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卡夫卡
犹太人卡夫卡封面图

犹太人卡夫卡

林和生, 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分三个部分六章,记述了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世匠之一卡夫卡的生平和思想,探索了卡夫卡的成长及人格,文学创作的历史和风格、思想的形成,以及他晚年思想的转变,探索了一个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与生活和心灵的内在联系。

书籍目录:

导言卡夫卡是谁?/1

1.地狱天使/3

2.恐惧化身/8

3.“犹太形象代言人”/15

第一章“父亲与宿命”

第一节民族/21

1.一个永世流浪的民族/21

2.中欧和奥地利的“犹太人问题”/25

3.马丁.布伯/28

第二节家世/33

1.父辈的艰辛/33

2.母亲的血脉/36

第三节身世要览:《致父亲》及其他/43

1.一个说明:卡夫卡的“心理事实”/43

2.生活:从老犹太城开始/49

3.“最亲爱的父亲-母亲”/54

4.受害清单/61

第二章在现实与象征之间

第一节“卡夫卡之罪”/71

1.父亲的法庭/71

2.神经症/73

3.优柔寡断和“悬而未决”/80

第二节“成为父亲”/87

1.“婚姻综合症”/87

2.插曲:大师卡夫卡/89

3.父亲究竟是谁?/95

4.恐惧一渴望:“生活世界”的本性和卡夫卡的谜底/98

5.绝望/104

6.象征的胜利:文学的召唤/108

第三章走向文学的自由天地

第一节学生时代的文化洗礼/117

1.从歌德到克莱斯特的“伤口”/120

2.布伦坦诺与自明性:“现象世界”的自由天地/127

第二节文学情结与犹太复国主义/134

1.生活、文学和日记的“前厂后店”/134

2.生活策略:以文学为中心/140

3.文学与乡愁:东欧犹太人依地语剧团/147

4.肉身的攀附:地狱里的温柔?/157

第四章菲莉斯:文学的突破与肉身的撕裂

第一节突破/169

1.“恋诗歌手”的生命本色/169

2.《判决》与“犹太自传性”:卡夫卡作品的基本象征及复调意义/176

3.《变形记》:异化噩梦的真相/181

第二节婚姻综合症首次发作始末/191

1.婚恋问题中的哈姆雷特/191

2.克尔恺郭尔和“婚约杀手”/197

第三节创作新高潮和神秘的《审判》/206

第四节第二次订婚:《乡村医生》的“伤口”/216

1.决断与撕裂/216

2.《乡村医生》的自传性悲剧/225

第五章肺结核:卡夫卡世界的象征和隐喻

第一节“白死病”:遭遇“悬而未决”/233

第二节抱负与伤逝/239

第三节向死而生/247

1.“精神邻居”克尔恺郭尔/247

2.第三次订婚:尤丽叶.沃莉泽克/250

3.密伦娜.耶申斯卡/255

第六章人的尽头

第一节尘世、旷野和迦南/269

1.崩溃与转折/269

2.“旷野漂流”和“重返迦南”/273

第二节文学的托付/290

1.《饥饿艺术家》:人与艺术的绝境,290

2.《城堡》与救赎/295

第三节多拉与犹太歌手之死/304

1.柏林的迦南/304

2.《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犹太歌手的天鹅绝唱/314

3.弥留和解脱/322

后记/331

主要参考书目/333

前言

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正式解体后,历经1800年的流离与苦难,最终得以重新凝聚,形成整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仔细想来,令人惊叹不已。

与犹太民族复活史相应,犹太民族另有一部天才创造史。仰望文明的苍穹,满眼群星,然而那些最亮的天体往往许多是犹太人:斯宾诺莎、海涅、马克思、弗洛伊德、胡塞尔、维特根斯坦、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埃尔利希、爱因斯坦、N.玻尔、玻恩、本雅明、马丁.布伯、I.伯林、卡尔.波普、E.弗洛姆、柏格森、马尔库塞、阿尔多诺、霍克海默、汉娜.阿伦特、萨缪尔森、弗里德曼、阿罗、普鲁斯特、保罗.策兰、斯蒂芬.茨威格、A.茨威格、帕斯捷尔纳克、布罗茨基、戈迪默、S.贝娄、I.辛格、N.梅勒、耶胡达.阿米亥、J.康斯太布尔(利维坦)、C.毕沙罗、莫底里阿尼、C.苏丁、毕加索、夏加尔、J.梅耶贝尔、F.门德尔松、勋伯格、马勒、L.伯恩斯坦、J.奥芬巴赫、鲁宾斯坦、霍洛维茨、舒纳贝尔、巴伦波依姆、阿什肯纳齐、Y.梅纽因、J.海菲斯、I.斯特恩、D.奥斯特依拉赫、N.米尔斯坦、A.阿德勒、O.兰克、费曼、冯.诺伊曼、维纳、卢里亚、J.奥本海默、卓别林、斯皮尔伯格……以及本书主人公弗兰茨.卡夫卡。

我相信,在犹太民族悠久深厚的血缘中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宿命和祝福,卡夫卡也不例外。他是人,但他首先是犹太人。就像我们每个人首先是我们自己,然后才是人。每个人通过成为一个具体的人而成为人,卡夫卡也是如此,他最终通过成为一个犹太人而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卡夫卡。

犹太的世界是卡夫卡最后的自由天地。在长达1800年的民族流离史上,犹太的世界备受冲击和摧残,尤其自文艺复兴和哥伦布以来,在人性觉醒、欲望爆炸的背景上,整个人类世界越来越含混,具有禁欲倾向的犹太民族意识几近绝望,但并没有湮灭,反而遭遇了复活的奇迹,告之我们雄辩的事实:这个民族拥有它自己的祝福,因而能够穿越苦难而拥有自由,并为人类文明所分享。

林和生2006年底于成都百花村

后记

还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传来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获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评论界把库切誉为“卡夫卡的伟大继承人”。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库切的作品注重探索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人的存在价值问题。库切认为“这种制度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这就的确有点像卡夫卡。

卡夫卡从来没有觉得人类各种各样的制度有什么区别,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审判的法庭,而“几乎每一幢楼房的顶楼都有法庭的办事机构”,因而人在法庭上的任何努力,都像是想要走进那座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城堡。这就是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竭力要想告诉我们的结论:人的生存悬挂在一张广义的人际关系网络上,任何人都无法例外,如果对此缺乏自觉,他人就会变成地狱。

但是,卡夫卡与同时代犹太同胞维特根斯坦一样,指出了他人变地狱的至深根源,那就是“恐惧一欲望”的辩证法。正是“恐惧一欲望”的辩证法导致了“人类宇宙大爆炸”的奇观:人的灵魂因为欲望而彼此远离,人的肉体却因为恐惧而越抱越紧,类似溺水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两方面不断强化和循环,到今天已形成有目共睹的“大众消费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性(self)的本真关系遭受严重威胁,只剩下一个个赤裸裸的“本我一自我复合体”(id-egocomplex),膨胀、发亮、扭曲、变形,从根本上相互伤害,苦苦挣扎。

库切与卡夫卡另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孤独。他性情孤僻,不苟言笑,奉行素食,不接受记者采访。南非首都开普敦社交界的女主人们都说:要是请库切出席晚宴,他就会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整个房间的生气都给吞下去。

按照大爆炸宇宙学的脉动理论,黑洞是大爆炸的结果。就此而言,黑洞人物卡夫卡是犹太先知式的人物。作为一个黑洞,他是对当代“欲望人类”的警醒。他的孤独,是接近我们所有人内心孤独的方式。这是“卡夫卡问题”中扣人心弦的旋律。

感谢彭强从美国遥寄英文资料。

感谢所有于本书写作过程中赐我以有形或无形祝福的人。

本书多涉及《卡夫卡日记》和卡夫卡《致菲莉斯的情书》的有关内容,凡我认为特别重要并有争议之处,均由我亲自译自英文版(其中方括号中的文字为我所加),脚注中只标明日期;其他引文引自现有中文版,脚注中标明出处。除此之外的卡夫卡文字(包括有关卡夫卡的原始资料),如果有不同中译本,即按自己的理解和上下文需要酌情采用;对不规范的译名,必要时加以统一。特此说明。

林和生成都百花村

内容摘要:

  美国诗人奥登认为:“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确,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没有人能够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这句有悖常理的话出自20世纪天才的文学和思想大师卡夫卡。即便对卡夫卡毫无了解,仅凭这句话,经验丰富的人也能嗅出诸多复杂而微妙的气息:自我折磨、自我谴责、恐惧、甜蜜和怨毒、刻薄、牺牲和逃避……【作者简介】  林和生,男,祖籍山东,1954年生于乐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科技哲学”硕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从事精神分析、艺术创造心理学、科学哲学、美学、诗学、西方哲学史、西方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及教学。主要著述有:《孤独人格:克尔恺郭尔》、《“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凡高:麦田里的人》、《林和生诗集》、《悲壮的还乡》、《文翁石室:科举和文官制度的摇篮》、《梦境与魔镜:现象精神分析》、《丧钟为谁而鸣约翰.多恩生命沉思录》等;主要译著有:《爱的艺术》、《论人的天性》、《分裂的自我》、《拒斥死亡》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犹太人卡夫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5878706
《犹太人卡夫卡》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兰州出版单位敦煌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犹太人卡夫卡是敦煌文艺出版社于2007.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35.215.6 的主题关于 卡夫卡,F.(1883~1924)-传记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