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向法院之门
叩向法院之门封面图

叩向法院之门

吕芳,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以“立案难”为问题出发点,发现“立案难”是法院立案适用法律不予立案时所出现的舆论反馈。“立案难”所折射出的首先是规范适用问题,其次是案件事实结构问题。

作者介绍:

吕芳,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93~1996年在北京大学攻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法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2004-2008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宪法、行政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宪法、行政法、婚姻法、劳动法等。对法律文化、司法制度有深入研究。

书籍目录:

导论 关于立案的三种面相

一、立案是法院审判活动

二、立案庭是制度变迁的结果

三、立案的规范性问题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立案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立案概念辨析

一、我国有关立案的概念

二、国外相关概念

三、立案的本质

第二节 立案的特征与功能

一、立案的特征

二、立案的功能

第三节 立案的规范性依据

一、立案本身的规范性依据

二、立案审查时的规范性依据

第二章 立案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立案历史

一、概述

二、特征与影响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立案回顾中华民国

二、革命根据地时期

三、影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立案发展

一、1949~1957年

二、1957~1976年

三、“文化大革命”之后

四、影响

第三章 立案庭的过去与现在

第一节 “立审合

一、“立审合一”的合理性

二、“立审合一”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告诉申诉庭

一、以解决申诉为主的“告申庭

二、“告申庭”的过渡性

第三节 立案庭

一、对“告诉”的重视

二、司法环境的变化

三、机构建制

四、诉讼服务中心

第四节 微观考察:以江苏省法院立案为样本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后初期的立案工作

二、立案庭制度化之后

三、样本引发的思考

第四章 “立案难”与立案审查中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对“立案难”不同角度的认知

一、学者的研究

二、法院的调研

……

第五章 立案审查中法律之外的影响性因素

第六章 “立案难”案件的类型化分析

第七章 完善立案制度的若干进路

结语 司法时代的依法之治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之所以要“叩开法院之门”,是因为“立案难”。“立案难”是一个真问题吗?法院所认为的“依法不予立案”为何被当事人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解读为“不依法立案”?《叩开法院之门:中国立案法治化研究》认为,立案涉及规范适用问题,也涉及立案权力、立案制度、立案法官的职业化程度以及价值观等规范之外的问题。在二者合力之下,某些案件被法院类型化(标签化),具体包括新类型案件、疑难案件、敏感(重大)案件。对于上述类型案件或者不予立案、或者暂缓立案、或者部分立案、或者快速立案,说明法院已经转向另外一种偏离规则的特别决策过程。解决问题的路径包括通过立法实现新的权利配置、立案理念更新以及制度变迁,最终的目标仍然是立案法治化:依法之治。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叩向法院之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3012751
如需购买下载《叩向法院之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知识产权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 320 印数 1000

书籍信息归属:

叩向法院之门是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12.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5.04 的主题关于 诉讼程序-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