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胜自选集
王德胜自选集封面图

王德胜自选集

王德胜,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论著精选集涉及当代审美文化,美学史,美学前沿问题。

作者介绍:

王德胜,男,1963年生,上海人。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美学年鉴》及《中国美学》主编等,从事现当代中国美学史、当代审美文化和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

书籍目录:

上篇 文化的视野 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  一 在美学话语的当代转型意义上  二 具有建设性功能的文化批评活动  三 关怀与介入  四 “审美文化”的当代性质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定位”  一 “美学”是一面锦绣的旗帜  二 “美学的第三个层面” 批评的观念——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主导性意识  一 新的需要  二 “批评的观念”  三 理论品格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  一 “现代性”的启蒙话语

上篇 文化的视野 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  一 在美学话语的当代转型意义上  二 具有建设性功能的文化批评活动  三 关怀与介入  四 “审美文化”的当代性质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定位”  一 “美学”是一面锦绣的旗帜  二 “美学的第三个层面” 批评的观念——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主导性意识  一 新的需要  二 “批评的观念”  三 理论品格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  一 “现代性”的启蒙话语  二 “现代性”的遭遇  三 批判/重建:“现代性”前景 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关学现实  一 “眼睛的美学”  二 “视像”的生产与消费  三 新的美学话语 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答鲁枢元教授  一 何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二 如何充分正视“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真实感性”及其命运——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问题之一  一 “真实感性”  二 “现实感性”:“物质主义”与“有用性”  三 “感性主义”的消解功能 幸福与“幸福的感官化”——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幸福问题  一 关于幸福的观念  二 “欢乐的感官”:幸福生活的当代倾向 欲望的机器——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大众传播现象  一 在形象中放逐时间  二欲望的制造与批发  三 传媒的控制与权力 “审美化文化”:经济社会的人文建构  一 对“形式化美学意识形态”的反抗  二 对现实实践力量的借助中篇 走向新思考 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  一 艺术“创造”神话的崇拜  二 艺术审美价值效力的有限性  三 艺术作为现实中人的心理补偿  四 艺术审美的有限性维度 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  一 如何定位“文艺美学”  二 对现有理论的分析  三 文艺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意识形态话语与理论原创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问题二议  一 关于语境  二 寻求原创性 关于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两点认识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仍需建构  二 “理论多元”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的困难与希望——兼论文化论美学的建构  一 来自“美是什么”的迷误  二 理论难题  三 寻找希望之境 美学如何可能走向大众生活  一 走向大众生活“如何可能”  二 走向大众生活的关键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美学:问题及其他  一 中国美学如何真正有效地实现与西方理论的学术对话  二 美学活动如何可能与现实文化进程建立具体的批评性关系 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二题  一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  二 关于本土资源与美学的现代建构“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一 美学“为何”及“如何”思考生态问题  二 生态问题的美学审视主题  三 “亲和”作为审美生态观的核心 全球化中的东方美学:问题与可能性  一 “全球化的威胁”与“发现”东方  二 当代东方美学的现实课题 文化视野中的民族美学  一 “民族的”与“民族性”  二 民族美学的理论态度 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  一 传统的误区  二 审美教育的转向下篇 叩问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与学术史写作  一 学术史写作的着眼点  二 学术史探讨的重点 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论宗白华美学的启示  一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图景  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现代理论建构中的问题  三 宗白华与20世纪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百年进程及其学术史话题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术史研究的着眼点  三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话题 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  一 关于“知识背景”  二 “两脉整合”  三 “西方”的“中国化”  四 借用“方法” 艺术起源理论的中国形态——“中国美学:1900-1949”研究之一  一 “劳动实践”观点的发展与系统化  二 “游戏”观点的形成与心理学  三 “艺术起源于人类同情” “万物静观皆自得”——宗白华的美感理论  一 美感类型:“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  二 美感发生:“移情”与“静照” 艺术意境的追蹑——宗白华的艺术美论  一 “艺术贵乎创造”  二 意境创造:“化景物为情思”  三 艺术空间: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 从“形象的直觉”到“心物统一论”美学——朱光潜早期美学理论及其思想之源  一 关于“美感经验”  二 关于“美的本质”  三 朱光潜与克罗齐、尼采 转折与蜕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转变  一 转折的标志  二 重塑新的美学  三 实践美学的确立 宗教与绘画之间——中国绘画精神中的宗教性问题片论  一 关于宗教信仰的绘画直接性  二 关于宗教信仰的绘画表意  三 关于宗教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合一 文化的变奏——中国文化结构中的文人画传统  一 中国文化双层封闭运动模型  二 中国艺术文化的意义  三 传统美学文化变奏在文入画传统中的意蕴 神人之间——中西形体审美意识的文化模式  一 源于遥远希腊时代的西方意识  二 源于特殊自然一人文状态的中国意识  三 中西意识的文化心理根源  四 两种文化模式的核心 审美的道德之境——中西形体审美意识的伦理精神  一 中西伦理精神的一致性  二 中西伦理精神的差异性后记

内容摘要:

这本小书,是作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以来的第一部个人文集。  本书中选录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最近几年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美学史和美学问题的几十篇思考文章,其中绝大部分曾在《文艺研究》、《文史哲》、《文艺争鸣》、《求是学刊》、《思想战线》等国内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同时,为了比较完整地反映自己的学术研究情况,这次还从《散步美学》、《扩张与危机》、《文化的嬉戏与承诺》等个人专著中节选了一部分文字。这些文章写作和发表的时间有先有后,这次收录时除了对个别地方作了少量必要的文字修改以外,基本都保持了原来的样子。也因此,一些属于思考和讨论同一话题的文章,难免在文字上会有一定重复。

编辑推荐:

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丛书的一种。本书由作者的经典学术论文和部分专著的精彩章节组成。全书分上、中、下三编:文化的视野、走向新思考、叩问历史。全书涉及对当代审美文化、美学史和美学问题的思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研究情况,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王德胜自选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67458
如需购买下载《王德胜自选集》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

书籍信息归属:

王德胜自选集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83-53 的主题关于 美学-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