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六十年
明亡清兴六十年封面图

明亡清兴六十年

阎崇年,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06

定价:30.0

书籍简介:

1583年,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内忧”深重的明王朝又遭受“外患”的不断蚕食。风雨飘摇之中,于1644年灭亡。这60年间发生的事情惊心动魄,决定了明朝清朝的命运,听“亲民学者”阎崇年细细讲来,令人真切感受历史的血与火。作为《明亡清兴六十年》的下半部,本书从崇祯帝继位讲起,以顺治迁都北京结束,最后总结了明亡清兴的兴亡之鉴。书中突出阐述了袁崇焕的功绩及其悲剧结局、明亡清兴的几场关键大战。与上部相比,本书视角更为多元,历史场景更为波澜壮阔。不仅写了明、清双方的政局风云变幻,而且写到作为明亡清兴六十年的另外两个主角——蒙古林丹汗及闯王李自成的命运和结局。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各色人物形象:崇祯帝的刚愎暴戾,袁崇焕的孤迂耿僻,毛文龙的骄纵跋扈;皇太极的进取,多尔滚的睿智;李自成的骄躁,林丹汗的暴虐……。本书还着重讲述了几位叛明降清的代表人物祖大寿、洪承畴和吴三桂等。全书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作者介绍: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书籍目录:

第二十五讲崇祯登极

第二十六讲平台奏对

第二十七讲天聪新政

第二十八讲宁远兵变

第二十九讲督师蓟辽

第三十讲斩毛文龙

第三十一讲北京危机

第三十二讲保卫京师

第三十三讲平台落狱

第三十四讲阉孽翻案

第三十五讲崇焕死因

第三十六讲崇焕精神

第三十七讲大寿降清

第三十八讲林丹大汗

第三十九讲建立大清

第四十讲松锦大战

第四十一讲总督降清

第四十二讲中原悲歌

第四十三讲睿王摄政

第四十四讲闯王进京

第四十五讲三桂降清

第四十六讲山海关大战

第四十七讲顺治迁都

第四十八讲兴亡之鉴

感谢辞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已于2006年9月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一10)《百家讲坛》播出,讲稿同时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百家讲坛》谢幕、中华书局出书之际,对读者、观众、记者的几个问题,我在这里交待一下。

有读者、观众问:您是怎样处理学术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历史学的发展经过为神服务、为君服务、为民服务三个时期。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史学的“神本主义”、“君本主义”都应当走下殿堂,史学应当为民服务,迈步走向民众广场。史学为民众服务,仍有多种功能  如学术、文化、资治、教化、传承,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术研究功能与大众传承功能。前者,主要是学术研究;后者,主要是大众传播。

关于学术与大众的关系,王光先生概括为三种形态:向大众讲学术,向大众讲大众,向学术讲学术。这里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为君难,为臣不易。”套用这句话,我认为:“为学术难,为通俗不易,为电视通俗更不易。”其原因之一是,自己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给受众一杯水,自己需要准备一桶水。自己明白十分,能使受众接纳五分就算不错。

向学者讲学术难,向大众讲学术更难。因为:第一,必须把学术搞清楚,不能以己之昏昏而使人之昭昭。第二,观点、史料引文向学界同仁讲述,直接引述即可;而对其翻译、解读、诠释能使大众听懂,当然比直接引用更困难;第三,由学术到学术是一种文化升华,由学术到大众也是一种文化升华。所以,《礼记.学记》日:“教然后知困。”又日:“教学相长也。”在普及历史知识过程中,特别是我在中央电视台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两个大型系列节目,讲了之后才知道其难;教了之后才彼此长进。

所谓“学术一大众一学术”,就是说以学术研究为出发点,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最后达到学术之效果。历史知识的普及,过去主要是纸质媒介,要求文字简明、准确、通俗、生动等;现在电视媒体对主讲者除上述文字要求外,还应当具有声音、形象、画面等多项内涵。因此,科学知识普及传播,电视媒体比纸质媒体要求更高。制片人万卫先生概括《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要具有学术涵养、电视能力和人格魅力三大因素。这是《百家讲坛》六年来,学者们主讲经验与教训的一个总结。

史学的学术化当前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史学要不要民众化?史学的学术化与民众化应是怎样的关系?所谓“时尚史学”、“通俗史学”、“摇滚史学”、“娱乐史学”等都是值得商榷的论点。史学是一种科学,摇滚是一种艺术,史学何以摇滚?在探讨史学的学术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时,不应把高雅与通俗分隔,也不应把精英与大众分隔,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是互相联系的,而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那种认为只有精英的东西是高雅的,大众的东西是低俗的,这种观点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历史本来是通俗的。《诗经》中的“风”,包括民歌民谣等,后来由俗化为雅,成为儒家经典。《论语》是孔子讲课学生的笔记加以整理而成。《论语》在当时是很通俗的,后来才成为儒家经典。至于说“时尚史学”,史学从来都被时尚,孔子修《春秋》,使乱臣贼子惧,不就是一种时尚吗!一些时尚的名词,后来成了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学术化”与“大众化”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出现“注”、“疏”、“论”、“解”、“考”、“传”、“案”、“释”等学术表述形式。同样,现代“又红又专”、“上山下乡”等名词,若干年之后都要考据、要诠释,否则人们看了不懂,这不就成为一种学问了吗!所以,不要把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两者绝对化、对立化。那种轻蔑史学大众化的学术贵族态度是不可取的。

史学学术化与史学大众化,其思维与表述的路径不同:史学的学术化主要是提出问题、搜集史料、审慎考据、分析论证、科学表述、做出新论,是一个求真求是的逻辑过程。而史学的大众化主要考虑对象的十个不同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国籍,其关注热点,其知识需求,应尽量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有深厚扎实的史实,以通俗语言,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准确表述,从而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与要求。

有读者、观众问:学者应当在书斋里,您为什么要出现在荧屏上?我认为:“学者”的形态是多元的  有学术型学者,如长期在书斋里从事学术的开拓与研究;有教育型学者,如孔子说的“述而不作”,长期以教书为主,而不以研究与著述为主;有编辑型学者,一些从事书、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的编审、编导等高级职务者;还有活动型学者等等。其实,我从学历史至今50年,从研究清史至今44年。在这漫长的寒窗孤寂生活中,2004年和2006年,我出来两年晒晒太阳,难道不可以吗?况且,我也在国内外多所大学讲学,在大学兼课。我在北京大学开《清朝开国史》课,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听课的学生限定50人。我在“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据统计每一讲观众多达千万人,也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二者相同之处都是在“课堂”或“讲坛”讲课;不同之处仅是“课堂”或“讲坛”的空间大小而已。电视是当代最为强势的媒体,学者应当与时俱进,加以利用,传承历史,以尽天职。试想,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时代,去埋怨人们为什么不用甲骨、竹简做文字载体而用线装书呢!这岂不是堂.吉诃德式的见解吗?学术的研究与普及是否有矛盾呢?应当说既有矛盾、也有统一。史学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学术力求通俗,通俗中有学术。

以明清萨尔浒大战为例,其胜其败,就是一个“分合观”的问题。战争指挥者其智慧的精华在于:尽最大的努力,将敌人的力量分,而将自己的力量合  以合对分者胜,以分对合者败。因此,要感悟“分合观”的智慧:在军事上,将敌人的力量分,而将自己的力量合,以合胜分;在政治上,将对立的力量分解、分化,壮大自己,以多胜少,以强胜弱;在工作上,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开,集中力量,分别解决;在学习上,将难点分开,逐个化解,分步解决。这样,在普及中有提高,在提高中又普及。史学的学术化与大众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读者、观众问:您在《明亡清兴六十年》里,是否有“抑明扬清”之嫌?我回答说:“没有!”我是按照明亡清兴六十年历史原貌进行讲述的,尽量求真求是,力求公允客观,把握历史天平,不带民族偏见。讨论明亡清兴的历史时,我选定“明亡与清兴”这个历史平台。如果选择“明兴与清亡”做平台,可能不会引起上述个别人的误解。其实,在讲明史时,我曾充分肯定于谦、戚继光、袁崇焕等人的德言事功,颂扬他们的历史业绩。我既批评太监魏忠贤专权乱政,也褒扬太监郑和下西洋壮举。而在讲《明亡清兴六十年》时,我自然要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探寻其演化,分析其矛盾,揭露其弊端,鞭挞其罪恶;我也自然探索清朝兴盛的原因,分析其条件,探求其动因,总结其经验,感悟其智慧。同样,我在讲清朝衰亡的过程中,必然要批评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罪孽!这里需要指出:应当敬畏历史,明朝衰亡的悲剧,不仅仅是汉族的,也是中华各民族的;同样,清朝兴盛的活剧,不仅仅是满族的,也是中华各民族的。中华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其经验,其教训,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

最后,《礼记》的“大道不器”,应为励志向学之本,而同读者分享,并作本文结语。

阎崇年2006年12月25日

内容摘要:

  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浓墨重彩的60年,明清之间生死对决,精彩博弈。这是让人热血沸腾、让个性表露无遗的舞台,努尔哈赤的坚毅,皇太极的进取,万历帝的怠惰,天启帝的庸顽,袁崇焕的忠烈,魏忠贤的奸诈,东林党人的绝望抗争,阉党群丑的擅作威福……这些人物,这些事件,述说着那个正邪对立、忠奸并陈的时代,见证着清之勃兴、明之将亡的历史大变局。  1583年,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内忧”深重的明王朝又遭受“外患”的不断蚕食。风雨飘摇之中,于1644年灭亡。这60年间发生的事情惊心动魄,决定了明朝清朝的命运,听“亲民学者”阎崇年细细讲来,令人真切感受历史的血与火。  作为《明亡清兴六十年》的下半部,本书从崇祯帝继位讲起,以顺治迁都北京结束,最后总结了明亡清兴的兴亡之鉴。书中突出阐述了袁崇焕的功绩及其悲剧结局、明亡清兴的几场关键大战。勾勒出各色人物形象:崇祯帝的刚愎暴戾,袁崇焕的孤迂耿僻,皇太极的进取,多尔衮的睿智;李自成的骄躁……本书还着重讲述了几位叛明降清的代表人物祖大寿、洪承畴和吴三桂等。全书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思。作者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崇焕研究会会长,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袁崇焕研究论集》、《燕史集》、《燕步集》、《满学论集》共4部;专著有《袁崇焕传》、《袁崇焕资料集录》(合)、《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清朝皇帝列传》、《正说清朝十二帝》等25部。主编《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七辑等14部。先后发表明史、清史、满学论文200余篇。作者“阎崇年”过往作品: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明亡清兴六十年(上)(1583-1644)正说清朝十二帝(漫画版)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彩图珍藏版)

编辑推荐:

隆重推出,全书终成完整。这是天崩地裂、改朝易代、浓墨重彩的60年;这是让人热血沸腾、让个性表露无遗的舞台。 努尔哈赤的坚毅,皇太极的进取,万历帝的怠惰,天启帝的庸顽,袁崇焕的忠烈,魏忠贤的奸诈,东林党人的绝望抗争,阉党群丑的擅作威福……这些人物,这些事件,述说着那个正邪对立、忠奸并陈的时代,见证着清之勃兴、明之将亡的历史大变局。本书是《正说清朝十二帝》作者阎崇年先生又一力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明亡清兴六十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1054552
如需购买下载《明亡清兴六十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0000

书籍信息归属:

明亡清兴六十年是中华书局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48.09 的主题关于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代-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