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史评论
经济—社会史评论封面图

经济—社会史评论

侯建新, 主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26.0

书籍简介:

本辑共20篇文章,“社会保障”和“财产权利”是重点讨论的两个专题。关于社会保障的六篇文章,分别从灾荒和救灾史、官方体制与民间互助、社会福利与社会控制等视点,论述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诸方面。关于灾荒期间社会救助和整治的论文,或许对当前的抗灾救灾会有所启发。论述财产权利的五篇文章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财产权利以及财产权利观念进行论述,分别介绍古罗马学者的财产权利观、中世纪欧洲的土地制度、中世纪大学的财产权、对妇女财产权法律保护等。此外谈论18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争取自由三种形式的文章和对历史学家雷海宗先生的追忆也颇为生动有趣。

作者介绍:

侯建新,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长。1951年11月生于天津,1978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天津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院长,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全国史学理论研究会理事、天津历史学会副会长、天津社联常委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经济社会史、中外农村现代化进程比较、西方史学流派分析。著有《现代化第一基石》、《当代西方史学流派》等专著以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项目、国家教委“八五”项目以及天津市项目。参加并完成北京大学等主持的三项国家重大课题。先后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天津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天津市第四届、第五届、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还被两次授予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一次授予“九五”立功奖章,曾宪梓教育三等奖、天津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称号。先后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苏塞克斯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研究和讲学。2004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书籍目录:

内容提示

社会保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拓展中国灾荒史研究

以社会福利促社会控制——英国的经验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黑死病期间英国的社会救助与整治

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国家政策差异与民间互助组织命运——以中国清帮和英国友谊会为例

财产权利

欧洲公地制度中的财产权利

西欧早期借贷记账法与财产权观念

牛津大学的财产权——中世纪牛津的学院地产及经营

妇女财产权保护:英国大法官法庭的作为

国家、政体与财产权——西塞罗的启示

学苑撷英

从“乡绅入侵”谈起:终极真理说质疑

文艺复兴时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兼谈“李约瑟难题”

雅典民主城邦何以发生逆向蜕变

域外新论

戴尔新说:英国社会转型起于13世纪

“自由”:1525年德意志农民的呼声

随笔札记

知识分子对“自由”的争取——18世纪中国文人的方式

话说雷海宗

学者访谈

历史学需要分享与交流——伯明翰大学斯旺森教授访谈录

奥地利豪克一默利茨教授来天津师大讲学

英文目录

内容摘要:

《经济:社会史评论(第4辑)》共20篇文章,分设六个栏目,其中“社会保障”和“财产权利”是重点讨论的两个专题。社会保障: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也引起了学术界对灾荒史研究的进一步关注。本栏编发的六篇论文,分别从灾荒和救灾史、官方体制与民间互助、社会福利与社会控制等视点,论述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诸方面状况。李文海教授作为中国灾荒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回顾灾荒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后,提出今后的灾荒史研究必须重视五个“结合”,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而另一篇关于英国1348年至1350年黑死病流行期间社会救助和整治的论文,或许对当前的抗灾救灾会有所启发。栏目中两篇关于社会福利的论文,分别论述了英国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最初动机和德国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起源,对认识近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缘起及特点应有所裨益。中国宋代的官方医疗体制别具一格,对救治患者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辑也有专文论及。民间互助组织向来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家政策的差异可能会造成它们的不同命运,本辑一篇论文试图从中英两国的相关历史比较中来说明这一点。
财产权利:我国颁布施行《物权法》后,对财产权利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栏目的五篇论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财产权利以及财产权利观念进行论述。有对古罗马学者的财产权利观的评论,有对中世纪欧洲某种土地制度中财产权利的分析,还有对中世纪大学的财产权、对妇女财产权法律保护的考察,以及对经济活动中财产权利观念的透视。
学苑撷英:本栏共三篇文章。一篇从讨论16世纪英国议会中的“乡绅入侵”开始,评论了对“乡绅入侵”的不同解释,认为历史研究中任何结论都是有局限性的。一篇讨论了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科技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的,并对“李约瑟难题”作了自己的回应。另一篇论文考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雅典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试图说明雅典这个古典民主城邦何以发生逆向蜕变。
域外新论:本栏目两篇文章。一篇对英国经济社会史专家C·戴尔的一个新观点进行了评介。在戴尔看来,英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于1250年左右,经历了五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大约完成于1750年。另一篇是德国史学家彼得·布利克勒教授的论文,主要论述1525年德国农民运动以追求“自由”为斗争目标。
随笔札记:张芝联先生一直关心本刊,他惠赐的这篇文章谈论了18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争取自由的三种形式,并将之与同时代的法国知识分子作了比较。正当本辑编发之时,惊闻张先生溘然仙逝,本刊同仁不胜悲痛,谨向他老人家表示深切的哀悼!本栏另一篇文章回顾了史学大师雷海宗先生浪漫而又坎坷的往事,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学者访谈:R·N·斯旺森教授是英国著名的教会史专家、伯明翰大学中世纪史系主任。与他的对话不仅有助于了解他本人的史学思想,也有助于了解英国史学和史学界的状况。

编辑推荐: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外国历史与中国历史的结合,学术品位与大众品味的结合,关注转型中的中国。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经济—社会史评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8030313
如需购买下载《经济—社会史评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经济—社会史评论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02 ,F119 的主题关于 经济史-研究-世界 ,社会发展史-研究-世界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