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侧影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一个时代的侧影

陈晓卿, 李继锋, 朱乐贤,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4.0

书籍简介:

书籍简介整理中

书籍目录:

1931年:分水岭

1932年:家与国

1933年:梦绕长城

1934年:危机声中的“新生活”

1935年:苦闷与彷徨

1936年:复苏

1937年:卷入漩涡

1938年:走进西部

1939年:活在乡村

1940年:窒息时分

1941年:坚韧的守候

1942年:外面吹来的风

1943年:半是海水半是火焰

1944年:黎明前的黑暗

1945年:胜利与返乡

后记

后记

这里结集的是我们制作的30集纪录片《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的文案,也就是电视节目的初稿。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因此,国内各种媒体都把抗战作为今年的报道重点,我所在的电视台也是这样。在年初的选题会上,许多栏目根据自身特点申报了有关抗战的选题,我们《见证.影像志》也不例外。

这个片子的想法是几年前就有了。这之前,我已经做过《百年中国》等一批历史题材记录片,对历史资料的熟稔程度已经足以向我的同行炫耀。但是在制作过去那些片子的时候,每次总有遗憾大量的编余资料静静地躺在边上并不是说这些资料不够珍贵,而是出于主题或节目长度的原因,许多观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历史镜头无法在屏幕上显现。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这些资料作为节目的主干呈现给观众,而不强加给它我们主观的解释和评说,这对于中国观众更加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先辈曾经走过的路,的确善莫大焉。

于是从2004年春节开始,我们以记录片《申年记忆》开始了我们的实验。在节目中,没有个体的口述或采访,没有事先设定的主题,而是以年度为时间框架,把我们能够搜集到的当年的所有影像素材进行类型化梳理。实验的结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众的认可程度,该片的收视率和音像制品的销售量都出乎我们的意料;二是对我们熟知而观众相对陌生的影像素材进行了有效的挽救。

这次实验显然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所以我们在选择抗战题材制作纪录片的时候,决定沿着这条路子继续走下去。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这15年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显然无须论证,我们选择这个时间段作为我们的叙事出发点,抗日战争肯定是贯穿于始终的主旋律。但《一个时代的侧影》不是单纯的抗战史,我们给它的定位是抗战时期的社会史、生活史和民间史。因为关于抗战的更多的文本在宏大叙事、重大事件、精英人物和悲情述说方面,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展示,我们不必重复。可以说,《一个时代的侧影》是上述这些主流电视节目的有效旁证和补充。

中国离战争似乎很远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可能很难体会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我们最大程度地选择了百姓生活作为我们叙述的核心,目的也是为今天的人们找到体验战争的参照物。所以,在节目中,经常见到的是战争背景下的婚丧嫁娶、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些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意义的内容,我们要求编导在构成影像时,一定要选择当时的歌曲、电影、戏剧、小说、照片、海报、家居、娱乐、饮食之类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民俗的、有质感的东西也是基于这个考虑。准确地说,这个片子应该是在战争天空下中国百姓的生活图景,这其实也是我们反复端详这些素材之后得出的感受,从那一时期的影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命运的波折和表情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在百姓身上切肤地体现出来的。正像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说的那样:“山河表里潼关路……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很快就感到了素材的枯竭。毕竟900分钟的容量,对于我们大脑的库存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候,我们得到了两位先生的帮助:一位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马英魁先生。他是与我合作多年的资料顾问,对新影厂片库的资料如数家珍。年初他新近发现的一批汪伪政权拍摄的纪录片为我们节目提供了有效的素材支持。另一位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王天竞先生。他在去年新发现了由我国最早的纪录片摄影师孙明经拍摄的多达90盒赛璐珞的胶片,为我们认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全貌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有人说,和西方相比,中国人缺少用影像记录历史的习惯。的确,保存至今的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资料并不多,因此我们使用了由英国、日本、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摄影师在中国拍摄的大量历史影像资料。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当年影像的完整,这既包括纪录影片的完整性和它所负载的声音信息的完整性,也保留了大量国外制作的影片的语言的原始状态,目的是让观众更真切地体会那个年代给我们提供的所有信息。对中国的历史,鲁迅以为“从来不缺真话,而是缺少一张西方式样的,摆放真话的圆桌”。《一个时代的侧影》尝试着寻找先生首肯的这张“圆桌”,在选择历史影像的时候我们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料的严谨和准确,对于那些经常被使用的似是而非的“史料镜头”,尽可能找到它的准确拍摄时间地点,做到“无一字无出处”。

说实话,对于历史,我们是一群没有经过史学系统理论培训的后生晚辈,因此我们从南京请来了李继锋博士。李博士是与我们长期合作的一位史学学者,多年来从事民国史研究,治学严谨。此前,他已经出版了多部史学专著。他的到来对我们这些显然缺乏“历史免疫力”的菜鸟给予了有效的匡正。6年前,杨天石先生曾经呼吁建立中国的影像史学研究,我们也谨以此书表达对前辈们的敬意吧。

参与这次纪录片制作的,岁数最大的编导不过30来岁,很难得在今天这样浮躁的大环境下,有这样一批入夜以继日地研读他们的祖辈曾经经历的场景。中央电视台《第一线》制片人肖同庆博士为此片的前期策划贡献了才智,中国传媒大学的何苏六教授、刘红梅博士等带领十几位硕士研究生参与了这项工程,在此一并谢过。

按照天干地支的规律,60年是一个甲子,一个轮回。当年的那场战争距离我们已有60多年了,我相信,有心的观众会从这部纪录片中读出某种宿命的东西。我想,只有从全景的角度认识昨天和今天的社会,中国人才能在战争之前避免战争的发生,才能在战争发生后赢得战争。

陈晓卿

2005年7月25日

内容摘要:

  认识昨天,才能在战争之前,避免战争的发生,才能在战争发生后,赢得战争!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经历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大时代。战火煎逼,梦想涅槃,几乎耗尽了国人的热血。奋斗中,有成功者、失败者、牺牲者,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参与者……在抗战的那个大时代,千千万万的战士倒下了,千千万万的平民倒下了,蝼蚁般被踩在脚下,声息绝灭,但波澜壮阔的战争是靠他们才熬过来了。这是抗战中的社会史,生活史和间史的影像志。  这是抗战中的社会史,生活史和间史的影像志。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经历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大时代。战火煎逼,梦想涅槃,几乎耗尽了国人的热血。奋斗中,有成功者、失败者、牺牲者,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参与者……在抗战的那个大时代,千千万万的战士倒下了,千千万万的平民倒下了,蝼蚁般被踩在脚下,声息绝灭,但波澜壮阔的战争是靠他们才熬过来了。历史会记住他们,哪怕只是留住他们的一个侧影。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一个时代的侧影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3355099
如需购买下载《一个时代的侧影》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桂林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版印次1
定价(元)34.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9装帧平装
页数 336 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一个时代的侧影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60.7 的主题关于 中国-现代史-研究-1931~1945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