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中的私人领域建构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中的私人领域建构封面图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中的私人领域建构

俞睿,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首先基于马克西主义理论的维度对良性社会理论进行梳理和反思,明确当下中国援引这一概念的价值诉求,揭示中国良性社会的“应然”取向。指出私人领域与良性社会具有契合性,良性社会是私人领域扩展、私权彰显的社会。接着作者分析了我国良性社会的现实困境,指出“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偏差,私人领域缺失使中国良性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相当难度。揭示问题的根源与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国家本位、权利本位、公本位传统密切相关。那么,如何破解困境?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从国家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在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上,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在公私关系上,由公司对立走向恭喜和谐,促使私人领域兴起。理论研究要面向现实问题,它源于实践且归于实践。第四章第五章是该著作的落脚点,作者从价值共给和制度共给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促进私人领域生长推动社会力量的发展。指出儒家传统与良性社会之间由着历史的本真联系,两者存在相与之道。如何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能走出传统,实现传统的现代转换?中国所需要的思想资源,还要有对其他国家社会理念的借鉴和吸收。此外,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通过明晰产权和建立市场法则为私人领域生长奠定基础,科学界定和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化确立,促进传统第三域制度性变迁以推动私人领域的生长。

书籍目录:

序导言第一章 私人领域在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进范式及前景第一节 西方语境中的公民社会一、传统涵义:亚里士多德——卢梭二、现代意义:黑格尔——马克思三、当代旨趣:葛兰西——哈贝马斯第二节 中国语境中的公民社会一、基本内涵及价值范式二、结构要素与理论预设第三节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路径与演进范式一、生成路径及逻辑:一般与特殊的融通二、演进范式及前景:私人领域的确立第二章 私人领域隐匿: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困境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的制衡与互动一、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模式二、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向度:“零和博弈”到“正和博弈”第二节 公民社会的现实状况一、中国公民社会的萌发二、中国社会的特点(一)不独立——政府主导的官民双重特性(二)不成熟——公民社会的发展不规范第三节 公民社会的困境分析:私人领域的隐匿一、中国传统权力社会结构对私人领域的抑制二、中国传统公私文化对私人领域的抑制第三章 私人领域兴起: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紧张及其消解第一节 国家本位转向社会本位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说二、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三、国家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第二节 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一、权力与权利的释义二、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三、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第三节 公本位转向公私辩正一、公私观念的多维意涵及不同旨趣二、公域、私域——西方社会“公私”讨论的主题和要旨三、中国传统“公”与“私”的二律背反四、公本位转向公私和谐第四章 私人领域生长——价值供给第五章 私人领域生长——制度供给第六章 问题与希望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摘要:

“国家”、“社会”与“私人领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中的私人领域建构》的关键词,揭示出我们在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构想未来中国社会时面对的关键之点,表达了作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正在经历与将要经历的某些领悟。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中的私人领域建构》从私人领域这个“特殊性”着手,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国家、社会研究的本土特色与问题意识,揭示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推进国家与社会、权力与权利、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等问题研究,寻找中国社会良性演进的制度之路。【作者简介】俞睿,女,江苏盐城人,教授、法学(政治学)博士,任教于盐城工学院。  多年来从事政治学及国家治理理论研究,在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多次获得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并参与完成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中的私人领域建构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10140797
如需购买下载《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中的私人领域建构》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中的私人领域建构是人民出版社于201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6 的主题关于 社会关系-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