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封面图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埃及) 马哈福兹,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7.0

书籍简介:

本书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及著名作家马哈福兹的长篇代表作。以神话演义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街区的人们世代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辛历程。

书籍目录:

载负心灵飞向美好和崇高(译序)

开场白

艾德海姆

杰巴勒

里法阿

高西姆

阿拉法特

后记

前言

人的渴望与追求可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作为人学的文学,自然会展现出人类心灵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史书。

从古至今的神话、英雄史诗乃至近现代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反映这一精神活动的林林总总。人们追求的幸福、理想虽然因认识的不同而各异,但是为了追求幸福、理想,人们编织着大大小小的梦,却是共同的现象:小到为获得心爱之物、爱情或友谊;大到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创造一个大同世界。而后一种涉及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实现它确非易事。迄今,人类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艰苦的岁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仍然在为理想而奋斗,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深化对自我、对人生以及对赖以生存的宇宙空间的认识,逐渐掌握规律,向理想迈进。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就是这样一部从埃及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进程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命运、弘扬积极人生的、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享有阿拉伯文学之父美誉,并于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

中国读者对这位埃及作家并不陌生。早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他的长篇小说《宫间街三部曲》(1986)、《平民史诗》(1984)、《米达格胡同》(1985)等多部作品的译本已在中国问世。有关他的介绍文章和论文不时见诸国内报刊。1986年,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第二次研讨会上还就这位埃及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过专题研讨。

马哈福兹的代表作《宫间街三部曲》(19561957)开阔了阿拉伯小说的视野,从一人一事的描述,扩展到一个家庭的三代人;从描写个人命运,上升到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进而反映埃及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风云变幻以及新与旧的搏斗。

马哈福兹写完三部曲后的1952年,埃及爆发了革命,推翻了王朝统治,赶走了殖民者,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尔后,国家又推行了一系列的国有化政策。马哈福兹为之欢欣鼓舞。他曾天真地以为革命大功告成,作为一个文学家的使命似乎也已结束。与此同时,三部曲的出版遇到麻烦使他大失所望,于是搁笔四年。然而革命后出现的新问题,社会进程的反复和挫折又使其陷入深思,拨动了他那颗赤子之心。

马哈福兹一向视艺术为生命,强调“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他在早期的文章中写道,“艺术的职责是载负心灵飞向美好崇高的境界。在那里,个人与集体的意识结合,人的个性进入包容大地与上天的统一之中。心灵与科学、哲学的亲和,艺术才能圆满地完成其使命”(《艺术与文学》)。他也认为,小说的写法本无一定之规,成功的作品都“源于作家内在的旋律”,作家就要寻求这一旋律,写出“符合自己的东西来”(《与马哈福兹在一起》)。

在创作中,马哈福兹不断探索人生的奥秘,寻求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他从不回避人生的艰难。他深知,人活着并不轻松,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痛苦与牺牲,人必须知难而进。在提倡科学,反对各种形式的迷信,宣传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道德精神在通向完美境界中的重要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面临社会剧变或空前灾难,人们经常感到始料不及,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这种时候,需要人们沉静下来,对尚不完全把握的生活进行消化总结,甚至反省。

……

马哈福兹一生执著追求,不断前进,宠辱不惊。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荣誉,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拥有一颗平常心。早期,他认真地充实自己,有计划地读书,按严格的时间表作息。他从不为金钱而迎合出版界的需要,也不为是否获奖而烦心,他只倾听和书写“源于内心的旋律”。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也曾为生计而写一些电影剧本。

马哈福兹没有某些大作家的架子和傲气,像一个普通本分的职员,一位慈祥的老人家。他对中国来客非常友好,有求必应。1975年译者在开罗与他见面时,他的好友剧作家陶费格.哈基姆突然闯进办公室,他毫不介意,恭敬地迎上去说话,像对待长辈一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曾于百忙中接见中国记者丁文,回答河南《中学生阅读》杂志的提问,写下祝贺的话:“向中国青年致敬。希望你们的生活充满全面的知识和有益的劳动,为自己光荣的民族和全人类的进步尽自己的义务。”1988年10月马哈福兹获奖后对世人说的话是:“为你的世界工作吧,好像你永远活着。为他人尽力吧,好像你明天就会死去。这是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所遵循的最高信条。”他在受奖演说中写道:“在文明发展的这个决定时刻,人类的痛苦将销声匿迹的说法既难以置信又不能接受。毫无疑问,人类至少已经成熟,而我们的时代又带来了超级大国达成和解的前景。人类思想已奋起制止各种破坏和毁灭的因素。正像科学家竭力清除环境中的工业污染……知识分子也应该积极地消除人类道德的污染。”

马哈福兹怀着对人和世界的伟大的爱,把一生所感悟到的人生真谛都奉献给了世人,为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尽心尽力。难怪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在读完马哈福兹的全部英文译著后,为她的《自传回声》英译本所作的序言中惊呼:“智慧已摆在我们面前,摘取它吧,把握生命的奥秘!马哈福兹就是宰阿贝拉维。”

译者

2008年10月

后记

马哈福兹的三部曲,是我在研究阿拉伯文学之前读过的第一部阿拉伯文学作品,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入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后,很快就进入了他那广阔的文学世界,把他作为研究的重点。先是写出三篇散论,后又把它纳入我对阿拉伯文学与苏非神秘主义的课题之中。在他获奖之后,我有幸翻译了他的巨著《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于1990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当时书名为《世代寻梦记》。

200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购买了该书版权,并决定采用国内已有的、由阿拉伯原文译出的译本。我的译本被选中。时隔十八年了,为了不留下遗憾,重新校订是需要的。校订时用的是黎巴嫩文学出版社第九版(2002),与我原来所用的第二版有所不同。小说已由112章增加到114章。“艾德海姆”篇中的第7章和第20章都根据故事的情节分成了两章。我也据此作了变动。

为了弄清这一变动从何时、哪个版本开始的,我找来了该书的另一个译本,关傅译的《街魂》(1991)。他的译本已经是114章了。由于马哈福兹和关傅都已故去,这一变动是由作者抑或由出版社做出的,从哪一版开始的,已无法弄清。但是此一变动,在斯.艾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有所提及,后来又成为评论界对其褒贬的依据之一,其中原由和隐秘只能待日后去破解了。

译者

内容摘要: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是部非同寻常的小说,其主旨是反映人类对精神价值永无止境的探索……小说全景式地书写了街区的开拓者老祖父杰巴拉维及其数代子孙的救世故事。《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折射了从先知时代直至科学时代的人类社会演进过程。深入探讨了历史、命运、权力及真理等问题。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及荒诞性、神秘性为一体。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寓言小说。  小说全景式、史诗式地书写了街区的开拓者老祖父杰巴拉维及其数代子孙的救世故事。  杰巴拉维,一位有如神明,仿佛永生的神秘人物,在拓土建街之后,便深居简出,与世隔绝,却掌握着世俗的权力与遥远的真理。  杰巴拉维允诺所有的子孙都享受到继承权,过上好日子。子孙们把获得继承权作为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于是继承权成为世代争斗的焦点。欺压和掠夺,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抗与斗争,在一代代子孙中间反复重演  杰巴勒抛弃了富贵的生活,在杰巴拉维的启示下发动民众用武力消灭暴虐的头人,建立了公正和秩序;  从先人的经历和杰巴拉维的暗示中,里法阿明白了财产、力量和威望并不意味着幸福的道理。他以治病驱魔为业,追求没有仇恨、团结友爱的生活,并为此献身;  高西姆另辟蹊径,成立健康俱乐部,组织民众上山练棍习武,用武力打败残暴的头人,迫使经管人让步,把继承权还给全族人,使街区进入了太平的高西姆时代;  末代子孙阿拉法特为揭开杰巴拉维的力量之谜潜入老宅,失手掐死女仆,杰巴拉维受惊亡故。阿拉法特后来死于头人之手,但他留给街区后人的炸药配方,却为人们带来了希望。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折射了从先知时代直至科学时代的人类社会演进过程。深入探讨了历史、命运、权力及真理等问题。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及荒诞性、神秘性为一体。【作者简介】  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Mahfouz19112006),埃及作家。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享有“阿拉伯文学之父”美誉,被视为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近五十部作品,他“丰富的著作使人们思考生活中的重要课题。像时代的爱情和本质、社会和准则、知识和信仰等主题在多种情景中反复出现,引人深思,激发良知,鼓舞人们勇敢对待。”(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其小说力作包括享誉世界的《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三部曲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等。他以毕生的创作将阿拉伯小说推上了现实主义的顶峰,而他的现实主义又极为独特地“将现实的沧桑与难以言明的永恒化为了一体”(萨伊德语),传达了对人类的现状与未来的深切忧虑和关怀。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2134762
如需购买下载《我们街区的孩子们》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7.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411.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埃及-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