写这本书,何尝不是在唤起自己心中的孔子?我生也晚(已经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之后),少也贱(从小流落市井),小时候,家里只有两部书:一是厚厚的四卷本《毛选》,二是薄薄的单行本《呐喊》。《毛选》告诉我: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要继承,也要批判;《呐喊》告诉我:翻遍三千年的历史,密密麻麻,无非是两个字:“吃人”!在这样的“熏陶”下,要让我对孔子产生感情,也并非不可能。主席和鲁迅,可以说都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了,他们要为时间重新确立起点,要和旧世界作最彻底的决裂,要少看或竟不看中国书……但如果细细解读他们的生命,他们立身处世的态度,他们的气度和风骨,又何尝不是孔夫子的化身?大概到十来岁的时候,我才遇见了那个书本上的孔子。“学而时习之”咧,“温故而知新”咧,“子在川上日”咧,读着读着,渐渐上口,不知不觉便会背下来,好像我在娘胎里就已经看过的一样。

听老爷子说,我们家先前也曾阔过,某某代老祖,就是清朝的状元,紫禁城里还有那位老祖的书迹等等。这样的鬼话,我是半信半疑的。但也真相信,我的祖先,作为亿万中国人的一分子,肯定接受过孔子“洗脑”,如果有机会读书的话,也肯定研究过孔子的著作。这叫“集体意识”,一代代积累、遗传。到了我这一代,虽然文化断了,但血脉还在。翻开《论语》,便是似曾相识;看到孔子,不由心生亲切。

这样说,包含着一种乐观,就是假设我们都还能回想起心里面的那本“经”。现在,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逛逛书店,我觉得这样的乐观有点靠不住了。“文革”的时候,大家是怒气冲冲地“破四旧”:烧线装书、砸孔庙、揪牛鬼蛇神,遭到破坏的,是文化的实体。但中国文化的根本,那种溶化在我们血液当中的风骨,却未必是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所能动摇。“文革”以后,也就是后生我所成长的年代,文化是否就得到积累了呢?大家都感觉得到。另一种力量,物欲的力量,正在华夏的上空游荡。它以一种温婉的方式,文质彬彬地撕毁着我们心中的那本大“经”。这真是软刀子砍头,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结构就被改变。我们刚刚从意识形态的奴役中解脱,摇身一变,又成了“房奴”、“车奴”、“上学奴”、“看病奴”。这真是三千年未有之奇变,而我孔子孟子要痛哭于九泉的!事情也许还没有那么严重。现在的世界,在苍白的同时,又有一种狂欢的氛围。和“文革”时候不一样,我们今天,是乐呵呵地改造文化、消费文化,或者说,以一种狂欢节的方式,荒谬地实现着文化的目的。当文化变成产业、变成生产力、变成经济效益的时候,我们能说这样就是毫无意义吗?我是开通的人,倒也不觉得用文化来搞钱有什么不好。但是,搞钱是搞钱,文化是文化,都对,可别太混在一起。

孔子说:“求仁得仁又何怨。”说这一通牢骚话,不太符合孔子的教导,请他老人家原谅,也请列位看官海涵。在最后,我要感谢这套丛书的编辑尚元经老师。是他的热心和耐心,使这本小册子得以和大家见面。

2008年1月于京西炎冰室

内容摘要:

  “人文丛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上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人,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本书介绍了孔子的言论以及生平事迹。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丛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上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赡。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孔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人文书屋
9787802341432
如需购买下载《孔子》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发展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 300 印数 6000

书籍信息归属:

孔子是中国发展出版社于2008.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2 的主题关于 孔丘(前551~前479)-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