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声
男/女声封面图

男/女声

古学斌, 编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为女性社会学家所写的关于女性主义研究的文集。“童年像落花流水般流逝,忧伤如风中烟云般消散。”在人的生命中,是谁一直在支持着她/他?是谁见证着她/他所走的每一步?是谁影响着她/他的生命色彩?

书籍目录:

一年又一年

怕水.80c.c.

我是怎样被驯化成男权主义者的?

“安能辨我是雄雌”少年易服的故事和其他

姥姥

心路

回忆也是一种痛苦:我是否原谅了父亲

四月天:伴随肥女子脚下的大石头

在寻找父性的生命意义世界中的叛逆与抗争

后记: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寻情记

前言

他说他哭了,很使劲地哭;她说她哭了,泪水忍不住刷刷地流;她说她写不下去了,她也不想写了;他却说写得倒很轻松,书写时是愉快的……

他/她们的反应让我吃了一惊,这个书写的计划虽说一开始是出于心血来潮、是突发的,但最后的完成却是大家生命的分享和互相支持的结果。

一九九七年我从英国回香港在大学执教以来,一直就被误/错认为是女性主义者,自己也因为这种误认/错认而被大学里头的进步学生所尊敬/爱戴。性别意识,我的确是有的,但很认真地去阅读女性主义的东西,确实没有。这么多年过来,自己因女性主义之名越来越“红”的时候,不好意思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今年在构想研究方法论课程的时候,因为之前质性方法论的课已经开了好几次,也觉得了无新意了,于是自己在想,开什么样的方法论的课能够刺激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讨论和辩论,让自己也同时得到益处。对于女性主义的亏欠,让我怀着补偿的心态开了“女性主义方法论”这门课。当然,原因不会是那么单一的,环顾我们的研究生,有自认为是女性主义者的人,有与女性主义对着干的大男人,有很传统的小女人,有好强的没有什么女性主义意识的大女人,也有传统的小男人……故开这门课也是为了他/她们,希望能够透过这课程,能够引起大家更多地关注性别的问题,提升他/她们的性别意识。故,开这门课的初衷也是很个人的。

这个女性主义方法论的课程一路走来,重新撩动了众人的心,也激发了大家书写自我及他人生命故事的冲动。

女性主义研究者不再相信传统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所谓客观真实,认为传统实证研究往往从男性的经验出发,无视女性经验与男性经验的差异,使得女性声音被淹没。故女性主义研究者提倡从女性的主体经验出发,理解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从而批判和反抗父权文化和性别主义(Sexism)对女性造成的压制。近年来,受到女性主义的启迪,越来越多的男性亦开始参与女性主义的研究,成为支持女性主义运动的成员,因为他们已看到性别主义和父权文化不只对女性造成压迫,同样也对男性造成伤害。故,支持女性主义的男人们亦提倡将男性的主体经验纳入研究的范围,理解男性的多元经验,解构大男人气质养成的过程和其深层的制度文化。非主流男性更从主体经验的书写出发,挑战和批判父权制度的文化霸权。

女性主义研究强调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动,那就是如何通过研究过程及其结果,改变两性关系的不平等和消除性别主义。书写是女性主义研究中重要的行动策略,自传和传记是女性主义书写的重要部分,通过叙说自身的生命故事,我们重新面对自己过去的成长经验,更多地明白自己,也更多地理解别人,从重整自己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寻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书写她/他人的故事,我们找到生命与生命的交接点,理解别人亦是理解自己的过程,生命的力量在书写中被释放。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承载着一段生命的故事,作者的背景、年龄、性取向、性别各异。年龄跨越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的来自大陆,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香港,有的是久居异国的华人;有的是写自己成长的故事,有的是写自己与身边家人的故事,有的是写亲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有的是传统的女人,有的自称是标准大男人,有的是爱女不爱男的女人,有的是爱男人的男人,有的是性别模糊的人。每一段故事都是用力和用情的书写,过程悲喜交集,经过很多挣扎和痛苦。从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性别的不同生命历程、不同时代男女的不同苦难遭遇、不同身份认同的挣扎、不同生命意义的寻索。然而,差异的生命故事隐藏着一个相近的主题和目标,那就是:从生命的书写和解读开始,批判主流性别文化的压制,从而寻找性别解放的可能和出路。

后记

一切从梦想开始……

差不多每个受过香港教育的青年人都曾作过题为《我的志愿》的文章,我也不例外。在十五岁读中三的那年,我在文章里写上“电影导演”为我的第一志愿。到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也许刚刚在校内“执导”了一部话剧吧!不知原因,也未去仔细探究,只记得也写上了“新闻从业员”作为后备志愿,也许是从小便喜爱看小说,更喜爱阅读一些看似“言之有物”的东西吧!没有第三志愿,更未想过当社会工作者,但最终却在这儿着陆了,不光是社工,更是社工教师。此后,差不多用了我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才弄清楚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志愿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这样的追寻却意外地带出了一个有关我生命的故事。这篇文章便是这个故事。

回望我在努力建立一个“社工身份”的二十多年里,我越来越相信“语言、文字”的威力。准确地说,透过语言和文字我们能够洞悉世人的生活经验。我相信是因为这威力使我想当电影导演、新闻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教育者。虽然从未当过导演或记者,但做社工及教社工的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不但可以透过语言和文字去了解世界,更可以为人和他们身处的社会带来一些改变。我渐渐知道贯穿着这三个职业志愿的是一颗想改变世界、改善民生的心。到今天我仍紧抱着这梦想、理想。究竟有些什么(人或事件)影响了我呢?在以下记述一项关于我多年前进行的研究里,这点会慢慢变得清晰。但意想不到的是,这次研究的过程不但把我人生的一些零碎片断连接起来,更把我和我已去世多年的母亲的生命紧扣起来。可以说,这是一个有关寻根、身份及生命的故事。

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学术生涯

基于香港的历史、社会及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在八十年代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学者均没拥有博士学位。但由于社会对大学教师的期望日渐提高,我们也感受到“要读博士”的压力。毫不例外地,我也于九十年代初便加入了“读博士”的行列。那时候并没有多想什么理想、梦想的,只知道如果要继续留在大学里教书,这是必需的。

在七八十年代读社会科学及在九十年代教社会科学的我认为,进行严谨、科学、客观、中立的研究时要有一套既定的守则,要有遵从的金科玉律。大学的老师这样教我们,我们也这样教学生。这些训令更明确地指示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里无时无刻都要保持一种超然(相对于被研究的人或事物)的身份,并要与被研究者保持距离,因为任何在价值观或感情上的介入均会玷污研究的结果并破坏整项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及可信性。简单而言,这“四条”是神圣不可侵犯地、毫无讨价还价余地地规范着我们这一代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工作者。

……

内容摘要:

  社会工作者的细腻讲述不同性别的生命故事。“童年像落花流水般流逝,忧伤如风中烟云般消散。”在人的生命中,是谁一直在支持着她/他?是谁见证着她/他所走的每一步?是谁影响着她/他的生命色彩?这是社会工作者从背后走到台前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教给您如何有尊严地度过一生,如何打造丰富的一生。本书在正式出版前已经被国内多所大学选为社会工作教辅,对于个人的成长亦具有非凡的教益。  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承载着一段生命的故事,作者的背景、年龄、性取向、性别各异。年龄跨越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的来自大陆,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香港,有的是久居异国的华人;有的是写自己成长的故事,有的是写自己与身边家人的故事,有的是写亲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有的是传统的女人,有的自称是标准大男人,有的是爱女不爱男的女人,有的是爱男人的男人,有的是性别模糊的人。每一段故事都是用力和用情的书写,过程悲喜交集,经过很多挣扎和痛苦。从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性别的不同生命历程、不同时代男女的不同苦难遭遇、不同身份认同的挣扎、不同生命意义的寻索。然而,差异的生命故事隐藏着一个相近的主题和目标,那就是:从生命的书写和解读开始,批判主流性别文化的压制,从而寻找性别解放的可能和出路。【作者简介】  古学斌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中国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主任。一直参与弱势社群的研究,包括香港女工、老年人、新来港人士、南亚族裔、下岗工人、贫困山区农民和少数民族等,积极提倡参与式研究方法。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男/女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9700167
《男/女声》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男/女声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440 的主题关于 女性主义-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