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

孙小玲,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3.0

书籍简介:

本书一方面追溯了胡塞尔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揭示了胡塞尔是如何从自身的理论动机出发,又如何面对困境,最后在他思想成熟的晚期,一步一步走向他的主体际性理论。另一方面,作者从列维纳斯的“他者”概念入手,通过对他我关系的分析进入到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指出他与胡塞尔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关心先验主体对共同体意义的构造是否可能,而是关心自我如何从绝对的伦理性出发赋予一切交往,从而也是一切社会共同体的意义。

书籍目录:

总序

缩略语

绪论

导引他人的困扰从笛卡尔谈起

上篇绝对自我:胡塞尔与主体际性问题

第一章从描述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

第一节意向性与范畴直观

第二节先验转向

第二章唯我论与主体际性问题

第一节笛卡尔动机的展开与纯化

第二节先验单子论

第三章同感与精神共同体

第一节利普斯道路

第二节狄尔泰道路

第四章《第五沉思》中的主体际性论

第一节先验主体际性论

第二节异化与回归

第五章还原与主体际性

第一节主体际性还原

第二节生活世界与主体际性

下篇绝对他者:列维纳斯与主体际性问题

第一章列维纳斯其人与哲学

第一节现象学: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

第二节从自我到他者

第二章作为伦理形而上学问题的他我关系

第一节反抗总体性

第二节伦理形而上学

第三章关于自我的现象学:享受与欲望

第一节“自私”的我

第二节欲望之我

第四章关于他者的现象学:面貌与应答

第一节面貌:面对面的关系

第二节责任:纯粹的应答

第五章主体的涅檠与新生

第一节替代:一个逆转

第二节从孤独到孤独

结语绝对的责任胡塞尔与列维纳斯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试图从主体际性问题入手,在哲学的层面上对主体之主体性作一次深层解读,将主体际性视为主体性哲学内在困境的折射,通过对其在主体性哲学中的源头的追溯,显明主体际性问题是一句居于主体性哲学中心的问题。上篇将胡塞尔的主体际性论作为对主体际性关系的本体-认识论讨论的典范。下篇选取另一位与胡塞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哲学家,列维纳斯,将主体问题置于伦理形而上学问题的情境下进行讨论。  本书通过对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际性论和列维纳斯的他我关系说的阐释,以显明为主体际性问题所折射出的主体性哲学的内在困境。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际性论可被视为在主体性哲学的框架中展开的,关于主体之间关系问题的最为系统与卓越的表达。从严格的先验立场出发,胡塞尔主要致力于对陌生主体(他人)以及主体共同体的意义在先验自我中的构造的意向性分析,并对一切社会性本质作出先验的解释。与胡塞尔不同,列维纳斯一开始就拒绝构造性的先验自我与先验他我构造论。但由于列维纳斯将自我界说为与他人绝对分离的原子式个体,主体际性问题仍然以一种与胡塞尔遥远相关的方式出现,并在对伦理化的主体性哲学之可能性的探寻中,展示出一种对绝对自我负责的追求。正是在这种追求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胡塞尔与列维纳斯这两位气质、兴趣和教养都大相径庭的哲学家在方法论之外的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而且能够进一步领略到为主体际性问题所揭示出的主体性哲学之内在困境的伦理蕴含和精神深度。【作者简介】  孙小玲,女,1997年在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与罗耀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回国,现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欧陆哲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曾发表《敬重与本真存在: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敬重说的诠释》、《责任和应答:海德格尔原伦理学初探》、《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主体际性维度从桑德尔的批判谈起》等论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当代中国哲学丛书
9787208084247
《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3.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565.59 ,B516.52 的主题关于 胡塞尔,E.(1859~1938)-哲学思想-研究 ,列维纳斯,E.(1905~1995)-哲学思想-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