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箔
江苏金箔封面图

江苏金箔

管秋惠,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8.0

书籍简介:

本书叙述了金箔的历史发展脉络、工艺流程、技术要点、传统名家名匠以及南京金箔在时代在国内外所产生的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章从黄金说起

第二章回眸昔日金箔余辉

一、与文明古国相伴

二、青铜时代的娇子

三、神州古代艺海拾金

四、诗文故事话金箔

第三章历史上金箔的运用

一、元代以前金箔在服饰上的运用

二、金箔在漆器上的运用

三、金箔在建筑装饰上的运用

四、金箔的药用

第四章南京金箔的历史痕迹

一、六朝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蒙元时期

四、明朝时期

五、清朝时期(上)江宁织造所在地织金妆花锦中魁

六、清朝时期(下)天王爱彩画宫殿多用金

七、民国时期金箔业的萧条

八、南京等地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南京金箔、金线

第五章建国以来的南京金箔业

一、合作社时期

二、“文革”时期

三、改革开放万物复苏金箔发展金线遇挫

四、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申报

五、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传承与发展高层论坛

六、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传承人

第六章薄如蝉翼轻于尘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一、黄金配比、化金条、拍叶、做捻子、落金开子

二、沾金捻子、打金开子、装开子、炕炕

三、打了戏

四、明清著作对打箔的记述

五、神奇的乌金纸

六、出具与切金箔

七、金箔的品种与规格

八、机器打箔与全自动打箔

附:诗文话南京金箔

第七章南京金箔工艺的运用

一、佛寺庙宇贴金

二、建筑上的贴饰金箔

三、金箔与漆艺

四、金箔与金线

五、金箔的药用、食用及在化妆品、电子工业中的使用

六、新工艺金箔画及系列工艺品

七、金箔与剪纸

八、洒金折扇与金花笺

九、金箔在古徽墨中的运用

十、金箔的现代装饰工艺

十一、其他金属箔的运用

第八章南京金箔贴饰工艺

一、传统贴金技艺

二、现代贴金技艺

三、鎏金与扫金

四、《天工开物》对贴金的记述

五、为香港回归贴饰紫荆花

六、为奥运村等场馆贴饰金箔

第九章千丝万缕见神工南京传统真金线的制作技艺

一、做胶白土红土牛骨胶舂粉慢搅寻开窍

二、打纸换面换锤轮番打坚韧基纸始出来

三、褙金、担金、砑金、熏金可恨年年压金线

四、切金“驰马蹿蹄”硬把工

五、搓金线粗纱细纱缠金皮刺绣织造两相宜

第十章南京传统真金线工艺的运用

一、用金银灿若云霞“金宝地”瑰丽灿烂金线在云锦上的运用

二、通经断纬缂丝魂入金方有缂金法金线在缂丝工艺中的运用

三、戏服喜用金银线民族服饰巧刺绣金线在剧装和少数民族服装上的运用

四、皇家专利金银线庶民若用受制裁明初朝廷对民间禁用金线

第十一章诗文故事中的南京金箔金线

一、金箔的传说

二、葛仙翁方山显灵的传说

三、步步生莲花

四、杜秋娘作诗《金缕衣》

五、从金线在云锦上的运用看“锦上添花”

六、周晖由金箔技艺发感慨

七、《红楼梦》中的织金织物

八、金边牡丹的传说

附:南京金箔与历史上漳州、苏州金箔金线业的比较

第十二章南京金箔制作厂家

一、南京金线金箔总厂

二、金陵金箔公司

附:南京中国金箔艺术馆

三、宝玉金箔有限公司

四、中国金箔城

五、雨后春笋般的金箔新企业

六、南京金箔业、金箔工艺企业(含个体)一览表

第十三章南京金箔工艺厂家

一、南京祥龙贴金工艺有限公司

二、南京九鼎金箔工艺有限公司

三、南京金顺贴金工艺有限公司

附:世界著名金箔产地侧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

何谓风物,六朝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在《游斜川》诗序中说:“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以致现在的不少辞书仍然在将“风物”作“风光”与“景物”解,这当然是不够全面的。唐宋以降,风物又加入了风俗与物产的内涵,如《通典》、《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无不将风俗物产列入到“风物”的类别中。明清以后,“风物”的概念愈加宽泛,举凡风光、民俗、方言、物产、古迹、轶闻等,无不纳入到“风物”的范畴中。至如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句,则泛指社会上各类事物以及诸色人等的心态,这当然是更加自由而近乎浪漫的表述了。作为自然景观与文化积淀的风物,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风物的研究,离不开对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的生存环境、生活形态与生产方式的考察,此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自古风物清嘉,秀丽宜人。境内傍江临海,平原辽阔,江河湖泊密布,东海、长江、太湖、洪泽湖在此汇集,苏北沿海海景壮观,苏南水乡风景婉约。江苏风景兼江湖河海之美,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一泻千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连云港海阔天空,太湖烟波浩瀚,洪泽湖碧波万顷。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为代表的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许多讴歌山川秀美的不朽诗篇。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的省份之一。千百年来,江苏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像徐州楚王墓群、南朝陵墓石刻、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与明城墙这样闻名遐迩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刺绣和桃花坞年画、南京的云锦和金箔、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的漆器和雕版印刷、南通风筝和蓝印花布、宜兴紫砂、常州梳篦、苏州和扬州的盆景,以及素有“百戏之本”美誉的昆曲等,都是江苏风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江苏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人才队伍强,使江苏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战线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人才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龙头文化企业迅速崛起,全省文化实力明显增长。《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的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设的又一个喜人收获,期望它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增进我们热爱家乡的自觉意识,为江苏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记

我是从文学创作开始走进写作之路的。多少年来,我没有写出能打动作者的作品,想不到我奉献给社会的第一本书竟是属于说明文文体的小册子,但我并不因此而低看它,我相信若干年后,这本书仍能保持它的信息量,至少说它反映了特定时期“南京金箔”的状况。

首先我要感谢李宝祥先生,这本书里的许多信息都来自李先生。近几年来,我养成了个习惯,每一次与他的交往过程,都留心记录他无意中流露出的与金箔有关的信息,正是这些信息充实了我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李先生从事金箔业近四十年了,他是学技术出身的,无论是金箔的锻制技艺、真金线制作,包括当代乌金纸的制作,还是国内外金箔业的状况,他都烂熟于胸,可以说,就“南京金箔”而言,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其次我要感谢南京金箔金线业的一批老艺人:李兴锦,我童年时代的邻居,当年的供销科长,他有满腹说不尽的关于南京金线金箔的话题,虽然他不曾亲手参与过金线金箔的制作,却能将每道技艺过程、技术要领以及金线金箔的运用解释得详详细细,能具体到任何一个细节,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为我介绍、解释金箔金线知识,我有一种直觉,他就是一部金箔金线的“活字典”!要知道这些知识是艺人们口授心传的,在任何典籍里也查询不到,因而是弥足珍贵的。李兴旺、武廷奎、沈梓源、熊怀娣、正是他们的演示和口授进一步成就了我这本书中的关于金箔金线手工制作技艺的篇章,特别是那些今天已被机器替代而老艺人们尚能说得清的手工技艺,如果今天再不把它记录下来,那将会成为一桩憾事,一桩永远也弥补不了的憾事,因为在整个封建社会,手工技艺被视为“末技”,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金箔锻制技艺的描述也只有一、二页纸的篇幅,清代迮朗对金箔的记述,从份量上看与宋应星相比是旗鼓相当的,正因为此,我觉得这一点正是我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我庆幸这批老艺人还健在,更庆幸赶上了国家重视非遗保护的好时代;

再其次我要感谢南京金箔集团宝玉公司的蔡敏女士,早在2004年她就接待了我的去访,为我提供了一些金箔运用方面的资料,他们的金箔艺术馆让我大开眼界,南京金线金箔厂的高级工程师张文娟女士、摄影家刘苏华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这本书对南京金箔的起源或者说源流,交代的还不够,我从民间一些老人的口里只能得到一些传说和清末的情况,传说显然是缺乏科学的依据,清末以前的情况就很模糊了,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流行一个“从哪里来”的命题,显然,这本书对这疑问回答的似乎不够充分,这也是是书不足之处。在我接受省人民出版社写作《南京金箔》任务时,只给两个月时间,而此时正遇南图搬迁新馆,不要说古籍部了,闭架书也不对外开放,我想从古籍堆里寻出点史料哪怕是一鳞半爪,也成了泡影。鉴于此,我将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继续关注南京金箔的昨天,希望能有机会弥补这本书的不足,更希望以此书为引玉之砖石,聆听各方专家的赐教。

就在这本书即将付印之际,我又看到一个关于南京有金矿开采的报道,我联想到本书曾提到“南京是个不产黄金的地域”,看来这一说是不能成立的,我想应该把它改过来。本书的总编建议我在后记里提一下,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其实我有个在南京银矿退休的朋友,他早就跟我说过,南京银矿每年也有几十斤黄金的开采,我总觉得这几十斤跟南京其他丰富的矿藏相比算不上什么,便把它忽略了。这次的报道是说南京江宁的铜井有一个江苏最大的金矿,我想到有人说过:南京与黄金的关系有三个,一是享有盛誉的南京金箔,二是将金线运用到织造里的云锦,三是同样享有盛誉的南京金银细作,看来还应该再增加一点,即南京也有金矿。

最后有一点我必须要在这里说明的是:由于本书编辑出版时间紧迫,加之对图片数量的要求之多,在录用近170幅图片中,有几幅可能并非是提供图片的朋友亲拍,恕未能与摄影者取得联系,万望能够予以鉴谅,盼有关人士能主动与编者联系,以补上我的谢忱。管秋惠2008年11月写于南京麒麟门外锦绣湖畔

内容摘要: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保持了传统的冶炼、打制等多种技艺,旧时老艺人将金箔业分为五行,为拍叶、装沾、打箔、出起、切箔。经过前人的总结,当代南京金箔业将金箔锻制过程归纳为十二道工序,这一过程神奇微妙,使金块变为薄如蝉翼的金箔,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是中国民间工艺的一绝。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本书是其中的《南京金箔》。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江苏金箔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江苏风物丛书
9787214049896
如需购买下载《江苏金箔》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江苏金箔是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526.9 的主题关于 金属箔-工艺美术-简介-江苏省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