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封面图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德) 洛维特, 著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2.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当代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洛维特记录自身早年的知识形成与纳粹主义主政后被迫流亡的经历。

书籍目录:

译者导言:关于洛维特与这本自传

编者前言

引言

19141933

世界大战与战俘经历

在希特勒之前与之后的尼采

奥地利人,德国人以及意大利人

家乡的迎接

“前线条款”

战后

两个德国人

我在战后的第一个朋友

格奥尔格的圈子与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与卡尔.巴特

在弗莱堡跟随胡塞尔

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19191936)

海德格尔将“每个本有的此在”翻译为“德意志的此在”

海德格尔的人格

B.博士反向的“启动”

精神与基督教在德国是一种时代错置

B.对于犹太人问题的立场

我1933年在弗莱堡与胡塞尔、1936年在罗马与海德格尔的

最后一次会面

我在弗莱堡学生时代的朋友

通货膨胀将现存的一切吞噬殆尽

在麦克伦堡当家庭教师

逃离眼前的时代,前往意大利

回到马堡,完成就职论文

父亲70岁的生日与过世

政变的三个预兆

政变之前

德国1933年的“振兴”与我在马堡最后一次的演讲

19341936

告别马堡

意大利人与德国人

罗马的国家社会主义教授

两位德国主任

在罗马的德国流亡者

在意大利与日本的俄国流亡者

将犹太人赶出意大利

日本人的天真与德国人的天真

马堡大学的犹太人与雅利安人的遭遇

德国事件在意大利的反应

在布拉格的哲学家大会上(1934)

聘书被撤消,以及我的德国之旅

绕道巴黎返回意大利

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上

受聘到日本任教,告别德国与欧洲

出版商的困境

19361939

抵达日本

一个英国同事

仙台的一位意大利高官与一位德国资政委员

在日本的德国流亡者

在轻井泽的国家社会主义

我在日本与德国人的来往

1936至1939年德国发生的事件

两个雅利安流亡者

对我来说,德国人与犹太人的隔离如何开始

同时是德国人与犹太人

德国之简化,德国之抗议

后记

另一篇后记

生平经历(1959)

补记

附录

一千元美金征文广告

照片

人名索引

前言

在德国,月历上虽然用基督诞生的“前”与“后”来区分欧洲的历史,但这区分在人的心里却已经荡然无存。从世界大战里产生出来的独裁政权,跟从前的法国大革命一样,正重新纪元整部历史。而事实上,不可否认地,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了,变动已成事实,这在德国没有人能争辩。而在这一点上,希特勒党人跟那些注定只能缄默的反对者,意见是一致的正如一位朋友前些日子从德国的来信上所说:“一切都过去了。”

以下的记录用意在提供一些材料,让人去看清楚这一场革命。记录所根据的完全只是我对自身经历的回忆以及一些书信,还有从1933年起开始收存的其他第一手文件。随着生活的动荡,这些文件也相应地并不完整而且带着偶然性。尽管,跟纽伦堡党大会的官方报导或者关于集中营的非官方讯息比较起来,这些只关系到我个人的言语与行动是这么的无关紧要就像把一名德国大学讲师的命运拿来跟一整个彻底的、系统的政治变动来比较一样。不过,这份记录的优点也正在于,它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件,它所传达的,不多也不少,正是一幅平凡的景象:一个不涉政治的个人,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所真实遭遇的事情这份记录只有一点不符合实情,那就是语气;人的回忆具有一种力量,即便最痛苦的往事也能加以转化。一个人隔了六年再来叙述,那些往事早已走进了他的人生,成为一种收获,而原先遭受损失时所经历的痛苦,因此也镇静了下来,被掩盖过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那些经历本身仍然历历在目,足以让我以一种方式描绘那些事件中的人物,使人明白:他们跟我们仍然息息相关,而其程度更甚于我们所希望。有些评判下得严厉,但我无意改得缓和些,因为这些都是新近的往事。

1940年1月14日

后记

在这篇纪事里面,在德国进行的政治与社会变动,主要呈现在德国属性与犹太属性的分离上。对题材做这个限制是必要的,因为要符合征文单位的要求,作者只能报导亲身所经历的事。但是这场德国革命对我的打击,主要是由于我犹太人的身分。而若以为一个个别的人,也许还是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自外于这普遍的事件,那么这会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在德国时,我努力从犹太文化中解放出来,现在这努力被中断了,而这中断也决定了我的人生,甚至把问题升高到一个关键点:我之所以既是德国人也是犹太人,完全是因为前者与后者在德国被区分开来的结果。即便有人可以重新找到一个家乡,在另一个国家取得公民权,这个人也必定得耗费人生里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填补这个被撕开的裂痕。而且如果这个人在希特勒之前愈是毫无疑惑地当一个德国人,愈感觉自己是德国人,那么他需要填补的裂缝也就愈大。虽然情况是这样,但是一个人自身生命的历史,是不能全都归结到这么一个问题上来的。世界是更广阔的,而生命是更丰富的,因此不容许用“在谁之前”或“在谁以后”来分段。只有在历史里才有这种分段法,但是所有的历史都会过时,唯一能够持久地存留下来的,只是一种不知何谓“之前”与“之后”的东西,因为它永远都是那样,跟它先前一样,也跟它将来一样。

1940年1月14日于仙台

内容摘要:

  卡尔.洛维特,犹太裔德国哲学家。1897年生于慕尼黑,纳粹主政时流亡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地,1952年再度回到德国,于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任教至1964年退休,1973逝世。在本书洛维特记录了自身早年的知识形成与纳粹主政后被迫流亡的经历,除了展现哲学家如何理解纳粹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从德国到意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动。面对景仰的师长海德格尔与压迫者站在一起,洛维特的叙述依旧锐利清楚。在这本书中,洛维特经常以简单的观察就让当年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书页面前,纳粹时期的德国知识状况因而清晰呈现。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是洛维特流亡日本期间,为了争取哈佛大学怀顿图书馆的征文奖金而写作的,该次征文邀请德国的流亡者将1933年前后在德国的印象写下。当时可能因为内容不符主办单位期望而未得奖,此份书稿遂也被遗忘多年,直到洛维特遗孀整理遗稿时发现,终于在1986年于德国出版。洛维特在书中记录了自身早年的知识形成与纳粹主政后被迫流亡的经历,除了展现哲学家如何理解纳粹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从德国到意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动。伽达默尔曾说:“洛维特是小故事的大师,这项才能并未因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丧失。”面对景仰的师长海德格尔与压迫者站在一起,洛维特的叙述依旧锐利清楚。在这本书中,洛维特经常以简单的观察就让当年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书页面前,纳粹时期的德国知识状况因而清晰呈现。  作为国际学界重要的哲学家,洛维特的哲学研究独树一格且著作等身,而这本洛维特自述1933年前后德国生涯的传记,很可能是他的作品中最适合通俗阅读,也最容易让人认识到他鲜明的思想性格的一部分,除了作为历史证言,在他浅白的叙述中,更是处处可见其被誉为“小故事的大师”的文学风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306788
如需购买下载《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学林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是学林出版社于2008.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35.165.1 的主题关于 洛维特,K.-回忆录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