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黄金
越剧黄金封面图

越剧黄金

金采风,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的自传,记述了金采风长达60年的从艺生涯。生动传达出一个越剧演员的神韵风貌,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书籍目录:

我与“越剧黄金”

艺术需要继承更应创新

一盼来了一只金凤凰

二袁老师的几句话

三改花旦蛮好

四让出来的一等奖

五看戏的竟是周总理

六一个任性的严兰贞

七一个贤淑的李秀英

八有名的“三盖衣”

九一个坚强的刘月娥

十大导演与小演员

十一这样的好婆婆

十二晚风瑟瑟泥城桥

十三最为无助的日子

十四香港一别十余年

十五汉文皇后的惊悚

十六儿子和女儿

十七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十八黄沙一生的追求

十九还想说几句

附录一

漫谈戏曲导演的修养

探索戏曲艺术中虚和实的运用

越剧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导演《梁山伯与祝英台》随笔

附录二

越苑采风别样红

谦谦君子呖呖金声

难忘的印象

金采风与黄沙

从容舒展婉约可风

不是多余的话

金采风唱腔分析

金采风演出剧目表

后记

前言

当代中国戏剧界有两对名实相符的黄金组合。老一辈的是话剧的黄作霖(佐临)和夫人金韵之(丹妮),二老都是我的老师。晚一辈的是越剧的黄沙和夫人金采风,都是我的朋友。两位黄先生各是本剧种的大导演,两位金女士都是著名演员。两对夫妇都多次伉俪合作,演出优秀话剧和越剧,确实是名不虚传的黄金并蒂莲,称得上是中国戏剧界的佳话。

现在四人中只有金采风一人健在了。越剧老姐妹们大都长寿,采风虽然也在向八旬进军,但在师辈面前依然还是一个小妹妹。她也确实至今身心双健,生活安泰,有时还能登台一曲,令青年们惊叹。如今,她以口述方式写了一本自传,连同黄沙关于导演艺术的部分论述遗著,合成这本《越剧黄金》出版。这个书名是我向她建议的,她命我做序,自然义不容辞。

1949年7、8月间,上海刚刚解放不久,市军管会文艺处分管戏曲工作的剧艺室就在暑假空闲时,借了一所中学,举办了一次地方戏剧(短期)研究班,学员主体是越剧工作者。我作为剧艺室干部参加了研究班工作。好几次,我看到一个青年女演员,穿着朴素,梳着一条大辫子,语言不多,文静大方,很像一个女学生,不像一般女演员那样活泼开朗。后来知道她就是金采风,同吕瑞英是越剧界新出现的两颗新星。黄沙是新参加越剧工作的导演,也在研究班学习。我不知道他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只觉得知识分子味道很浓,有书卷气,气度不俗。但我同采风和黄沙都只能算是认识,印象很好却不深知。他们二人之间也是相识不久,点头之交而已。等到后来黄沙导演了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新整理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引起轰动效应,而金采风又主演了《盘夫索夫》等剧,焕发光彩,我才逐渐加深了对他们的作品的欣赏和关注。1954年,忽然听说他们结成了百年之好,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太般配了,真是天作之合。

其后,采风的《碧玉簪》、《彩楼记》等陆续上演,成为她的代表作。她和黄沙为越剧艺术大厦的构建添砖加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使得他们在越剧界的声望日益上升,我更为他们、也为越剧高兴。1964年,我调到北京工作,很快又进入“文革”十年黑暗时期,一直到80年代初,将近20年时间,我同他们夫妇都没有接触。1988年,继钟泯、吴琛之后,黄沙辞世,上海越剧院连续折损三员导演大将,我深感震动,更想得到采风在重新踏上事业征程时却遭大故的悲痛。但我对黄沙、采风的了解认知,还只是侧重于他们的艺术创造和成就。读了采风这部传记,我才对她和黄沙各自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成长和结合、他们的幸福与“文革”中不幸的遭遇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由于我们是同代人,由于我比较熟悉上海越剧院的背景,因而他们生活中的起伏曲折、喜怒哀乐,我都能感受,并且深深地感动。

是的,采风这本书是会使读者感动的。虽然篇幅不长,但具有传记书最重要的素质真实,而且生动。书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她的出身和学艺的简略过程。虽然采风由投考雪声剧团到成名,基本上算是顺利的,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她父亲早逝后,一个祖母、一个年轻寡母和六个子女的贫困家庭何等艰辛;也看到她从一上台就忘词到被观众初步承认,其间经过了多少刻苦锻炼。今天的年轻读者,从采风的回顾中能够领略些上世纪40年代上海市民社会的缩影,比如越剧团招学员、美国大兵横行等等,很有意思。

另外一个方面是记述采风主演《盘夫索夫》、《碧玉簪》、《彩楼记》等名剧的创造过程、角色分析和心得体会。这方面的论述带有专业性,她说得精彩而准确,对青年演员如何分析角色极有启发(我不知道现在的青年演员是否会下这样的工夫)。就是一般读者,看一个演员怎样从时代、从生活、从感情出发来理解和创造角色,也会觉得趣味盎然,进而从中领悟人生。

本书最动人也最有分量的部分,是采风谈她同黄沙的生死情缘。她以朴实的语言,深沉的感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高品位的艺术家庭,一个亲切温馨的家庭,又是一个经受了黑暗“文革”考验的患难之家。这个幸福家庭的不幸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惨酷时期的真实,因而也提升了本书的社会价值。我们永远不应忘记那害人误国的十年。

采风一生塑造了许多丰满华美的舞台形象,为越剧艺术做出了贡献。而这本自传则回顾了采风和黄沙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历程。这是老年采风的又一贡献。我想应该感谢金采风同志,也应该感谢薛宝根和吴承惠两位同志帮助她成书的辛劳。我们需要这样的书。

2007年7月

后记

早就想写一本书了,但是,想归想,真要动笔,又有点犯难,因为写文章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没有演过戏的人忽然上台,可能连步子都迈不出去。常言道,笔有千钧重,偶尔提起来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更有一种情绪老是驱之不去,就是有点意兴阑珊。演了几十年的戏,也有了一点小名气,开心的事固然遇到很多,烦心的事却也碰到不少,偏生烦心的事比开心的事更容易凝成情结。我与黄沙共同生活了三十余年,在一点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他突然患了绝症,突然地先我而去了。直到现在,这依然是我的锥心之痛。黄沙走了,我的艺术生涯也告一段落,退休了。

在越剧界,如今我也算是一个“老艺术家”,但终究比不上袁雪芬老师,也比不上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几位老师。她们的经历、资历、在艺术上的成就,都能够见证历史,震撼心灵。她们写的书,会有保留价值的。我呢?演戏也演了半个多世纪,在舞台上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有的已被拍成电影、电视或录成音像制品。这些事情,要写书的话,自可连缀成篇。但要放到读者面前接受评价,自然不能草率从事,需要深思熟虑,字斟句酌。想到这里,我又很犹豫,因此迟迟未能动笔。

这样就到了2004年10月的某一天,在上海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大楼举行“一代风华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座谈会”,著名的戏剧评论家、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厚生也从北京赶来参加了。刘厚生是老熟人,也是我的老领导,彼此见面,非常亲切。刘老很认真地对我说:“采风啊,人家都出书了,你也可以出书。”我一听,马上就来了情绪,对刘老说:“我没啥好写的,将来人死了,一了百了,没啥意思,不想写。”

过了一年,刘厚生同志因事到上海,住高安路上一家宾馆,我去探望他。见面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提起写书的事,并特别强调:“在越剧界,你和黄沙是很年轻的一对,当年你是学生出身,黄沙是读书人,你们这一对是很好的。你写,应该写,写出来我给你写序,书名我都替你想好了,就叫‘越剧黄金’。”

刘老这一说,倒把我的心说得热起来了。尤其是他提到黄沙和我的结合,更让我思绪起伏。我们两人是因为共同投身越剧事业而相互吸引的,结婚后。又是因为越剧艺术而巩固了我们的小家庭。我的一半是黄沙,黄沙的一半是我。黄沙虽已故去多年,但在我的精神上、感情上,他似乎仍在和我形影相随。直到今天,哪怕我随便出去参加一个什么晚会,客串唱上一段,在感觉上,好像黄沙仍在远远地含笑看着我,给我以鼓励,给我以支持。也许人家会说我有点“痴”。但我认为,人有时候就是要有股“痴”劲,有些事情就是凭了这股“痴”劲才能做得成功的。

写书,那就写吧。老师们有老师们的过去,我也有我的过去,就老老实实地记录下来,有什么说什么。借此机会,自己也好总结一下,是得是失,是成是败,认识清楚了,也能让自己老来的心境更加平和一些,更加踏实一些,未尝不是养生之道。

写这本书,固然是为我,更是为了黄沙。黄沙的一生,留下的文字并不多,这个缺憾只好由我来帮他弥补一下。能补多少是多少。我只是在尽我的心,若有不到之处,黄沙,我想你的“在天之灵”是会原谅我的。

此书由薛宝根先生记录,吴承惠先生整理。对于他们的辛勤付出,我的感激是不言而喻的。

反正这本书就是这个样子了,请好友们、读者们评判吧!

内容摘要:

  本书讲述了“越剧伉俪”金采风与黄沙夫妇人生故事和艺术追求。书中不但追忆了夫妇两人相识、相知、相恋的深刻感情,也记录了他们在艺术上的相互成就。虽然黄沙已去世整整二十年,但谈到亡夫,金采风的眼中始终满怀深情。记者看到,昨天的书城汇聚了近百名专程赶来一睹金采风风采的戏迷,有的更是从早上10点就赶来排队。不过,他们多数为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有人还向记者投诉,“现在在电视上要看到经典剧目太难了。”从如今越剧观众的年龄结构看来,越剧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广大越剧戏迷来说,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派艺术创始人金采风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生于1930年的金采风祖籍鄞县,在65年的艺术生涯中,擅演青衣的她在《盘夫索夫》、《碧玉簪》、《彩楼记》、《汉文皇后》等越剧经典剧目中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她独创的金派秀慧端庄、刚柔并济、发声饱满、音色嘹亮,独具艺术魅力。作为一名甬籍越剧名家,她非常关心家乡越剧事业的发展,如今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当家花旦之一陈莉萍就是她手把手教出来的入门弟子,在金采风的悉心传授下,陈莉萍曾获得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一等奖。  读者可以在《越剧黄金我与黄沙共此生》一书中,了解这位甬籍越剧名家的精彩人生。【作者简介】  金采风,祖籍浙江省鄞县,1930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喜爱越剧,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工小生;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1951年8月,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她工闺门旦,兼擅花旦,唱腔继承袁(雪芬)派,自成一格,有“金派”之称。其表演细腻隽永,在舞台上塑造了不少性格迥异、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代表剧目有《盘夫索夫》、《碧玉簪》、《彩楼记》等。她所饰演的严兰贞和李秀英曾有“活兰贞、神秀英”之誉。1993年获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越剧黄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2135516
《越剧黄金》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越剧黄金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78 的主题关于 金采风-自传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