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评书生
我为评书生封面图

我为评书生

贾建国, 连丽如, 口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11

定价:50.0

书籍简介:

本书以著名评书艺术家贾建国、连丽如夫妇从艺五十余年的艺术人生为主线,通过他们对生活的真实还原,从而为读者展现出一幅评书艺术传承发展的美丽画卷。本书共16章,自“评书世家”起,包括呕心沥血的说书人的坎坷经历、北京评书艺术的起起伏伏,以及各种人情世态,对父母、对亲朋、对同行、对徒弟,有亲情、有爱情、有道义、有恩怨,最后至“传承发展”结束。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夫妇二人对评书,乃至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执着和挚爱。全书语言尽量保持口述人的风格特色,专门术语和北京方言均加以注解,各阶段照片资料丰富,可读性极强。

书籍目录:

一、评书世家小时候这些事和说书好像没什么关系,但冥冥之中又好像很有关系。1. 三十多口的大家庭2. 会抽烟的七姑娘3. 曲艺戏曲界的邻居们4. 想考北大数学系的中学生5.“爸爸不让我接触评书”6. 六岁登台贾建国二、第一个评书女演员我是“咬着黄瓜尾巴”来的,刚生下来比较甜,没几年就不行了,但这对我的性格养成也有好处。没有“反右”,我说不了评书,这么多年有这么口气一直顶着我,支撑着我。1.“为什么把我爸爸打成右派”2. 退学听书3. 新书小组与宣武说唱团4. 不太适应环境的新学员5. 团里不同意我和贾建国谈恋爱6. 凤凰厅一个月,一辈子得父爱7. 第一次亮报儿说《三国》:我叫连丽如三、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19 岁的我问爸爸:“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评书艺术家?”爸爸说:“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再聪明,再能干,再能说,可是有一样你记住:说透人情方是书,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心眼儿窄的人绝说不了肚量宽的书。你将来懂得人情世态了,必能成家。”1. 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2. 贾建国当兵三年3. 为结婚一“闯”部队54. 与命相争5. 为孩子再“闯”部队6. 团里要开除我7. 夜里哭着唱单弦四、十二年没上台说书彭俐先生写的《醒木惊天连阔如》里有这么几句话:“当一个人的尊严被无情践踏的时候,心理的压抑和愤懑会凝聚成一种力量,一种反弹,性格越是坚强,反作用力就越是巨大,有时会持续一生,缔造辉煌。”虽然说得有点儿过高,但是我觉得自己确实是这样的人。这12 年不光是我个人受到打击,评书界也受到了巨大打击。1.1966 年,还不知道说唱团就要解散2. 去北京食品厂当工人3. 父亲走了—“也不知道你们还能不能说书”4. 放不下的曲艺5. 差点儿成了反革命6. 王张江姚连?!五、1979 年北京宣武说唱团1979 年9 月12 日恢复,9 月16 日我就上地演出。从1967 年7 月转业去北京食品厂收汽水瓶子,到1979 年回到宣武说唱团,整整12 年,我快38 岁了,已然不会说书了。1. 已然不会说书了2. 从查资料开始3. 恢复宣武说唱团4. 看到“连丽如”三个字,眼泪下来了5. 为父亲跑平反六、为北京评书闯关东回首看人生,沧桑一生情。壮志成大业,只身闯关东。如果当时不是两进哈尔滨录《东汉》,就没有人知道连丽如是谁。全国几十家电台连播连丽如的《东汉》,使我名声鹊起,这是头闯关东。1. 刘兰芳进北京2. 北京的评书太弱了3. 寻找机会上电台4. 到东北说书去5. 哈尔滨电台录《东汉》6. 录完《东汉》,母亲哭了七、盛极一时 电视评书要说录电视评书,可能连丽如录得也不晚,但现在大家印象中的第一次电视评书是田连元的《杨家将》。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连丽如的电视评书,而知道田连元的电视评书?这就是一个人要打算成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1. 李鑫荃一句话错失良机2. 最早的电视评书3. 千山书荟交益友4.《东汉》、《三国》上电视5. 两部《三国》一“打架”,错过北京电视台6. 被更多的电视观众认识,从《康熙私访》开始7. 和电视台的官司打赢了八、永远的书馆从1979 年宣武说唱团恢复以来,没有现成的书馆了,我和贾建国就一直在打地、开荒,再打地、再开荒录完电视评书《康熙私访》之后,我说:“我还得回书馆,这一辈子我就是书馆情结,我离不开书馆!”为什么?为了评书的传承,也为了舍不得扔掉的评书演员的真功夫。1. 没有现成的书馆了2. 木板房里把地扎3. 鼓楼的回忆4. 去农村开书馆5. 宣武公园,说《隋唐》,摘“鬼脸儿”6. 差点儿死在天桥7. 地坛庙会贾掌柜8. 我图什么九、转折点上—调入煤矿文工团原来在宣武说唱团,为了说评书,我得想办法挣工资,养家糊口,我得为一场演出补助那两毛五活着。而调到中国煤矿文工团,我没有这种精神负担。王昌厚老团长希望把我们调过去,就是希望我们没有这种压力,全身心地研究发展北京评书。1. 遇上王昌厚老团长2. 下煤矿13. 石嘴山贾建国说书再惹事4. 评上国家一级演员,贾建国说“咱们离婚吧”十、一个人不叫评书界一个人不叫评书界,只有大家共同在评书领域中努力奋斗,才叫评书界。1. 永远不参赛2. 全国评书评话艺术座谈会没我3. 田连元说:“你真是在这儿奉献呢!”单田芳说:“你太刚强了!”4. 我参加的几次书荟十一、把评书带向世界—新加坡、马来西亚连丽如出国只有一个目的:推广中国评书艺术。在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第一次专门为评书开了专场,面向全世界华人广播;在马来西亚,当地人第一次听到了现场评书,他们说“听连女士说《三国》好像是一阵风潮”。中国评书开始走向世界。1. 去新加坡,第一次走出中国2. 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开书场3. 狮城客串主持人4. 马来西亚疯《三国》十二、把评书带向世界—美国在美国,评书走进了哈佛大学等众多名校,连听不懂中国话的外国人都被吸引了,说:“你的声音和你的表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抑扬顿挫,有一种音乐感。” 在洛杉矶侨二中心,第一天,很多年轻人开车陪父母来听书;第二天,本来都不知道评书为何物的儿女主动问父母:“您还去不去了?我们还想去。”1. 结识常春藤名校教授白素贞2. 北京评书进哈佛73. 把曹宝禄的录像从美国带回来4. 华盛顿史密森尼“洋庙会”5. 书馆开到洛杉矶十三、书“外”的功夫无论是开古玩店,还是小说朗诵, 参演电视剧, 客串主持人,我都感觉是评书给了我文化底蕴,没有评书的积累,我做不好这些。反过来,在做这些的同时,又加深了我对评书的理解。1. 开古玩店的说书人2.《康熙私访》与《康熙微服私访》3.《鹿鼎记》—小说朗诵与评书4. 新的尝试:动漫评书与音像制品5. 父亲的三段绝版录音和遗著6. 连丽如书场7.《采桑子》里的大福晋十四、连派评书启功先生曾为连派评书题词:辞气力与宋元角,史通学补谈迁疏欧阳中石先生曾为连派评书题词:敬亭遗韵1. 重“评”才叫评书2. 连派评书的“文”3. 连派评书的“精气神”4. 评书与京剧5. 说透人情方是书十五、传承我现在把自己摆到一个传承的位置,我觉得我摆得很正。1. 再开书馆—小梨园和月明楼2. 北京评书的非遗传承人3. 收徒4. 宣南、崇文、东城—年轻人的舞台十六、弟子儿女说老两口对评书的爱,一辈子对评书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是我们谁也比不了的!1. 王玥波:“我为评书生”,人家敢这么说,人家就是这么做的 2. 李菁:连派第四代都是连先生亲自带着3. 吴荻:敬、 爱、传、 承4. 贾林: 师父现场的控制能力太强了5. 祝兆良:老两口像父母,比父母还操心6. 梁彦:如师父所说,做一个能登台说书的曲艺研究者7. 贾琳、郑昕:爸爸妈妈跟徒弟说的话比跟我们说的话多多了附录一 贾建国、连丽如出版评书文本目录附录二 贾建国、连丽如评书音像制品目录后 记

内容摘要:

  《我为评书生:贾建国、连丽如口述自传》以著名评书艺术家贾建国、连丽如夫妇从艺五十余年的艺术人生为主线,通过他们对生活的真实还原,从而为读者展现出一幅评书艺术传承发展的美丽画卷。全书共十六章,自“评书世家”起,讲述了呕心沥血的说书人的坎坷经历、北京评书艺术的起起伏伏,以及各种人情世态,包括对父母、对亲朋、对同行、对徒弟,这里有亲情、有爱情、有道义、有恩怨,最后至“传承发展”结束。字里行间流露着夫妇二人对评书艺术及传统文化的执着与挚爱。  《我为评书生:贾建国、连丽如口述自传》语言保持了口述人的风格特色,对于专门术语和北京方言均加以注解,各时期照片资料丰富,可读性极强。 【作者简介】连丽如,北京人,满族,1942年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书代表性传承人,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60年加入北京宣武说唱团,随父亲连阔如习学评书,是连派评书唯一的传承人。曾在电视台、电台录制播出了十几部长篇评书,被广电部评为"优秀演播艺术家"。曾四次出访新加坡,二访马来西亚,2002年又出访美国,传播评书艺术。近年来致力于书馆建设,为传承北京评书艺术尽心尽力。主要作品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鹿鼎记》《智圣东方朔》《大隋唐》《珍珠莲花灯》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我为评书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1084115
如需购买下载《我为评书生》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我为评书生是中华书局于2011.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78 的主题关于 贾建国-自传 ,连丽如-自传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