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封面图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蒋红,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在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市民社会理论是一条具有基础作用和枢轴性质的重要线索。本书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也就是从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到发表《共产党宣言》这段时期对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认为,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序来看,马克思实际上是在两种涵义上把握和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的: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用“市民社会”来指称“资产阶级社会”。经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过渡,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把“生产关系”概念精确化,系统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事实上使“生产关系”、“交往形式”、“市民社会”成为彼此相通的概念。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

导言

一、国内外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书在何种意义上使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一概念

第一章 马克思青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轨迹

第一节 特利尔的青少年时代

第二节 大学生涯

一、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转向黑格尔:“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理想”

三、写作博士论文的前期准备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铺垫和萌芽时期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中的“思有同一原则”和“活动原则”

第二节 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和对“思有同一”性的要求:《博士论文》中的思想矛盾

第三节 思想的客观性体现为“人民精神”:与“自由人”的决裂

一、对出版自由的捍卫

二、与“自由人”的公开决裂

第四节 “物质利益”的困惑:对黑格尔理性原则的质疑

一、对“物质利益”的关注

二、“私人利益”与“法”的对立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及初步发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成就

一、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

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第二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一、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二、《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人苓学哲学的建立

第三节 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标志性成果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原则之确立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发展

第四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新的哲学立足点上之拓展

第一节 “现实的人”:对市民社会的哲学批判之立足点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类解放”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论犹太人问题》

二、《导言》

第五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

第一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第二节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三节 与国民经济学的分野和“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和“敌视人”的本质

二、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第六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

第一节 异化劳动学说的拓展:以私有财产为核心揭示市民社会的本质矛盾

一、私有财产的异化本质

二、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

第二节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对共产主义的初步探索

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二、共产主义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相对立

三、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第三节 由市民社会的秘密揭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

一、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初步改造

二、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概括与清算

第七章 立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基础揭示人的本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全面超越

第一节 对“现实的人”的理解的最初分歧

一、对人的“社会特质”的强调

二、感性对象性的反思形式不是“直观”,而是“活动”

第二节 以活动原则指证“现实的人”的非现实性

一、“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异化劳动学说中的初步阐发

二、“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的确立

第三节 用“实践”概念取代“对象性的活动”:全面超越费尔巴哈

一、以实践原则对费尔巴哈实施全面批判

二、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三、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批判和消除

第八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哲学原则高度的升华――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创建

第一节 市民社会理论向生产关系理论的升华:《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阶级、国家与革命的关系

第二节 市民社会理论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正式衔接:《哲学的贫困》

一、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思想

二、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其成果:“生产关系”科学概念的确立

第三节 生产关系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统一:《共产党宣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在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市民社会理论是一条具有基础作用和枢轴性质的重要线索。本书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也就是从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到发表《共产党宣言》这段时期对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认为,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序来看,马克思实际上是在两种涵义上把握和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的: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用“市民社会”来指称“资产阶级社会”。经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过渡,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把“生产关系”概念精确化,系统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事实上使“生产关系”、“交往形式”、“市民社会”成为彼此相通的概念。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10064499
如需购买下载《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是人民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A811.64 ,C912.81 的主题关于 马克思主义-市民-城市社会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