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十大谋士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中华十大谋士

杨天宇, 主编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写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谋士的人物传记:范蠡、姜太公、管仲、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魏征、刘伯温、洪承畴。

书籍目录:

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

一、姜太公巧遇周文王

二、献谋策灭商做准备

三、辅武王孟津会诸侯

四、成大业灭商建西周

五、定社稷太公首封齐

六、就封国太公谋治齐

吕尚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一、管仲论国事,劝鲍傅小白

二、襄公政暴虐,齐国需明主

三、小白登君位,管仲重返齐

四、中原需霸主,管仲拜齐相

五、图霸先修内,管仲治齐国

六、以德兼以武,桓公始称霸

七、管仲运筹策,霸业大发展

八、临终留遗教,管仲功未泯

管仲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的范蠡

一、楚地狂生,壮志人越

二、吴越交战,一计存国

三、陪君为奴,谋计返越

四、节事图强,良策兴国

五、助越灭吴,句践称霸

六、功成身退,陶朱经商

七、逝者如斯,千古流名

八、风景名胜,皆因范蠡

范蠡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的李斯

一、起自闾阎游诸侯

二、进献奇策助帝业

三、政坛变幻风云急

四、雄文一篇谏“逐客”

五、牛刀初试灭韩国

六、厉声严辞斥分封

七、千古之罪焚《诗》《书》

八、利令智昏谋废嫡

九、求容苟上督责术

十、上蔡黄犬不复牵

李斯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着的谋略家张良

一、遇下邳结识刘邦

二、助刘邦径取关中

三、为刘邦鸿门解难

四、资刘邦还定关中

五、说刘邦统用三将

六、谏刘邦停止分封

七、顺时局稳定韩信

八、饵韩、彭垓下灭楚

九、陈利害议都关中

十、阻易储为汉固本

张良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辅佐二主建立蜀汉霸业的诸葛亮

一、流寓荆州,隐居待时

二、草庐献策,谋划大业

三、扩充军队,削弱刘表

四、出使江东,联吴抗曹

五、谋取益州,劝进称帝

六、受托辅孤,重结东吴

七、攻心为上,率众南征

八、劝谏刘禅,出师北伐

诸葛亮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文韬武略之“杜武库”杜预

一、谋臣世家出名门

二、撰修《晋律》黜陟法

三、多次献计安边境

四、度支尚书“杜武库”

五、以计代战一当万

六、治理荆州为“杜父”

七、熟读经书“《左传》癖”

八、智谋遗嘱永安眠

杜预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唐太宗的治国媒臣魏徵

一、多年漂泊,待机脱颖

二、劫后再生,平稳磨合

三、谋划国策,“偃革兴文”

四、敢批逆鳞,君臣契合

五、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六、监督太宗,慎终如始

七、哲人虽逝,风范长存

魏徵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辅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谋士刘基

一、聪颖善学,为官清正

二、辅佐元璋,战胜群雄

三、辅明建国,建树颇多

四、小心谨慎,仍遭暗算

刘基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兼仕两朝功劳卓著的谋士洪承畴

一、出身清贫,学业优异

二、剿灭义军,崭露头角

三、全力清剿,以剿坚抚

四、困难环境,尽责尽职

五、松锦战败,被俘降清

六、剿抚并用,平定江南

七、年逾六旬,再定江南

八、鞠躬尽瘁,评说纷纭

洪承畴年谱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前言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他们灿若群星,彪炳史册,成为中国历史的闪光点。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当时的人民群众一道,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他们的事迹也从而为历代人们所传颂。但另有一类英杰人物,他们不被称之为“家”,而只被称之为“士”,那就是谋士。其实,在上述诸多的“家”中,有许多也在起着谋士的作用,或同时也就是谋士。至于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谋士,还从无人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

其实,谋士既不是官职,也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身份,而只是对人物的能力和所起作用的一种概括。所谓谋士,意思本来似乎很清楚,就是出谋划策的人。但问题也并不就这么简单。谋士的“谋”是谋划的意思,这是没有异议的。但对于“士”字的理解,却可能会因人而异。有朋友曾劝告我们将《中华十大谋士》改为《中华十大谋臣》,理由是,我们这部书中所收的谋士都是当大官的,是朝廷大臣,而一概称之为“士”,与人物的实际身份并不相符,或者说有把这些人物小化之嫌。这显然是把谋士的“士”,理解成了贵族级别之称。中国古代的贵族有公、卿、大夫、士等高低不同的级别,而士是最低一级,那么谋士就成了封建贵族中级别最低的人了。按照这种说法,我们这部书中的人物就都不能称之为谋士了,而应称之为谋臣。然而这种理解无疑过于褊狭了。我们认为谋士的“士”,在这里应训为“人”。“士”训“人”,本来就是“士”字的义项之一。如《诗经.郑风.褰裳》曰:“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又曰:“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这两句不过是同义反复,后句的“士”,其实就是前句的“人”。故郑玄《笺》曰:“‘他士’,犹‘他人’也。”又《论语.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解释这里的“士”字说:“士,通谓丈夫也。”《白虎通.爵》篇曰:“士者,任事之称也。”这“任事”的“士”,与上文“任重而道远”的“士”,就都是指的男人。故《文选》载左思《魏都赋》曰“异乎交益之士”,刘良注云:“士,人通称也。”其实在现代汉语中,“士”字也还常常做“人”字用,如人们说“各界人士”、“海内外人士”、“女士”、“男士”等等,这里的“士”,就都是“人”的意思。按照这样的理解,“谋士”一词的含义,实无异于《诗经.小雅.小雯》中“谋夫孔多”的“谋夫”。这样“谋士”的概念,就把各种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出谋划策者都包括在内了。

但又决非凡出谋划策者都可以称之为谋士。有出谋者,就有受谋者。因此,还必须考虑出谋者与受谋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假定受谋者为甲,出谋者为乙。甲想做某事,不知如何做,乙为之出谋划策,这甲乙之间的关系就很复杂:他们可能是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同辈或同事关系、亲戚或朋友关系,等等。总之,几乎包括了除敌我关系外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甲乙二者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各自所处的地位,也丝毫不固定:甲可能是长辈、上级,或者相反;乙也可能是长辈、上级,或者相反。比如说父亲可以为儿子出主意,儿子也可以为父亲出主意;下级可以为上级出主意,上级也可以为下级出主意。至于同辈或同级的兄弟、朋友、同僚、熟人之间相互出主意为对方谋划的情况,更是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都常有的事。但并不是在上述种种关系中凡处在乙的位置上的人都可以称为谋士,而只有在上下级关系中处于下级位置上的乙,才有可能被称之为谋士。然而,除非乙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比如封建社会中的宰相),就一般情况而言,乙的上级决不只一个,就是说,乙可能不只为一个上级出谋划策过。如乙可能为上级张某出过主意,又可能为上级李某出过主意,还可能为上级王某出过主意。这里的上级张某、李某、王某,对乙来说,就同时都处于甲的位置,即受谋者的位置。而这种处于多甲关系中的乙,也不能称之为谋士。可以称之为谋士的乙,在一个时期只能有一个固定的甲,或相对固定的甲。因此人们常说“某是某的谋士”,而从不说“某是某、某、某的谋士”。

但又不是凡为某一上级出谋划策过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谋士。因为上下级之间的甲乙关系,往往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就是说,下级某可能只是在一时一事上为上级某出谋划策过,或只不过在少数几件事情上为上级某谋划过,那么这样的上下级之间的甲乙关系,就不过是偶然的、不经常的。这样一种偶然的、不经常的甲乙关系,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倒是一种普遍的、大量存在的现象。因此,处于这样一种甲乙关系中的乙,并不能称之为谋士。能被称之为谋士的人,与某上级之间,必须是经常或较经常地处于甲乙关系中。也就是说,只有经常为某一上级出谋划策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某上级的谋士。

我们这部书中所收的谋士,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谋士。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这部书的主题是“中华十大谋士”。在中国三千多年的文明史上,谋士历朝历代都有,可以说多得数也数不清:帝王、诸侯等高级统治者有谋士,中下级统治者也往往有谋士;有知名的、见诸史书记载的谋士,还有许多不知名、史书上没有记载的谋士。既然本书的主题是“十大谋士”,这“大”字无非两个含义:一是谋略高超,二是影响巨大;那我们就不能不从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身边去挑谋士了。原因很简单:最高统治者往往掌握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命运,因此他们的谋士的谋略,也就往往可以影响全局,从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大。当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能够对全局产生影响的谋士也是很多的,然而我们的主题又限定我们只能从中选十个,那就不能不“优中选优”了。

但是,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谋士“优中选优”而选出十个人物来,谈何容易!比如,在春秋后期的争霸战争中,曾先后辅佐吴王阖闾和夫差的伍员,同辅佐越王勾践的范蠡相比,哪个的谋略更高、所起的作用更大呢?这实在是很难比较的。又如,辅佐宋太祖、太宗的赵普,以及北宋前期的名臣寇准,他们为国家的统一和新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所出的谋策、所起的作用,与唐初的魏徵相比,哪个更大呢?还有,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并建立明王朝的宋濂和刘基,哪个更重要呢?这恐怕也都是很难比较的。类似的例子太多了。那么为什么我们对上面所列举的人物都只选后者而不选前者呢?这里所考虑的,除了他们所起的历史作用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他们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知名度。相对而言,陶朱公范蠡、敢言直谏的魏徵、博学多智的刘伯温(刘基),这些人物都是中国人民十分熟悉的。至于姜太公、管仲、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等人物,也同样是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有一个例外,就是明末清初的洪承畴。他确实是一名大谋士,但又是一名在历史评价上有争议的人物。他是明末崇祯皇帝所依赖的重臣,但又投降了清,成了清初顺治皇帝的重要谋士,因此被人们认为是变节者。我们选择此人物,并不打算在文中对他作分析评价,而只是较客观地叙述他的一生,以供读者自己去认识和评判这个人物。历史和现实从来都是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也同样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我们选择洪承畴这个人物,是希望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因此也就不可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的是非。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恐怕还是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本书中所收的谋士,他们所谋划的事,涉及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谋士所谋之事,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他们的地位有可能为之谋,他们都会积极地去谋。这些谋士,利用自己的学识和聪明才智,通过对当时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形势的观察分析,判断形势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事态变化的契机,提出斗争的谋策,以促使事态向积极的、有利的方面转化,从而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大概是这些谋士的共同特点。至于他们是针对何种情况、何种问题而如何谋划的,及其谋策的具体情况和实施的结果如何等等,因有本书的文章在,这里就不饶舌了。当然,再高明的谋士,也不可能百发百中,招招得手,其中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但不论是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都可使今人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借鉴,这就是我们编撰这部《中华十大谋士》的目的。至于是否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或文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述是否有错误和不当之处,只有请读者去评判,并给予批评指正了。

杨天宇

2008年1月

内容摘要: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他们灿若群星,彪炳史册,成为中国历史的闪光点。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当时的人民群众一道,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他们的事迹也从而为历代人们所传颂。但另有一类英杰人物,他们不被称之为“家”,而只被称之为“士”,那就是谋士。本书讲述中国古代十大谋略人物吕尚、管仲、范蠡、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魏徵、刘基、洪承畴,语言流畅,文图并茂,每位传主小传后面附有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  本书讲述中国古代十大谋略人物吕尚、管仲、范蠡、李斯、张良、诸葛亮、杜预、魏徵、刘基、洪承畴,语言流畅,文图并茂,每位传主小传后面附有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华十大谋士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11181203
《中华十大谋士》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1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华十大谋士是上海大学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0.2 的主题关于 历史人物-列传-中国-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