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黄河史
民国黄河史封面图

民国黄河史

《民国黄河史》写作组, 著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100.0

书籍简介:

本书以民国初期黄河河道形态与下游河防体制着手,详细论述了军阀混战中的黄河河务、灌溉与水运、近代治河思想与技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河患及治理、流域水利开发利用、抗日战争时期的花园口决堤事件、流域水旱灾害和水利建设,黄河回归故道的中共谈判、花园口堵口工程的过程以及国统区的治河工作。同时,还以较大的篇幅记述了解放区治理黄河的发展以及战胜1949年大洪水等反映新中国建立初期黄河治理的有关内容,同时,书后附有民国时期黄河治理大事年表,书中配有大量的反映民国时期黄河治理、灾害等方面的珍贵重照版。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民国初期的黄河(1912-1916)

第一节 河道形态与下游河防体制

一、民国初年黄河上中游河道状况

二、下游河防体制与河防工程

三、习城双合岭堵口大工

第二节 流域水利与桥梁建设

一、西北水利的开发

二、黄河近代桥梁的建设

第二章 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黄河治理(1916-1927)

第一节 军阀混战中的黄河河务

一、军阀混战导致经济凋敝

二、三省分治的下游河务

三、利津宫家堵口工程

四、李升屯、黄花寺决口

第二节 灌溉与水运

一、军阀统治下的河套水利

二、引泾灌区工程

三、黄河水运的发展

第三节 近代治河思想与治河技术

一、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及其治理黄河计划

二、重要的黄河论著与治河技术的进步

三、早期的水利“海归派

四、西方水利专家考察研究黄河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河患及治理(1927-1937)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内外政策

一、内政与外交

二、时政对黄河治理的影响

第二节 严重的黄河水患

一、1933年黄河大水

二、贯台堵口与董庄堵口

第三节 黄河下游治理的逐步加强

一、下游堤防修守及其绿化

二、黄河河务会议及下游河防合作

三、王应榆的《治理黄河意见书》

第四节 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治河活动

一、建立统一治河机构

二、探索黄河治本

三、治河技术的发展

四、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五、李仪祉对黄河治理的重要贡献

第五节 流域水利开发利用

一、促进水利开发的重要因素

二、上游水利的发展

三、关中八惠与汾河铁坝

四、下游引黄灌溉的起步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1937-1945)

第一节 震惊中外的花园口掘堤事件

一、花园口掘堤前的战争态势

……

第五章 黄河回归故道(1945-1947)

第六章 社会巨变中的黄河(1947-1949)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世界闻名的万里巨川。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由西向东,跨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一路携川纳流,奔腾跌宕,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富集。其中,上游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流域内气候宜人,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发展农业生产潜力很大,其中宁蒙河套平原、关中平原、下游沿黄河地区,均为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地。黄河流域中下游区域气候温和,水土条件适宜,经济开发历史悠久。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的足迹就遍布大河上下。进入文明社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一条传承中华文明的伟大河流,她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光芒四射的古国声威,血脉维系的民族灵性,印记着龙的传人增殖裂变、交融汇流的沧桑年轮,凝聚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卓然风骨。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民国黄河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347781
如需购买下载《民国黄河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郑州出版单位黄河水利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0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民国黄河史是黄河水利出版社于2009.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928.42 的主题关于 黄河-历史-民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