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封面图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曹冬义, 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8.0

书籍简介:

本书以对话形式介绍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一生的经历,配合大量精美照片。

书籍目录:

1传奇家乡.丹徒儒里说当初

2祖母希望.有了你就能天亮

3私塾启蒙.五年未学加减乘除

4小船悠悠.两天两夜摇向南通

5患病辍学.立志学医济苍生

6抄方一年.见证马太医家传

7转学医校.从传统走向现代

8天外绝响.聆听章太炎训话

9日机轰炸.学校散伙非一家

10投奔上海.幸遇良师章次公

11居食无所.难民还能医难民

12开业南通.舍药不仅得民心

13治登革热.大展宏图抓良机

14办学四年.艰难培养国医人才

15响应号召.中西医合作考真诚

16创办医院.撑起中医一片天

17育三枝花.不单靠一双慧眼

18探章次公.为徒当初朱良春

19不堪回首.见文革世态炎凉

20点石成金.不仅是绍奇步先

21讲学各地.技不私密育后人

22办研究所.卢嘉锡欣然题词

23术济东瀛.虹桥机场送谢金

24由新加坡.海外中医接薪火

25再次创业.风湿病医院新起步

26喜带高徒.与邓老携手走南北

27北濠河畔.笑迎八方优秀人才

28一部大书.朱良春现象待解读

后记

前言

岁月匆匆,流光易逝,瞬已虚度九秩,从医七旬。人的一生,好似一个抛物线,有起点,有终点,有起伏,有盛衰,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间长河的瞬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鉴于此,拟为部分老中医专家分别撰写小传,以便留下一点痕迹,供后来者借鉴。愚有幸列于其中,承该社包艳燕编辑及门人曹东义主任医师专程前来访谈,由曹贤契执笔。

我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顺坦的。作为一个医生,我一直遵循先严昶昇公“积德行善,济世活人”的嘱咐,先师章次公先生的教导:“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尽其业,否则罪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从医以来,我虽然是尽力践行,但由于学养谫陋,成就不多,遗憾不少;有些菲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值得回顾自省,争取在有生之年有所弥补,聊尽吾心。

东义贤契基本忠于事实,以生动文笔记述了我90余年的人生历程,穿插了一些中医界有关同道的生平与历史事件,但对个人有些溢誉之词,受之有愧也。唯愿此小传能对青年同道有所参考,则幸甚矣。

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大力扶持与鼓励,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诸多振兴措施,使中医药事业得到空前未有之发展。今年1月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中医药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像一股暖流,温暖着中医药工作者的心,备受鼓舞与鞭策。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同心协力,为振兴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竭尽绵薄。因为学海无涯,医无止境,诚如请代顾亭林所言:“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获,不足以自限”。要以“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争取做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才是。借此机会,谨祝诸位同道以及中医爱好者,与时俱进,争创辉煌,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九一叟朱良春谨志

丁亥冬月于南通

后记

2006年11月,我接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主任的电话,他说,名老中医的成长经历,不仅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有启示作用,而且对于世人了解中医也有示范作用,应该加以总结,写成像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大家”栏目那样吸引人的作品出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肖主任我以前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从他循循善诱的话语里,我知道他是很善于说服人的。我一边赞同,一边听他继续说。他说,已经和朱良春先生联系过,希望把他的事迹作为首批入选的专家进行介绍。我不由地说“好啊”,因为我知道朱老有很多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完全值得大书一笔。肖主任见我已经同意他的看法,就进一步说,只是朱老回话说,他很忙,年事已高,讲述一些事情还可以,写出来就有许多不便。身边的子女也很忙,不容易帮得上忙。弟子们远的太远,忙的太忙,没有合适人选,就不准备参与了。肖主任稍一沉吟,紧接着说,我们觉得,当今中医学家里边,如果写一个系列作品而没有朱老参与,那是很不完善的,我由衷说“是啊”。肖主任话锋一转,立即说:“我们王国辰社长说你是朱老的弟子,而且您的《回归中医》书稿刚由我审过二审,觉得您文笔不错,完全可以做这样一件大事。”我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我可以参与一部分内容的整理。”他说:“不是参与,而是主要由您来写。”我说:“那就需要您经常给予指导才行。”就这样,我们定下来一同去南通采访朱老。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某些难以预料,肖主任买好车票之后,他爱人患病住院了,需要他照顾。因此,肖主任换成了包艳燕编辑,我们在上海见面之后,一起去南通。包编辑人很热情,帮助我联系上海中医学会的施杞教授,因为当时打算起诉污损中医药的反中医人士,邓老、朱老也支持为中医伸张正义。这些事情,我在《捍卫中医》里,有所记述。当然,《捍卫中医》的书稿,也是包编辑赞同,并力争在她们社出版的。她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中医书籍出版系统里主要的力量,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领导,我们王社长正在组织有关选题,我回去就帮您联系,应该会顺利出版的。”后来果然如她所说,王社长以及社里的各位同仁,都热心捍卫中医,使这一部记载斗争史实的《捍卫中医》在半年之内,就顺利定稿、出版,奉献给了中医界以及关注中医前途的广大读者。

在南通、在广州、在北京,通过几次当面采访朱老,以及电话联系、电子邮件多次往返,本书初稿于2007年5月完成,当时的体裁是传记,而不是对话体。肖主任看过初稿,提出来修改意见。他说:“这是一套系列的丛书,各本书之间应该在体例、篇幅、字数等方面,大体上比较接近,还是以对话体为好。因此,请把传记变成对话。”我认为他考虑的有道理,就进行修改,也增加了一部分内容。

完成修改之后,还是有不少缺憾,比如,朱老作为临床大家,书里应该有大量的病例,可以增加感人的力量。这的确是正确的意见,中央电视台《天佑中华有中医》的节目,第一个就是朱老诊治上海施先生晚期淋巴癌,十几年之后仍然健在的现身说法,曾经引来无数电话热线咨询。他70多年的从医经历,该有多少感人的业绩啊!那真是难以记数的。好在朱老自己写的,子女、弟子、学生整理,经过他审阅的学术著作很多,而且《朱良春用药经验》等不仅几次再版,而且每次都是十几次重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医学微言》、《朱良春医集》等大多都有新版,了解朱老的临床经验应该不是很困难的。

尽管如此,更多的缺憾是对于朱老每一个时期重要学术活动细节的描述太少,本书只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粗线条的轮廓,有关细节的补充都应该是很精彩的故事。这只能留待将来,留给那些了解朱老的人们,一一去品味,去记述了。朱老是一棵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是世人皆知的。但是,大树底下难于展露风采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朱良春先生的爱人姚巧凤女士,如果单独地说她的为人、她的作为,很有可能会被人们当作楷模。比如,朱良春先生不仅有七个子女,而且还有母亲、岳母一起生活,其艰难、复杂、众口难调已经很难想象了,但是,有那么一天,他竟然又领来了一个泰兴县的后生朱步先,提着一袋粮食站在门外,说“从今往后,朱步先同学就吃住在咱们家了。”作为妻子、母亲、一个家庭主妇的姚巧凤,她的反应是什么呢?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她想过吗?然而,她愉快地答应了,就像当年章次公的爱人戴福珍一样,她对于朱良春先生的学生、徒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

说起朱老对待学生、弟子,很多“当事人”都感慨系之。我就亲身经历过,而且也和陈达灿、徐凯、包艳燕分别感受过朱老的招待:在酒楼里摆一桌丰盛的南通特色菜肴,叫上几个子女作陪,那浓浓的热情温暖了每一位远来学子。

朱老的几个子女,很多人都想学习中医,但是,在过去的岁月里,要争取这样一个机会是很难的。大女儿朱胜华虽然学的是西医,后来却考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生,成了中西医兼通的专家。二女儿朱建华在农村插队劳动,后考取南京中医学院,现在是南通医学院的中医教授。小女儿朱建平1969年下乡,正好赶上朱老1971年去海安县送医送药的医疗队,她就利用劳动之余跟随朱老学习中医,成了朱家军里最早的“跟师传人”。后来,她报考药学院,虽然考试成绩很突出,由于她在公社卫生院工作,是个能吃苦的劳力,医院领导暂不意放她走,对学校来了解的同志说:“她是插队知青,表现不错,但劳动时间还较短,等明年再说吧!”因此一直等到1974年知青回城时,她上调至印染厂医务市室工作,1975年被推荐到南通卫校中医班脱产系统学习三年,随后她又通过了南京中医学院的课程考试,取得大专学历,2000年调到研究所,任副所长,与琬华所长,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研究所工作的发展。

朱老的大儿子朱晓春,因为一念之差没有成为中医,至今还后悔不已,因此,他让女儿报考南京中医药大学,补上了他没能学习中医的缺憾。小儿子朱幼春的儿子朱彤,立志专攻中药专业,也是受朱老影响。

三女儿朱敏华虽然没有学医,但是,由于她已退休,现如今只有她全方位地围着朱老转,朱老的衣食住行她操心较多。朱老很多学术活动的照片都是她拍摄的,本书里的插图照片也是她一一选出来,复制好,再寄到出版社。

2007年8月底,我再次去南通,在南通良春风湿病医院里,不仅看到开业一年的医院里,病人不断“挤占”原来的预留房间,各种治疗措施逐渐配套齐全,而且看到一棵古香檀木的巨型雕塑,七只仙鹤围绕山顶一棵松树,各展身姿,一派和谐。朱晓春先生介绍说:“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们见到这件雕塑之后,就觉得和我们家的情况很相似,因此,就购买了来,放在这里,成了我们的象征。”

这次去南通,正好看到了著名作家陈祖芬8月15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长篇报告文学《朱良春:医乃仁术》。作家以她特有的想象力,把南通的名人张謇、范曾,以及弘一法师、海灯法师、章次公、著名作家张贤亮、外星人和中医功夫片都放进文章里,阐述他们与朱老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她2002年写在《文汇报》上的《中医啊,中医》一文一样,把F4与赛车、足球、球迷与中医专家们在广州师带徒的热闹场面一起描述,也就是要把中医放在时代的大背景里来看,中医离人们很近,而且中医大家与生活里的名人、明星一样,受到人们广泛的爱戴与崇敬。

朱良春先生作为中医界的一位优秀代表,不仅救治了大量的患者,造福于无数个家庭,而且在学术上发展了中医学术,在事业上开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业绩,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更是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说朱良春先生是中医学人的榜样,我想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曹东义

2008年9月5日

于石家庄“求石得玉室”

内容摘要:

  朱良春老先生长期从事对痹症、肝病、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特别对于风湿病、癌症、肝硬化等疑难重症深有研究,屡显奇效。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善于挖掘民间经验,乐于培养后继人才,带领子女创业,敢为天下先,业绩辉煌,创造出令世人感佩的“朱良春现象”。本书作者以生动文笔记述了朱老90余年的人生历程,其中穿插了一些中医界有关同道的生平与历史事件。朱老的成功,拨动了许多患者、读者的心弦,他的人格魅力,他对事业的追求,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健康长寿,他的学术造诣,都值得我们一一去解读。  在中医发展史上,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它一下子跌进了深谷,经过艰难的挣扎,它又迅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纪。《医学人生丛书》选择中医泰斗级人物及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一这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出上个世纪的光彩。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医学人生丛书
9787802313361
如需购买下载《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320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08.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6.2 的主题关于 朱良春-传记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