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交锋

马立诚, 凌志军, 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6.0

书籍简介:

本书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次思想解放的过程。

书籍目录:

第一次思想解放:一石激起千重浪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

引言/002

粉碎“四人帮”阴霜仍未散/005

“文化大革命”是对还是错/005

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006

“四人帮”是“左”还是右/008

还嫌姚文元不“左”/010

天安门事件碰不得/011

叶剑英:赶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012

“抓纲治国”是“左”的纲领/013

“两个凡是”出台/015

世纪之交回眸华国锋性格行为特点/016

叶、陈、王抵制“两个凡是”/019

邓小平语出惊四座/020

艰难备尝邓小平第三次复出/022

急火攻心“洋跃进”/023

冤假错案何时昭雪/026

十一大的遗憾/028

新中央军委令人瞩目/029

华国锋的四个坚持/029

解放思想实现伟大转折/033

新明星胡耀邦/0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怎样产生的/035

历史雄文精华何在/039

风暴来临/041

邓小平说:“打破精神枷锁!”/043

斗争白热化/044

胡耀邦奋起反击/046

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047

孤独的《红旗》杂志/049

《中国青年》发起冲锋/051

中央工作会议开了三十六天/052

陈云仗义执言/053

天安门事件平反和其他重大决定/055

华国锋作检讨/056

让大家放开说话/057

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059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061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062

改革开放的新方针/063

“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065

思想解放带来人的解放/067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067

推翻“两个估计”/069

右派分子重见天日/070

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子/071

放开其他政策/072

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化/074

中国诗坛大爆炸/074

“伤痕文学”登上文坛/078

《于无声处》和《丹心谱》引起轰动/080

美术新潮令人目眩/081

潘晓来信激起轩然大波/083

喇叭裤、披肩发和迪斯科/087

朱逢博和李谷一的风波/088

经济改革从农村突破了/092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092

万里:我走独木桥/095

邓小平一锤定锣音/098

包产到户节节前进/101

人民公社解体/104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05

经济生活新词汇:特区/109

政治体制改革起步/112

第二次思想解放: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冲破姓“牡”姓“资”

引言/116

姓“社”姓“资”搞得人心惶惶/119

姓“社”姓“资”登台/119

焦虑的邓小平敦促大胆突破/121

皇甫平文章引起轰动/125

围剿皇甫平,大问姓“社”姓“资”/130

纠缠姓“社”姓“资”要害是否定改革/134

“左”倾思潮维护计划经济统治地位/135

“以阶级斗争为纲”呼之欲出/137

否定邓小平理论的一篇奇文/138

黄钟大吕压倒瓦釜之鸣/145

邓小平南方谈话震动全国/145

中国经济鲤鱼跃龙门/149

十四大开辟新纪元/154

北大教授为何跳楼自杀/154

十四大: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157

历史选择了市场经济/160

实施“软着陆”推动改革深化/163

第三次思想解放:晴空排云上碧霄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

引言/170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174

摸着石头过河,越摸越深/174

中国改革的新乐章/176

“左”倾思潮没有纲领/179

“公”与“私”:老问题成了新枷锁/181

第一份“万言书”:把“社”与“资”变成“公”与“私”/181

京师震恐/188

私营:政治气象中最敏锐的晴雨表/190

市委书记说,计划体制我搞了几十年/193

温州再遭大批判/194

为什么要指责“1992年以后”/197

“反演变”:要不要多一个“中心”/200

以俄为鉴:一份奇特的苏联解体考察记/200

再发动一轮“九评”吗/204

第二份“万言书”:以“反和平演变”为纲/206

外资是不是一条“狼”/210

从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的民族主义/212

中国能不能养活中国人/215

特区之争卷土重来/219

1996年春,《经济日报》不甘沉默/224

对苏共垮台的再认识/226

所有制:改革能冲过这个险滩吗/229

江泽民说,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229

第三份“万言书”:“抓大放小”是私有化的主张/232

短兵相接为什么发生在1995年/236

“流失”和“消失”,哪样更坏/241

局外人要破产,局内人怕破产/242

“无产”与“有产”/244

少争“热”与“不热”,多说“改”与“不改”/247

改革改了十六年,还是“试点”/249

从金钱到人性从人性到理性/251

朱镕基洒泪为商鞅/254

伟人身后“狼烟”四起/259

失去伟人的中国/259

第四份“万言书”:“走资派”名单录/262

道德复苏运动席卷全国/264

口诛笔伐厉有为/267

有人说,预言“极左回潮”是诅咒党中央/273

“新左派”说,把“文革的合理因素”制度化/278

争论的不干事,干事的不争论/282

宪法不会对改革说“不”/287

从思想解放到理论解放/289

“五二九”:主要是针对“左”/290

“左”倾思潮的最后一搏吗/294

不想争论也不行/300

外国人争说“谁上谁下”,中国人惊问“姓公姓私”/304

李鹏:十五大是又一次思想解放/305

1997年秋季的人心向背/309

新思想与新理论/310

结束语三次解放贯穿一条反“左”主线/315

前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这两本书当时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这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马立诚,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这问题不好回答。每一次写作都是牵肠挂肚。作品好比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这是夹杂了个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论,哪能没有高下呢!单说技巧,我想最为洒脱开放、也能代表我的写作追求的,应当是《变化》。在这之前,《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交锋》和《呼喊》也是。我对塞满主流报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完全没有独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辟新途,所以这些文字的品格与流行的时政文章截然不同。在这之后的《追随智慧》、《联想风云》、《成长》、《中国的新革命》,是在试图开拓当代中国商业史的写作空间,从政治和文化的立场来叙述经济技术,又以大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瞬间。可是要说在写作方面更进一步,自《变化》之后,便觉得非常困难。

《历史不再徘徊》有些特别。有人认为它是我的“巅峰之作”,其实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更接近事实。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现在仍很怀念二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情形,尽管精神上备觉沉重,可是心境特别纯粹,因之能够淋漓挥洒,话也说得痛快。我为这本书耗时七年,终于完成的那个下午,我离开都市的喧嚣,来到城郊一处荒野的山坡,盘腿坐在一棵老松树下,品味着摆脱压抑的喜悦,心里有某种激情沸腾起来。那一天天空特别清澈,阳光渐渐柔和,从背后照过来,经过我面前的草地伸向远方。我能够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一条金色的地平线,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感觉到未来之路清晰可见,伸出手去可以触摸。我对自己说:“你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那时候我已年过四十,觉悟得太晚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对我来说,《历史不再徘徊》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把我引向一片新大陆。

这些年公开的舆论总说我是作家,但我更愿意别人当我是记者。不是因为记者比作家好,而是因为记者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进了这圈子的人,不论贤愚优劣,都叫记者。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这是事实,无关好恶。

我从1978年开始做记者,迄今三十年。这一过程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重合在一起。当初立志于斯,满腔热血,信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好像新闻学的教科书也是这样教我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冲右突,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既奋勇,又盲目。后来经历种种希望和失望、欢乐与悲伤,这才知道,这个圈子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也有绵绵不绝的压力、磨难和寂寞。想要守住自己崇奉的信念和品格,不可稍有更动,实在不易。我对那些冠冕堂皇的褒贬并不介意,但是来自民间的喜怒哀乐却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我想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我相信历史上一切民族的重大进步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认真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我一页一页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版。我想用自己的写作证明,记者是可以不拘一格的,记者是可以拥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是可以不用追随权贵的,记者是可以说真话的,记者是对公众负有责任负有同情心的,记者这个行当是可以受人尊重的。记者不仅是瞬间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现在我可以说,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做的事。我在写作中感受着无穷的激情、智慧和快乐,也因为尽了力而稍觉心安。

然则回想多年的写作体验,并不能让我满足。它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我有太多的故事留在腹中,不能吐出;有太多的话已经吐出来,又不得不咽回去。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今生是否还能拿起笔来。有时候我设想,如果有来世,我是不是还会做记者?回答是:会!我祈祷,到那时候,能够弥补今生的遗憾!

我要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再行出版。我要感谢在过去岁月里为印行我的书而殚精竭虑、甚至遭遇巨大压力的所有编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我要感谢我在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激情和灵感的一段时光。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持有强烈批判立场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宽容。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赵晓东,她始终都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不留姓名的编校者。在我深陷压力之日,是她让我坚强;在我面对赞美之时,是她让我从容。我要感谢所有那些支持我、喜欢我、接受我和批评我的读者们。在过去这些年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变得更精彩、向上、充满阳光。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力量源泉。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读者送上我的真诚和我的书,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评判。对我来说,我的上帝不是任何一个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我的上帝是读者。永远都是!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能够产生巨大阅读期待的激动人心的当代政治思想史。本书以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围绕三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把中国改革进程中复杂的交锋呈现在你面前。你想知道轰动一时的“皇甫平事件”吗?你想知道令京师震惊的四份“万言书”吗?《交锋》将带你探寻那段历史。  中国改革开放,台前幕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交锋。  《交锋》一书以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围绕三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把中国改革进程中复杂的交锋呈现在你面前。  《交锋》是一部震颤人心的改革开放史。它贯穿了一条防“左”反“左”的主线,《交锋》中描述的许多事实,是首次在国内披露。  你想知道轰动一时的“皇甫平事件”吗?你想知道令京师震惊的四份“万言书”吗?《交锋》将带你探寻那段历史。【作者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交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凌志军文集
9787216054898
《交锋》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武汉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交锋是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092.7 的主题关于 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