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云片
语丝云片封面图

语丝云片

江曾培, 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个语录体的文本,所收语录都是作者从自己已经出版的书稿中摘录的,共计近900条。内容涉及政法、经济、社会、文教、文艺、人生、道德、哲理八个方面。“语录”(或“摘句”)的特色是比较精练,可把淹没在大量文字中的精粹凸现出来,便于人们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并获得较多的收益。

书籍目录:

美的隽语(序)沈善增

一政法篇

莫把政绩变“政疾”

“新三民主义”与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官员滔滔不绝的空话,如同“空孕”一样

官贪必然官奢,官奢则会走向官贪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变成了“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

“清官情结”应当易为“法律情结”

热烈欢送“鼓掌通过”远去

二经济篇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是一句利欲熏心的话

消赀者要的毕竟是“珠”而不是“椟”

努力在世界经济“奥运会”中夺金牌拿名次

低水平重复,成为产业发展不能承受之重

要给城市留条“回家之路”

在文明的基础卜对自然生发新的敬畏

三社会篇

不能满足于“平均数”,而必须重现“大多数”

共牛是生态,共荣是心态

既要发扬优良民风民俗,又要防止沉渣泛起

社会的中心不应是官,而应是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过去“五鬼闹中华”,如今则有“三鬼辱文明”

安全如同空气一样宝贵

四文教篇

把“一流”视为数量规模的发展,是“一流”下的迷失

学术不能绑在商夜的车轮上

文化的主要流向,总是强国向弱国流动

更高更快更强,还要更美

面对公众的“茶几”,切莫把“夜壶”摆上去

不能像狗熊掰苞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

五文艺篇

生活是作品的父亲,作家是作品的母亲

要l为艾艺王国增添新版图

将时代的“剧作者”化为时代的“剧中人”

让“小我”与“大我”紧紧相通

真、善、美是孪生三兄弟

风格是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艺术创作是和读者“对话”,而非“自言自语”

具有“两冷”的决心:甘于坐冷板凳,乐于吃冷猪肉

汁白当黑,不全之全

六人生篇

人字,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

穷得没有钱与穷得只剩下钱,都是一种跛足

快乐不快乐都是过日子,为什么不快乐呢

不要借别人的高贵来自豪

恐置溃产怠子孙

爱情是性爱在精神上的升华

警惕秃头十字架文化

微笑的“密码”在眼在言更在心

每个人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都是主角

人生观与“人死观”是相辅相承的

来点“天天读”,使牛活多点精神深度

让脑子里教养与肚千里营养同步发展

七道德篇

鱼诞生在水里,人诞生任道里

外在礼貌和内在教养不宜简单地划等号

善对君子,批评小人,抵制骗子

坚持“自扫门前雪”,包含有对“他人瓦上霜”的关心

道德不仅要成为一种说服力,也应化为一种约束力

八哲理篇

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流行感冒就很不好

凡探索中的事物,都是处在一个过程当中

大船能抗风浪,小船则好掉头

规律规矩不可无,公式化模式化不可有

过失,过失,“过”则“失”

不要赶鸭子上架,撵驴子下水,不要盲目地向上爬

狗最好过狗的生活,猫最好过猫的生活

前言

美的隽语

沈善增

上网以后,常收到朋友发来的幻灯,有隽永短语、养生经验、生活知识、哲理故事、异域风光,无论哪一种,都配以美丽的画面,有的还配上悠扬的乐声,看这些幻灯,真是一种享受,文字的魅力在这样的氛围中更见其美。我看到好的幻灯,不敢独享,常常转发给亲朋好友,开始还有些顾虑,怕朋友笑我浅薄,或“老夫聊发少年狂”,特别是有的幻灯后面附言,在几天里转发给多少人将得到什么好报,让人觉得我“迷信”兮兮的,但后来收到很多朋友的回复,表示感谢,也有不少朋友发幻灯给我,使我觉得这样的和电脑网络科技相结合的“现代阅读”,不能以浅阅读一言以蔽之,只要传播的内容好,形式更新是符合人审美天性的,何尝不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了。”(我对《论语》这一章的甄读是:“要使有价值的内容具有优美的形式,就要效法民间的礼乐;要使优美的形式能表达有价值的内容,就要效法史书记载的礼乐。优美的形式和有价值的内容相得益彰,然后成为君子的礼乐。”)

读江曾培老师的《语丝云片》,就有看优美的幻灯“真是享受”的感觉,或者说,这样的美言隽语,应该做成一篇篇幻灯,广为流传。据江老师撰写的《跋》,这些短语是从他这些年来撰写的二十多本书中摘录出来的。语录体著作,从《论语》开始,是有悠久传统的。但历史上的语录体著作,部是门人弟子记录了老师的话,有的还未经本人审核,汇纂成书的。江老师自己从旧作中去摘录,有意为之,意义就不一样。他说:

这些“语丝云片”,都为“摘句”,是从整篇文章中抽出来的,由于原来用以展现与论述这些观点与认识的材料,都已被剥离掉,因而显得有些干巴巴,缺少个性与生气。同时,受每条文字的限制,每条“摘句”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是从某一角度去“摘”,难以展现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如果只是孤立地加以强调,有时会失之片面,出现鲁迅指出过的那种“困人”之弊。不过,“摘句”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比较精练,它把淹没在大量文字中的精华凸显出来,便于人们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启示。

清楚摘句可能有的局限和欠缺,但还是辛辛苦苦地去摘,第一层原因,是为了照顾到现代读者阅读时间的缺少,而可能浪费宝贵的阅读时间的书又太多。更深一层的原因,就是议论的事物,事未过,境没迁,还在不断地重复,甚至愈演愈烈。批评、忠告的声音被尘声市嚣深深地“淹没”了,再批评、再忠告,还是会再“淹没”。所以,寄希望于经时间考验、筛选的“精华”,将之“凸显出来”,吸引人的眼球,引发人的思考。我说过,江老师的时评是“长者时评”,江老师亲自动手摘语录,不是江郎才尽,没东西可写,或者年迈写不动了,而是出于长者的淳厚之心、殷切之意,他是千方百计要后来人能听到这“正道”的声音。他说:“鱼诞生在水里,人诞生在道里。”还说,“《语丝云片》中呈现的观点与认识,多属社会的主流看法,并非我的独创和独唱,我只是运用其在对具体问题具体现象的分析中,有些在内涵上稍有生发,有些则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不是他的谦虚,而是为了强调自己观点的“主流”性。他明白这样说,也许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与拒斥,但他相信多数人是需要对人生的主流大道加深认识的,因为正道才是符合人的天性,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告诉读者他对正道的体悟与认识,这就是他认定的为文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所以,他摘出来的,正是自己人生的精华。他是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捧出来献给读者。

我说过:“如果一百年后,有人来编《古文观止》续集之类的书,老江的杂文时评,应有佳作入选。”因为江老师的文章真是写得好,层层剥笋,级级递进,细致入微,高屋建瓴。看语录,这些妙处就欣赏不到了。但读语录还是让人能感受到一股生气在流转,一鳞半爪而能见云中全龙。这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我在《艺术篇》中看到这样几段话,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艺术中的哲理,不同于一般的哲理,它不是逻辑的抽象,而是艺术概括的结晶。

作家的理性思考,是对观察、体验到的生动形象进行思索,是“形象的思考”。

要创作审美价值高的作品,一定要“把真理隐藏”。首先得有“真理”,其次要会“隐藏”。

江老师是把他的杂文、随感作为文艺作品来写的,不仅充满智慧,而且饱含感情,是活泼泼的生命。唯生命是全息的,所以,即使被剥离出来,也不是干巴巴的,反会引起丰富的联想、无穷的回味。江老师还说:“热”写,需要政治思想的敏锐;“冷”写,则需要专业学术的功底。社会思想文化建设,需要“冷”“热”二副笔墨。

他写文章就具有“冷”“热”两副笔墨,所以,摘句也风格多样,相映成趣。

热切的心肠,冷静的思考,美妙的文辞,深长的意味,构成了这本自编语录的别具一格的特色。希望它的传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春晓添一抹亮色。

后记

这个集子中的片言只语,摘自我历年写的文字,计912条,其纷杂零碎,犹如自然界的风丝雨片,故名为《语丝云片》。

《语丝云片》中呈现的观点与认识,多属社会的主流看法,并非我的独创和独唱,我只是运用其在对具体问题具体现象的分析中,有些在内涵上稍有生发,有些则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些“语丝云片”,都为“摘句”,是从整篇文章中抽出来的,由于原来用以展现与论述这些观点与认识的材料,都已被剥离掉,因而显得有些干巴巴,缺少个性与生气。同时,受每条文字的限制,每条“摘句”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是从某一角度去“摘”,难以展现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如果只是孤立地加以强调,有时会失之片面,出现鲁迅指出过的那种“困人”之弊。

不过,“摘句”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比较精练,它把淹没在大量文字中的精华凸显出来,便于人们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启示。

我的这些“语丝云片”,涉及政法、经济、社会、文教、文艺、人生、道德、哲理八方面内容,都是从我出版的著作中摘出的。政法、经济、社会、文教部分,大多摘自《世态百相》、《世风与风世》、《海上乱弹》、《网上杂弹》、《三题集》、《交交集》、《一个总编辑手记》以及《江曾培网文选》等书;文艺部分,主要摘自《艺术鉴赏漫笔》、《艺林散步》、《小说虚实录》、《缪斯的眼睛》与《江曾培论微型小说》等书;人生、道德、哲理部分,主要摘自《春夏秋冬集》、《说钱集》、《心路小识》、《读人札记》、《乱花迷眼》、《红情绿意》、《海外游思》与《人诞生在道里》等书。如有人想看这些“摘句”的出生背景及其上挂下联,是可以在这些书中看到的。

感谢沈善增同志为此书作序。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接受这本书的出版。感谢责任编辑李国强同志为这本书付出的辛劳与智慧。感谢袁银昌同志为这本书做了精心的设计。

作者

2009/06/06

内容摘要:

  这个集子中的片言只语,摘自作者历年写的文字,是从他这些年来撰写的二十多本书中摘录出来的。计912条,其纷杂零碎,犹如自然界的风丝雨片。江老师把他的杂文、随感作为文艺作品来写的,不仅充满智慧,而且饱含感情,是活泼泼的生命。  热切的心肠,冷静的思考,美妙的文辞,深长的意味,构成了这本自编语录的别具一格的特色。  本书的这些“语丝云片”,涉及政法、经济、社会、文教、文艺、人生、道德、哲理八方面内容,都是从我出版的著作中摘出的。政法、经济、社会、文教部分,大多摘自《世态百相》、《世风与风世》、《海上乱弹》、《网上杂弹》、《三题集》、《交交集》、《一个总编辑手记》以及《江曾培网文选》等书;文艺部分,主要摘自《艺术鉴赏漫笔》、《艺林散步》、《小说虚实录》、《缪斯的眼睛》与《江曾培论微型小说》等书;人生、道德、哲理部分,主要摘自《春夏秋冬集》、《说钱集》、《心路小识》、《读人札记》、《乱花迷眼》、《红情绿意》、《海外游思》与《人诞生在道里》等书。如有人想看这些“摘句”的出生背景及其上挂下联,是可以在这些书中看到的。【作者简介】  江曾培,1933年10月生,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05年退休。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中国韬奋出版奖,2001年4月中央电视台以“东方之子”的名目作专题介绍,2008年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终身成就奖,2009年入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语丝云片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405634
《语丝云片》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文化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语丝云片是上海文化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36.3 的主题关于 汉语-格言-汇编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