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经济学封面图

经济学

(美) 哈伯德 (Hubbard,R.G.) , (美) 奥布赖恩 (O’Brien,A.P.) ,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46.0

书籍简介:

为什么国内近年来有GDP增长与幸福指数不同步的说法?因为GDP增长并未包括闲暇、度假等的价值,也未计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本书通过真实案例给出了这类问题的答案。本书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现实的商业世界和经济政策,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理解力。全书以非常清晰的主题结构,从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中的企业、宏观经济基础与长期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国际经济等方面阐述了经济学的原理。第3版更加强调经济学原理在当前经济事件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作者浓墨重笔,从危机起源、宏观经济政策、政策效果等多方面、多角度予以阐述。

作者介绍:

R.格伦·哈伯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Russell L.Carson金融经济学教授,哥伦比亚文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曾担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20世纪90年代曾担任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帮办,多家知名公司董事。   在世界项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1 00多篇文章,同时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和许多私人基金会的资助。   安东尼P.奥布赖恩,利哈伊大学经济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曾获利哈伊大学优秀教师奖,教授经济学原理课程超过15年。研究成果发表于多个顶级期刊,同时也是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杂志的编委。   王永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曾在耶鲁大学公派留学(2008~2010年),并在加拿大女王大学、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1DEI)等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理论、金融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出版多本著作,并在美国匿名审稿期刊和中国的权威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另外,兼任匿名审稿期刊《世界经济文汇》的编辑和《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和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等国内外经济学期刊的匿名审稿人。2007年获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赵英军,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6年巴黎第11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现任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浙江工商大学现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负责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

书籍目录:

译者序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基础与长期增长

第1章 GDP:总产出和总收入的测量

1.1 以国内生产总值测量总产出

1.1.1 总产出的测量:国内生产总值

1.1.2 产出、收入和循环流图

1.1.3 GDP的组成部分

1.1.4 GDP等式以及一些实际数字

1.1.5 附加值方法的GDP测量

1.2 GDP是否实现了我们所希望它测量的

1.2.1 GDP作为总产出测量方式的不足

1.2.2 GDP作为福利测量的不足之处

1.3 实际GDP与名义GDP之比较

1.3.1 实际GDP的计算

1.3.2 比较实际GDP和名义GDP

1.3.3 GDP平减数

1.4 其他总产出和总收入的测量方式

1.4.1 国民生产总值

1.4.2 国民收入

1.4.3 个人收入

1.4.4 可支配个人收入

1.4.5 收入的细分

1.5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第2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

2.1 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测量

2.1.1 家庭调查

2.1.2 失业率测量时的问题

2.1.3 劳动力参与率的相关趋势

2.1.4 不同人口统计群体的不同失业率

2.1.5 人们一般要失业多久

2.1.6 机构调查:另一种就业的测量方式

2.1.7 随时间变化的工作创造和工作消亡

2.2 失业的三种类型

2.2.1 摩擦性失业和工作搜寻

2.2.2 结构性失业

2.2.3 周期性失业

2.2.4 完全就业

2.3 对失业的解释

2.3.1 政府政策和失业率

2.3.2 工会

2.3.3 效率工资

2.4 通货膨胀的测量

2.4.1 消费价格指数

2.4.2 CPI准确吗

2.4.3 生产价格指数

2.5 使用价格指数来调整通货膨胀效应

2.6 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2.7 通货膨胀是否使经济增加了成本

2.7.1 通货膨胀影响收入分配

2.7.2 可预期通货膨胀的问题

2.7.3 不可预期通货膨胀的问题

2.8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第3章 经济增长、金融体系和经济周期

3.1 长期经济增长

3.1.1 计算增长率和70法则

3.1.2 决定长期增长率的因素

3.1.3 潜在GDP

3.2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3.2.1 金融体系概貌

3.2.2 储蓄和投资的宏观经济学

3.2.3 可贷资金市场

3.3 经济周期

3.3.1 一些经济周期的基本概念

3.3.2 如何知道经济处于衰退期

3.3.3 在经济周期中发生了什么

3.3.4 为什么美国经济相对稳定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第4章 长期经济增长:源泉和政策

4.1 世界范围内的长期经济增长

4.1.1 从公元前100万年到现在的经济增长

4.1.2 增长率微小的不同很重要

4.1.3 为什么增长率有影响

4.1.4 “富有者越富”

4.2 什么决定了高速经济增长

4.2.1 单位工人生产函数

4.2.2 促进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因素:更多的资本还是技术变革

4.2.3 技术变革: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

4.2.4 内生增长理论

4.2.5 约瑟夫·熊彼特和创造性破坏

4.3 美国经济增长

4.3.1 美国自1950年后的经济增长

4.3.2 什么引起1973~1994年生产率的降低

4.3.3 生产率高涨:我们是否在“新经济”中

4.3.4 为什么美国生产率增长比其他国家快

4.4 为什么不是全世界都富裕

4.4.1 赶超:有时候会发生,但不是永远发生

4.4.2 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低收入国家经历高速增长

4.4.3 全球化的好处

4.5 增长政策

4.5.1 保障财产权利和法治

4.5.2 提高健康和教育水平

4.5.3 关于技术的政策

4.5.4 关于储蓄和投资的政策

4.5.5 经济增长是好还是坏

4.6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第二部分 短期经济波动

第5章 短期的产出和支出

5.1 总支出模型

5.1.1 总支出

5.1.2 计划投资和实际投资之间的差别

5.1.3 宏观经济均衡

5.1.4 宏观经济均衡的调整过程

5.2 经济中总支出水平的决定

5.2.1 消费

5.2.2 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5.2.3 收入、消费和储蓄

5.2.4 计划投资

5.2.5 政府购买

5.2.6 净出口

5.3 宏观经济均衡的图示

5.3.1 用45°线图描述经济衰退

5.3.2 存货的重要性

5.3.3 宏观经济均衡的数学例子

5.4 乘数效应

5.4.1 乘数公式

5.4.2 归纳乘数效应

5.5 总需求曲线

5.6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附录5A 宏观观济均衡的代数表达

第6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6.1 总需求

6.1.1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下倾的

6.1.2 总需求曲线自身的移动和沿着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6.1.3 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变量

6.2 总供给曲线

6.2.1 长期总供给曲线

6.2.2 短期总供给曲线

6.2.3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和沿着它的移动

6.2.4 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量

6.3 长期和短期内宏观经济均衡

6.4 动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6.4.1 造成通货膨胀通常的原因

6.4.2 ~2009年的经济衰退

6.5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附录6A 宏观经济思想学派

第三部分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第7章 货币、银行和联邦储备体系

7.1 什么是货币,我们为什么需要货币

7.1.1 物物交换和货币的诞生

7.1.2 货币的职能

7.1.3 什么可以充当货币

7.2 如今我们是如何衡量货币的

7.2.1 M1:最狭义的货币供给

7.2.2 M2:较宽的货币定义

7.2.3 信用卡和借记卡

7.3 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7.3.1 银行资产负债表

7.3.2 用T型账户说明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7.3.3 简单货币乘数

7.3.4 简单货币乘数与现实的货币乘数

7.4 联邦储备体系

7.4.1 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

7.4.2 美联储如何管理货币供给

7.4.3 影子银行体系和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

7.5 货币数量理论

7.5.1 将货币和物价联系起来:数量等式

7.5.2 货币数量理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

7.5.3 高的通货膨胀率

7.6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第8章 货币政策

8.1 何谓货币政策

8.2 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对象的选择

8.2.1 货币政策对象

8.2.2 货币需求

8.2.3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8.2.4 美联储如何管理货币供给:快速回顾

8.2.5 货币市场均衡

8.2.6 两种利率的故事

8.2.7 选择货币政策对象

8.2.8 联邦基金利率的重要性

8.3 货币政策和经济活动

8.3.1 利率如何影响总需求

8.3.2 货币政策对实际GDP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8.3.3 美联储能消除经济衰退吗

8.3.4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小结

8.4 用动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解释货币政策

8.4.1 货币政策对实际GDP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更完整的解释

8.4.2 采用货币政策来反通货膨胀

8.5 进一步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

8.5.1 美联储是否应当盯住货币供给

8.5.2 为什么美联储不同时盯住利率和货币供给

8.5.3 泰勒法则

8.5.4 美联储应当盯住通货膨胀吗

8.6 在2007~2009年经济衰退中美联储的政策

8.6.1 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和破灭

8.6.2 抵押贷款市场的变化

8.6.3 投资银行的作用

8.6.4 美联储和财政部的对策

8.7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第9章 财政政策

9.1 财政政策

9.1.1 哪些是财政政策

9.1.2 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9.1.3 政府支出和税收概览

9.2 财政政策对实际GDP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9.2.1 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

9.2.2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小结

9.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9.4 政府购买和税收乘数

9.4.1 税率变化的影响

9.4.2 考虑到总供给的效应

9.4.3 乘数在两个方面都起作用

9.4.4 变化中的财政政策:奥巴马政府直面2007~2009年经济衰退

9.5 运用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局限性

9.5.1 政府支出是否会减少私人支出

9.5.2 短期的挤出效应

9.5.3 长期的挤出效应

9.6 赤字、盈余和联邦政府负债

9.6.1 政府预算可以作为自动稳定器

9.6.2 联邦预算需要总是平衡吗

9.6.3 联邦政府负债

9.6.4 政府债务是一个问题吗

9.7 财政政策的长期影响

9.7.1 税收政策的长期作用

9.7.2 简化税收

9.7.3 税收改革的经济影响

9.7.4 供给方面的影响有多大

9.8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附录9A 更进一步来看乘数

第10章 通货膨胀、失业和联邦储备制度

10.1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10.1.1 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来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10.1.2 菲利普斯曲线是政策菜单吗

10.1.3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成不变的吗

10.1.4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10.1.5 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的作用

10.2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10.2.1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10.2.2 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

10.3 对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政策的预期

10.3.1 货币政策理性预期的影响

10.3.2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真的垂直吗

10.3.3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10.4 世纪70年代至今的美联储政策

10.4.1 菲利普斯曲线的供给冲击影响

10.4.2 保罗·沃尔克和反通货膨胀

10.4.3 格林斯潘、伯南克和货币政策危机

10.4.4 美联储丧失独立性了吗

10.5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第四部分 国际经济

第11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

11.1 收支余额:连接美国和世界经济

11.1.1 经常账户

11.1.2 金融账户

11.1.3 资本账户

11.1.4 为什么收支账户经常为零

11.2 外汇交易市场和汇率

11.2.1 外汇市场均衡

11.2.2 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如何影响汇率

11.2.3 有些汇率并不由市场决定

11.2.4 汇率变动如何影响进口和出口

11.2.5 真实汇率

11.3 国际部门和国内储蓄与投资

11.3.1 净出口等于国外净投资

11.3.2 国内储蓄、国内投资和国外净投资

11.4 政府预算赤字对投资的影响

11.5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1.5.1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

11.5.2 开放经济中的财政政策

11.6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第12章 国际金融体系

12.1 汇率制度

12.2 当前的汇率制度

12.2.1 浮动的美元

12.2.2 什么决定了长期的汇率水平

12.2.3 欧元

12.2.4 钉住美元

12.3 国际资本市场

12.4 结论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应用题

附录 A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术语表

内容摘要:

《经济学(宏观)(全新第3版)》就解答了这类宏观经济学问题。《经济学(宏观)(全新第3版)》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现实的商业世界和经济政策,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理解力。全书以非常清晰的主题结构,从宏观经济基础与长期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国际经济等方面阐述了经济学的原理。第3版更加强调经济学原理在当前经济事件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作者浓墨重笔,从危机起源、宏观经济政策、政策效果等多方面及多角度予以阐述。为什么国内近年来有GDP增长与幸福指数不同步的说法?因为GDP增长并未包括闲暇的价值,也未包括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

  《经济学(宏观)(全新第3版)》适合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学员使用,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参考用书。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经济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11327684
如需购买下载《经济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8 × 22装帧平装
页数 348 印数 7000

书籍信息归属:

经济学是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0 的主题关于 宏观经济学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