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封面图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

何雄浪, 李国平, 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对中国产业集群作全面实证分析。

作者介绍:

何雄浪(1972—),男,四川南充人,2007年6月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2007年8月到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8年12月从宜宾学院调入西南民族大学工作。现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老师、宜宾学院政管系老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在《经济学(季刊)》、《学术月刊》、《南开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级课题1项,获四川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李国平(1955一),女,四川宜宾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地理学报》、 《Papers inRegional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数十项,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基本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本书基本内容

二、本书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一节 传统区域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产业集群演进的文献述评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产业集群演进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古典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产业集群演进的文献述评

一、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艾林·杨格

二、古典经济学的复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第四节 关系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产业集群演进的文献述评

一、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从“两分法”到“三分法”

二、当代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经济网络分析

三、社会资本、隐性知识传递与产业集群发展关系分析

四、当代产业集群发展的网络集群创新分析

第五节 我国对产业集群演进研究的相关文献述评

第六节 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促进区域发展产业集群演进机理新视角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间成本的发展: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

第一节 运输成本的发展

一、运输成本的渊源与演进

二、“冰山运输成本”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交易成本的兴起

一、交易成本的起源

二、交易成本的发展

第三节 交易效率的继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群的起源:区域效应、集聚效应与空间成本

第一节 古诺寡头竞争框架下企业的空间竞争分析

一、基本假设条件

二、模型的建立及其说明

三、企业选址不同区位的市场竞争与均衡利润

四、空间均衡

第二节 张伯伦垄断竞争框架下企业的空间竞争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及其说明

二、均衡定价

三、空间均衡

四、空间均衡的数字模拟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群的发展:劳动分工与交易效率的折中运动

第一节 两企业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及其说明

二、模型超边际分析:市场分工结构与一般均衡

三、引入预期因素的模型分析

四、相同生产技术条件下模型的分工分析

第二节 多企业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及其说明

二、模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一个可解中心——外围模型的建立及其初始状态分析

一、消费均衡

二、生产均衡

三、市场均衡

四、福利分析

五、要素流动对城乡居民福利以及空间均衡状态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要素流动、技术差异与区域发展

一、农民异地转移,城市产业集聚不断加强发展模式

二、农民就地转移,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模型假设与初始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

二、生产者均衡

第二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稳定均衡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稳定均衡

第三节 政策分析

一、限制城市工资的经济效果

二、促进工业技术进步的经济效果

三、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经济效果

四、放松户籍制度的经济效果

五、组合政策的经济效果

六、计划生育的经济效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产业集聚变化与区域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产业集聚度衡量的测度方法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一、产业集聚度衡量的测度方法

二、产业集聚度衡量的指标体系在我国的运用

第二节 我国产业集聚的变化分析

一、第二产业集聚的变化分析

二、第三产业集聚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方优势产业

一、我国地区分工水平的变化

二、我国地区优势产业分析

第四节 我国产业异质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效应

二、集聚效应

三、空间成本

第五节 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与产业集聚、

区域发展:计量分析

一、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与产业集聚的计量分析

二、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的计量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书结论、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1~12)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以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古典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合理内核”为基础。发展出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与理论体系,深入探讨产业集群的起源,科学诠释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机理,深入分析并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区域发展问题,全面实证分析中国的产业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的反映,产业集群组织的变迁不仅意味着集群内部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变化,而且也意味着整个市场规模的变化,进而意味着整个社会分工水平的变化。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组织形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1794034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经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50 印数 25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是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09.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7 ,F121.3 的主题关于 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国 ,区域发展-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