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河西去
汶河西去封面图

汶河西去

侯衍涛,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描写20世纪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我们的青春时代只有一次序侯衍涛的长篇小说《汶河西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前言

我们的青春时代只有一次

序侯衍涛的长篇小说《汶河西去》

蒋巍

青春是人类的花期。

人类有史距今三百万年矣,以文字为标志的文明史也横跨七八千年矣,漫流如河而又时光如梭的岁月中,每一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悲欢歌哭。但是,我敢说,人类史上世世代代的青春无论在战争年代亦或和平时期,都有极为相似的梦想、路径、追求和阅历。譬如新石器时代的农夫与现代的农民,都梦想获得丰收和获得邻家女孩的爱情,在花前月下漫步,准时在大地上采集食物,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使用石斧,一个开拖拉机。在罗马帝国时代的战争中和现今伊拉克式的高科技战争中,男孩和女孩的爱情同样经历着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矛与盾的激战,后者是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的对撞。

只有我们的青春中国知青一代的青春,在人类全部进化史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

为此我们深感骄傲。

为此我们深感悲哀。

为此我们必须留下所有的记忆。

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人类。

我面前,此刻摆着作家兼律师侯衍涛先生的长篇小说《汶河两去》,在中国版图上,汶河是一条极特殊的河,据我们所知.中国所有有名的江河,都是由两向东流淌,只有山东的汶河,是由东向两流淌。作者选定这样的书名,其寓意不言而喻:在某一个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礼会,我们的生活以及这个时代的青春,是与文明、自由、幸福背道而驰的。这就是极左思潮、极左政治泛滥的时代,到了十年“文革”浩劫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这个时代走到登峰造极的临界点,当然这也意味着这个时代已经接近崩溃和寿终正寝了。

《汶河西去》以浓烈的情感、细致的文笔和重归历史深处的惨痛记忆,再现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和人生历程,其间,爱情成为所有相关人的命运的主宰。这是当然的,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爱是最难被社会力量所左右的,即便它暂时地被遮蔽、被掩盖、被委屈、被扭曲、被丢弃,但是,它一定是隐蔽在人心深处不散的幽灵,早晚有一天它终会重新爆发或悄悄游荡出来,改变或重塑人的生活与命运。在文明社会,性的功能已不再是传宗接代,它们作为人类文明的内容同时也都属于心灵。《汶河西去》的故事就是由这样的感悟引我们步入一个个或荒诞或悲惨的情节之中。

在大山深处、汶河之畔,在一个穷困乡村的插队知青中,美丽而纯洁的女孩陈凯伦与正直好学的韦驰相爱了。但畸形的时代、畸形的命运以及韦驰的固执,讣她不得不深怀痛楚嫁给了纨绔子弟马克。在人生之中,也许什么都可以错,唯有爱是不可以错的。别的错留下的伤都可以随时问而痊愈,唯有爱的伤会疼痛一生并时时发作。这几位知青的命运由此开始了一幕幕悲剧。陈凯伦因此被折磨得形销骨瘦,韦驰因此进了监狱,马克因此死于非命,一切那样离奇,一切义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所有的创痛与结局都是必然!

本世纪初,日本曾经举行过一次关于二卜世纪六十年代世界青年运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在那里发表了一个演讲:《中国知青的爱情三部曲及其荒诞的尾声》,所谓三部曲是:1.为“政治进步”拒绝爱情;2.为生存需要扭曲爱情;3.为回城愿望抛弃爱情。一个荒诞的尾声是:当那个悲惨的时代结束之后,当年一切受到伤害的爱情都在忏悔中觉醒和复苏了,后来风行全社会的“婚外恋”之风,事实上是南知青重拾旧日被损害的爱情而引发的。我在演讲中列举了大量令人泪下的事例,在场各同学者专家无不为之动容,许多人站立起来高举双手鼓掌,向我表达他们的激动与感动。

我在演讲中慨括的是抽象的纯理性的历史和情感发展脉络,让我感动的是,知青出身的作家侯衍寿以自己和众多知青朋友的血泪记忆、出色的表达方式和沉重的历史感,艺术地再现了这个悲怆的历史过程。

我也是知青出身。铲地、喂猪、伐木、赶马车,都是我熟悉的劳动、我曾清晰地、恐怖地日睹几位知青战友因种种意外事故,存我眼前死去,他们和她们的墓碑上永远写着“17岁”或“18岁”,他们就这样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年轻着,永远铭记着,伴着我们的眼泪与心酸。因此,我一向不赞成有些知青同仁对于那段悲怆经历过于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评价,尽管所有挺过来的知青都值得庆幸和骄傲,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青春可以重来,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过于沉重。比我们大的一代,曾有过自己美好而壮丽的青春,、比如王蒙先生就写过《青春万岁》这样的激情之作;浩劫之后,他们这一代又有所谓的“恢复工作”;比我们小的一代,更多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而在那里“强说愁”。只有我们的青春是破碎的、伤痛的、苦涩的、枯萎的,如同地老天荒之中的一茎野草。

为此,我深深地感激侯衍寿先生,他写出了我们的迷茫、汗水、眼泪与鲜血,而那就是我们的全部青春。

我们必须把我们自己交给人类和我们的民族,并永远留存在文明的记忆之中。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一地某一人,当他或她不经意地掀开历史的扉页、回望我们的青春花季时,一定会惊讶地睁大眼睛,一定会百思不解地千百次探问,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怎么会出现一个叫作“知青”的族群?未来的这位探问者会发现,“知青”这一代所参与的“义化大革命”让任何义明人都无法理解:

非常奇特。这场运动是以革命的名义发动的,是在和平时期发生的一场“战争”,是以建设的狂想造就的一场灾难。

非常奇特。“知青”的前身“红卫兵”犹如一朵恶之花,正是所谓“反帝反修”和“解放全人类”的乌托邦式的“崇高理想”,把“红卫兵”改造成造反的工具、疯狂的暴徒和文明的杀手。

非常奇特。在“义革”的风潮和硝炯中,恶之花结出了它的苦果:“红卫兵”变成了一代“知青”。知青们被迫告别校园和城市,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显然是与文明发展方向和现代化追求完全背道而驰的。

同样奇特。数千万“知青”在广阔天地之间,在风霜雨雪之中,历经千锤万炼,“苦果”竟然变成了“坚果”,从此知青们始终坚定地同人民站在一起,不再害怕危难和畏惧死亡,不再随风摇摆和犹豫退却,其中,有一大批知青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改革开放时时代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擎天大柱。

知青们所经历的一切,在人类发展史上独一无二,是空前的,肯定也是绝后的。因此,他们将成为人类义明史中绝无仅有的“义物”,长留在历史的记忆里。

为了让历史记住我们知肯,我们应当记录自己。

2008年5月于北京

内容摘要:

  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有四男二女知识青年插队到了汶河河畔的一个知青点,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眼泪也由此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开始了纠集他们一生的爱恨情仇。本书荣获了珠海市文联主办的“珠海渔女杯”优秀作品奖。  这是一个可以使你倒流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山东泰山脚下一条南东向两流的汶河河畔。文革期间,六个知青下放到汶河畔的一个农村,艰苦的劳动和甜蜜的爱情使他们分分合合。革命干部子弟马克和穷学生韦驰同时爱上了年轻美貌的女知青陈凯伦,三人间一直纠葛不断。高大帅气的马克因钓农民的鸭子和好逸恶劳而声名狼藉,陈凯伦爱上了工农兵学员韦驰而不能自拔,但经不住马克的穷追猛打,终因马克的父亲给了她回城的机会而与马克结婚,又因两人性情不合而与马克分道扬镖,重新回到了省城外科医生韦驰的怀抱。一同下放的美女知青时涛与侯戈终结良缘。离婚后的马克与一个寡妇结合,寡妇冈怀疑马克与养女马俪有染而酸气大放,历掀风波,最后冈迫害马克未果而入狱生病而死。从县剧团下岗的马克穷困潦倒,靠修理自行车维持全家生计,多次舍身救人,从而获得了时涛之妹时华的好感和眷恋,并发愤著书,成了县城的名人而进了县义化馆当创作员,直至为文化馆的事业发展而献出了生命。马克死后,其他五个知青和女友时华、养女马俪为其扫墓,共同怀念这位昔日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知青。  小说一改往年作家写英雄的模式,团结爱情主题,注重人的生命和人性的描写,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故事情节集中起伏跌宥,义字通俗感人,耐人寻味,值得一读。【作者简介】  侯衍涛,丙申年生于山东泰安,法学博士,先后在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和法院工作近20年。1992年辞官下海,现为广东(珠海)益诺众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仲裁员、珠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主编《律师名案论辩与实务研究》,已发表《东边日出西边雨》《董永故里的叹息》《无人敢踏雷区》《一个死囚的呼唤》《燕子折翅969》《怪圈》等数十篇大案、要案纪实文学和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代价》以及抗日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寒秋》(分上、下卷61万字)。《代价》2005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汶河西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5439277
如需购买下载《汶河西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武汉出版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汶河西去是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08.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