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老建筑改造经典案例
法国老建筑改造经典案例封面图

法国老建筑改造经典案例

金妙, 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书籍简介:

对于大多数建筑师来说,在项目切实可行的情况下,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保各个方面来考虑,改造旧建筑都比修新建筑更值得推广。此书以经典的法国老建筑改造情况为例,将法国老建筑改造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建筑的改造个案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剖析,让读者们通过这本书,深入地了解法国建筑师和老建筑业主们,如何在种种局限中,发挥自己的创意,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

书籍目录:

巴黎地区案例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

保留原火车站特色的奥赛博物馆

麦涅巧克力工厂的保护性改造

拉维莱特公园:城市改造的典范

贝尔西村:依然飘荡着葡萄酒的芳香

昔日的磨坊而今的校园

里尔地区案例

弗雷斯诺艺术中心:冲击视野的创意改造

瓦热门游乐之家:一个文化工厂

磨坊游乐场创造社区文艺生活

佩皮里昂地区案例

卡斯蒂耶城门:保留一个城市象征

卡斯蒂耶电影院:新改造案例

后记

前言

从我第一次踏上法兰西这一片有着浪漫之名的土地时,就被它那无处不在的异域风情深深地吸引了。其中,吸引着我至今对它依然痴情不改的当属法国那众多的古老建筑。这么些年过去了,漂泊异国他乡的我,人生中自然有或多或少的变化,然而,对那些或典雅或精美或凝重或雄伟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我却始终如一地保持了对它们的热衷。究其原因,我想这应该源于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种记忆和思考的特殊方式吧。

也许是基于以上原因,当我得到有关本书的约稿时,我就为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倾诉一番对法国老建筑的热情而感到无比的喜悦。这份喜悦推动着我满腔的创作激情,也推动着我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图片而在法国从南到北不知疲倦地走访拍摄的步伐。也正因如此,我从中体会到了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对老建筑再利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众所周知,建筑与环境、生态、人文等本来就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在这里讨论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现实意义之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老建筑也应与社会同步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老建筑进行改造和再生的迫切需要。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绝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翻新改造,而是“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其关键在于找到建筑遗产恰当的用途,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的保存和再现,对重要结构的改变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澳大利亚于1979年编制的《巴拉宪章》)。”也正如美国景园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在1967年提出的建筑的“再循环”理论一样,他认为“再循环”是功能的变化,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们所能够接受的,这与简单的修复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对于建筑师来说,老建筑的改造比起新建筑更为复杂也更具挑战性,因为,老建筑改造要考虑到历史文脉的保护、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内部空间的更新等多方面的因素。

老建筑再利用在当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这是因为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而老建筑再利用可以为我们节省大量的原材料,同时避免了因大规模拆除而带来的尘埃对环境的污染。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老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历史文脉的承载体,保护它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可喜的是,老建筑再利用这一主题已经引起了当今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更多人们的关注,同时,积极地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就拿法国来说吧,法国建筑文化有两条并行的脉络:由创新观点引发的反传统设计和对旧建筑的翻修与改建。可见,法国社会是如何重视对老建筑的改造利用。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历史的河流流淌之后自然沉淀下来了不少东西,而建筑就是其中之一。且不说对于像具有典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被誉为“中世纪建筑最完美的花”的巴黎圣母院等一大批古建筑,法国是如何不遗余力地去维护它们,就说近代的一些产业老建筑吧,法国也是极尽所能地改造它们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众多的老建筑改建工作中发掘出了令人叹服的创意,实在是为老建筑改造工作树立了难能可贵的典范。比如在里尔的走访过程中,我遇到的老啤酒厂改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一案,这个老啤酒厂的改造中不仅处处可见具有当今最时尚最流行的LOFT观点(注:LOFT原为仓库、阁楼之意,但在20世纪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内涵远远超越了原意。其意思就是指高大而开敞的空间,类似戏剧舞台的楼梯和横梁,具备透明性、开放性、艺术性等),把老厂房改造成了集文化艺术娱乐为一体的场所,而且还挖掘出为社区居民打造出一个充满勃勃生气的活动区域的创意。又比如在巴黎一处废弃的红酒集散地的改建工作中,改造者把老建筑所在的街区改建成了能实现经济效益的酒吧街,让来此的当代人闲饮慢酌的同时似乎感受到空气中飘荡着那远久而来的红酒的芳香。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深感法国政府和民众对老建筑的保护意识是何等的深刻,不仅有众多的条例和规范来保护老街、老房、古建,而且,在他们的建筑学院的教学中还专门设有“老建筑翻新”科目,让年轻的未来建筑师及早地在心中培植下保护老建筑的意识。法国许多城市中的老民居也被政府当作宝贝一样地划分成了不同等级的建筑禁区,不仅规定不能拆除,还出资帮助房主翻新改建以适应现代居住的需要。

当然,在法国的建筑史上也有过走弯路的记录,也经历过只重速度不重质量的建筑时代。在20世纪60年代,那可以说是法国建筑业的黄金时代,当然,绝对不是建筑的黄金时代,快速建筑出来的没有质量保证的房屋,让法国城市在后来尝到了其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好在,政府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自80年代后,政府有意识地控制和减慢了建设的速度,并且缩减大型公共土建的开发,把重点转向了对老房屋的改造工作。

综上所述,在我们人类面临着资源缺乏、生态失衡的当今,对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和实施是一个长远而现实的课题,这也正是笔者写此书的积极意义之所在。本书中的所有经典案例都是笔者实地走访的结果,并配以大量精美图片来详细地介绍法国老建筑改造中的经验和创意,希望能借此呼唤起大众对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同时,也能为相关行业和人员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创意。

另外,在实地走访和拍摄过程中得到了LOICK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要特别提出对他的感谢。

钟敏

2008年11月

后记

法兰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积淀了相当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撇开利的不说,就拿它在建筑艺术领域上表现出来的那些众多的非凡杰作,就大为世人所赞叹。法国不仅是一个建造出了许多为世人所赞赏的惊人建筑的国家,更是一个善于保护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法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三百多个年头,在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其再利用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当然,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在这些保护再生工作中,法国政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成绩是显著的。

从笔者所列举的案例中,大家已不难看出,在众多的古老建筑保护性再利用项目中,法国政府是以一个敢于担当责任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政府为老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出资、出力、出创意,这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某个改建项目上做好把关和组织工作,更体现在建立起了各级城市的专门管理历史建筑遗产的办公室,把保护和改造利用古老建筑纳入政府的工作范围之内,设立严格的制度、法规、条令等,以期达到对老建筑最完善的保护和最大效益的利用。这些都为法国的老建筑保护性改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后盾,也是老建筑改造工程取得卓越成效最有效的前提保证。

在宣传方面,政府扮演了一个积极而主动的角色。法国文化部每年都要推出一些有关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活动,以此扩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让公众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并最终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深植在公众心里,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自觉地广泛地加入到保护历史文化的队伍中来,为延续和利用民族乃至人类的历史文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法国政府在大力宣传上绝对不只是把工作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把工作踏踏实实地落到了实处。也许正是这样持久的宣传,公众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日益成熟的认识,并越来越广泛地响应文化部的号召,不仅自己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而且还让自己的小孩子也一起参加。除社会一般大众的积极响应以外,一些拥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企业也纷纷响应。比如,笔者在走访麦涅巧克力老厂时,刚好遇到法国文化部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大型活动,老厂的新主人雀巢公司法国总部就非常积极地响应并加入到遗产日活动中来,他们向公众大开公司大门,把被纳入法国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的原老麦涅厂美丽的厂房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雀巢公司法国总部能够如此地将自己名下的历史遗产毫无保留地开放给大众,这一行为本身就不能不说是政府长期致力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的成果。而开放那日,笔者见到前来参观的公众真的是络绎不绝,人们在总部门口和每一处参观点外排起长队耐心地等待。看到这样的场景,笔者就在想,公众的这些行为难道不正是政府日复一日的宣传工作带来的效果吗?由此可见,法国政府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赞许的。

当然,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的体现是运用当代的社会生活观念将历史建筑的价值现代化和大众化。案例中巴黎卢浮宫的改建项目玻璃金字塔入1:2的设计者贝聿铭就是要改变以往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的思想,因为,他赞同马罗“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的观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让卢浮宫最终实现了历史建筑价值的现代化和大众化。又比如里尔老啤酒厂改建为社区文化娱乐场所一案,笔者认为也是一个探索法国在新时代里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发生新变化很好的案例。

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从这些案例中体会出法国在改造老建筑过程中也是充满了苦乐和曲折的。别的不说,就说最著名的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在设计建造的整个过程中甚至在完成的最初,它和它的设计者贝聿铭大师是如何地不被当时的巴黎人所接受,遭到包括当时的社会名流在内的大众的诋毁和反对。现在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当时的贝聿铭大师在巴黎受到不理解他和他的设计的公众怎样难堪的待遇,人们甚至因为不接受一个充满了现代风格的玻璃建筑在他们古老的王宫前的建立而在街上向贝聿铭大师做出吐唾液的不文明举动。由此可见,即便在法国这样一个有着广泛古老建筑改造再利用意识基础的国家,其老建筑改造工作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和轻而易举的,在多年的实践中其道路也是充满坎坷、充满曲折的。但是,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法国政府在老建筑保护和再利用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无疑是一个组织者、指挥者、引领者和号召者,它无疑成为别国政府学习、效仿的榜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老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在今天有了更为重要的性质和更为新颖的理念。因为,随着时光的流淌,古老建筑会越来越陈旧甚至会越来越稀少,那么,对它们的保护工作就越来越艰巨和重要,因此,全人类、全社会都有义务去呵护代表我们人类文明的古老建筑遗产,并将此视为我们延续人类历史文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在这个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古老建筑再利用的工作同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找到最好的结合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让我们的古老建筑在完成延续历史文明使命的同时,又能为现今社会提供新的职能作出新的贡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由于能被现今社会所用而免除了成为社会发展负担的可悲命运。所以说,寻求古老建筑保护性改造再利用工作中的创意点是我们目前对老建筑改造工作中最应该树立的意识和理念,它是保证老建筑改造能够适应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指导思想。

内容摘要:

  在我们人类面临着资源缺乏、生态失衡的当今,对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和实施是一个长远而现实的课题,这也正是笔者写此书的积极意义之所在。本书中的所有经典案例都是笔者实地走访的结果,并配以大量精美图片来详细地介绍法国老建筑改造中的经验和创意,希望能借此呼唤起大众对老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同时,也能为相关行业和人员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创意。  本书书以经典的法国老建筑改造情况为例,将法国老建筑改造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建筑的改造个案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剖析,让读者们通过这本书,深入地了解法国建筑师和老建筑业主们,如何在种种局限中,发挥自己的创意,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  老建筑的创意运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考验着当代人的智慧。我国在这个领域有许多急须解决的问题,因而本书有极强的针对性。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可以期待的。  本书适合城市管理者,规划者,创意产业人士,建筑设计师、建筑系大学生、对建筑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对法国建筑有特殊感情的普通读者。【作者简介】  钟敏,1967年生于重庆,1999年移居法国,先后居住在巴黎和佩皮里昂。出版有长篇文学小说《烟雨任平生》。对法国建筑和创意产业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并多次写作这方面的随笔。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法国老建筑改造经典案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立业创意书系
9787562447863
《法国老建筑改造经典案例》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重庆出版单位重庆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法国老建筑改造经典案例是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09.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U746.3 的主题关于 建筑物-改造-案例-法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