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形态论
电视文化形态论封面图

电视文化形态论

徐瑞青,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围绕消费社会和电视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不同层面和维度阐述了电视文化的内在逻辑。

作者介绍:

徐瑞青出生于浙江杭州。杭州大学工业心理学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任浙江工业大学教师、国家计委《中国经济导报》国际部副主任。现为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编辑。近年来,主要从事收视率分析和观众调查研究、先后发表了《电视业:如何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电视文化 一 文化的定义  二 电视文化是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形态  三 电视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电视文化  一 电视文化是最具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图像文化  二 电视传播的全球化和电视文化的超“地域性”和普遍性  三 当今电视文化在影响受众、引导受众,维护本土文化自主性上的战略地位  四 电视文化为消费社会推波助澜 第三节 国内外学术界如何研究电视文化  一 国外学术界电视文化研究的范式和状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总体思路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电视文化 一 文化的定义  二 电视文化是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形态  三 电视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电视文化  一 电视文化是最具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图像文化  二 电视传播的全球化和电视文化的超“地域性”和普遍性  三 当今电视文化在影响受众、引导受众,维护本土文化自主性上的战略地位  四 电视文化为消费社会推波助澜 第三节 国内外学术界如何研究电视文化  一 国外学术界电视文化研究的范式和状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总体思路  二 主要方法 第五节 本书的创新之处第二章 消费社会的到来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  一 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  二 社会形态的变革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境遇的影响 第二节 消费社会是商品社会的高级和成熟阶段  一 消费社会的由来  二 从商品生产社会到商品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 不同的消费:消费社会中的“消费” 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 消费成为再生产的动力  二 消费成为符号消费  三 身体成为最美的消费品 第四节 感受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在中国第三章 视觉文化:消费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 第一节 视觉文化的由来  一 图像对语言的战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二 视觉活动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 视觉活动在人类文化进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当代视觉文化的特点  一 “看”与“看”的不同——视觉文化与印刷文化的区别  二 日常生活的视听化和审美化  三 虚拟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并存:亦真亦幻的世界  四 文化成为可机械复制和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 第三节 视觉文化当代崛起的原因  一 消费社会是视觉文化的温床  二 审美和体验:当代人身心的内在要求  三 社会发展的都市化倾向  四 大众传媒的崛起和虚拟复制技术的发展第四章 电视文化:视觉文化的主流形态 第一节 电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的地位  一 电视文化是一种高技术文化  二 电视文化是一种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  三 电视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 第二节 电视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  一 引领、制造时尚,推动大众文化流行  二 电视节 目和广告引导生活方式  三 加速消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第五章 泛娱乐化:消费社会电视文化的新趋势 第一节 新闻节 目娱乐化倾向 第二节 娱乐节 目充斥荧屏 第三节 戏说历史剧的兴起:历史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资源 第四节 以参与和体验为吸引点的“真实电视”流行屏幕第六章 受众是商品:电视文化的消费属性 第一节 电视受众地位的凸显——电视受众是消费者  一 传播观念:从“传者本位”到“受者本位”   二 受众地位得到充分尊崇  三 中国电视受众地位的变化  四 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类型的多元化  五 以“受众主导”理念创新电视传播形式 第二节 循环售卖——受众成为商品  一 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二 消费社会中,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三 收视率成为电视市场的通用货币第七章 大文化产业链的构建:电视文化的产业属性 第一节 从文化活动到文化产业  一 文化:从事业到产业  二 从大众传播工具到巨大的产业价值链 第二节 电视文化产业的内涵  一 “数字电视”的广泛运用,将带动“信息内容产业”   二 电视广告业继续保持电视产业的龙头地位  三 节 目销售——影视节 目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产品   四 收费电视和点播电视  五 围绕电视发展相关的产业 第三节 电视文化产业的新趋势  一 媒介产业全球扩张,重组构建“大文化产业”链  二 国内媒介加紧市场化,延伸产业价值链第八章 电视文化:在批判中建构 第一节 电视文化批判  一 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和视觉文化,有可能造成对人文精神的侵蚀和挤压  二 电视的唯利主义倾向和庸俗化倾向  三 电视文化的霸权性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下电视文化的责任  一 电视传播应始终贯穿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应作为电视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视文化应担当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大责任  三 电视文化应该着力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关注入的精神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紧紧围绕消费社会和电视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不同层面和维度阐述了电视文化的内在逻辑——内涵、性质、地位、作用及变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和不可避免的负面隐忧,并初步探讨了电视文化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问题。 本书首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考察由于当代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人手,揭示了技术社会形态(含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消费社会形态和全球社会形态与作为视觉文化为主要形态的电视文化的崛起的内在联系以及当代文化发生重要转向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符号的消费、身体的消费,消费成为再生产的动力;分析了视觉文化崛起的原因在于生活的休闲化、社会发展的都市化倾向、消费社会的到来以及大众传媒的崛起和虚拟技术的发展;总结了视觉文化的特点——视觉文化与印刷文化的区别(“看”与“看”的不同),日常生活的视听化和审美化,真实与现实并存:亦真亦幻的世界,文化成为可机械复制和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论证了包括电视文化在内的视觉文化的崛起,表明了一个以书刊为主要载体的印刷文化时代的结束,开启了一个以图像为主要载体的视觉文化或影像文化时代的来临,并认为这是文化传播史上的新阶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力图深入、系统地论述电视文化的内涵、性质及其在当代文化转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当代社会形态变革的三个方面,相应提出电视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也是最为主要的视觉文化形式;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可不断机械复制的影像文化;从电视传播的日益全球化、“时空同步”的实现论证了电视文化是一种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从体验的快感、窥视的快感、宣泄的快感和梦幻的快感等方面,论证电视文化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快感体验文化,是一种精神消费型文化。进而指出,电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通过引领时尚、制造时尚,推动大众文化的流行;通过电视节目和广告引导生活方式,加速消费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总之,电视文化是以一系列电视技术为手段和载体进行传播的精神观念文化形态和接受(消费)这种精神观念文化的生活方式。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电视文化形态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63283
如需购买下载《电视文化形态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电视文化形态论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7.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20 的主题关于 电视文化-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