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辩证论
德育辩证论封面图

德育辩证论

竭长光,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在系统阐述唯物辩证法及其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德育对象”研究、“德育发展”研究和“德育学”研究中的思维方式问题。这对于理解德育的辩证本性,对于转换德育理论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反思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抽象化倾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介绍:

竭长光,男,1977年生,吉林松原人,法学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辩证法和德育哲学。近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思想教育研究》、《学习与探索》、《理论探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引言 转换德育理论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实质

一 反思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

(一)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及其唯心主义本性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的功绩与局限

二 “本体”与唯物辩证法

(一)简论中、西、马哲学中的“本体”问题

(二)“现实事物”:唯物辩证法的本体

三 事物发展的逻辑——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实质

(一)事物的发展是事物“自生的发展”

(二)事物的发展与人的目的的统一

(三)事物的发展与对事物的认识的统一

(四)事物的发展与人的改造活动的统

第二章 作为思维方式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发展的思想

(二)联系的思想

(三)转化的思想

(四)过程的思想

三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与适用范围

(一)两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适用范围

第三章 超越对德育对象的几种非辩证的理解方式

一 德育对象的存在就是德育对象的现实生活过程

(一)“现实的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二)用“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把握德育对象的存在

二 超越对德育对象的存在的人本化理解

(一)反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维

(二)人本主义思维与德育对象的存在的二元分裂

三 超越对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的抽象化理解

(一)关于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的前提性思考

(二)反思“人—主体性—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模式

四 超越对德育对象的生成性的直观化理解

(一)德育过程中的“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背反

(二)德育对象的生成性的历史生成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对德育发展的理解

一 反思“德育发展”问题

(一)关于“德育发展”问题的当代探讨

(二)“德育发展”与“德育目的”

二 关于德育发展逻辑的辩证思考

(一)德育发展的本体是德育对象

(二)德育发展是德育理想与德育现实的统一

(三)德育发展是认识德育对象与改造德育对象的统一

(四)德育发展是一个“内在超越”过程

第五章 本质主义思维与“德育学的形而上学”

一 简论本质主义与本质主义思维

(一)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思维情结

(二)反本质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三)本质主义思维、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理论抽象化的三位一体

二 当代德育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思维

(一)德育学是以把握德育规律为目标的系统化德育理论研究

(二)反思“原理型德育学”中的本质主义思维

(三)反思“范畴型德育学”中的本质主义思维

三 德育学研究与德育中的“特殊规律”

(一)两种不同的规律观: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二)“特殊规律”观的方法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

(三1)德育学研究中的历史分析法与“历史主义德育学”的建构

四 马克思的“人的科学”对德育学研究的启示

(一)马克思的“人的科学”的提出

(二)“人的科学”的历史性与实证性

(三)呼唤作为“人的科学”的德育学

结语 在德育“旧世界”中发现德育“新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德育辩证论》在系统阐述唯物辩证法及其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德育对象”研究、“德育发展”研究和“德育学”研究中的思维方式问题。这对于理解德育的辩证本性,对于转换德育理论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反思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抽象化倾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德育辩证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93310
如需购买下载《德育辩证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德育辩证论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41 的主题关于 德育-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