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
战争论封面图

战争论

(德) 克劳塞维茨, 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1.8

书籍简介: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誊为近代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书中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拨开战争的迷雾

《战争论》导读

初版序

说明

作者自序

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

第一章什么是战争

第二章战争中的目的和手段

第三章军事天才

第四章论战争中的危险

第五章战争中的劳累

第六章战争中的情报

第七章战争中的阻力

第八章结束语

第二篇战争理论

第一章军事艺术的区分

第二章关于战争理论

第三章军事艺术和军事科学

第四章方法主义

第五章批判

第六章关于史例

第三篇战略概论

第一章战略

第二章战略要素

第三章精神要素

第四章主要的精神力量

第五章军队的武德

第六章胆量

第七章坚忍

第八章数量上的优势

第九章出敌不意

第十章诡诈

第十一章空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二章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三章战略预备队

第十四章兵力的合理使用

第十五章几何要素

第十六章军事行动中的间歇

第十七章现代战争的特点

第十八章紧张与平静

第四篇战斗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现代会战的特点

第三章战斗概论

第四章战斗概论(续)

第五章战斗的意义

第六章战斗的持续时间

第七章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

第八章战斗是否需经双方同意

第九章主力会战

第十章主力会战(续1)

第十一章主力会战(续2)

第十二章战略上利用胜利的手段

第十三章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第十四章夜间战斗

第五篇军队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战区、军团和战局

第三章兵力对比

第四章各兵种的比例

第五章军队的战斗队形

第六章军队的一般配置

第七章前卫和前哨

第八章先遣部队的行动方法

第九章野营

第十章行军

第十一章行军(续1)

第十二章行军(续2)

第十三章舍营

第十四章给养

第十五章作战基地

第十六章交通线

第十七章地形

第十八章制高

第六篇防御

第一章进攻和防御

第二章进攻和防御在战术范围的比较

第三章进攻和防御在战略范围的比较

第四章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

第五章战略防御的特点

第六章防御的手段

第七章进攻和防御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抵抗的方式

第九章防御会战

第十章要塞

第十一章要塞(续)

第十二章防御阵地

第十三章坚固阵地和营垒

第十四章侧面阵地

第十五章山地防御

第十六章山地防御(续1)

第十七章山地防御(续2)

第十八章江河防御

第十九章江河防御(续)

第二十章沼泽地防御和泛滥地防御

第二十一章森林地防御

第二十二章单线式防御

第二十三章国土的锁钥

第二十四章翼侧活动

第二十五章向本国腹地退却

第二十六章民众武装

第二十七章战区防御

第二十八章战区防御(续1)

第二十九章战区防御(续2)

第三十章战区防御(续3)

第七篇进攻(草稿)

第一章从进攻与防御的关系看进攻

第二章战略进攻的特点

第三章战略进攻的目标

第四章进攻力量的削弱

第五章进攻的顶点

第六章消灭敌人军队

第七章进攻会战

第八章渡河

第九章对防御阵地的进攻

第十章对设防营垒的进攻

第十一章山地进攻

第十二章对单线式防线的进攻

第十三章机动

第十四章对沼泽地、泛滥地和森林地的进攻

第十五章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第十六章不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第十七章对要塞的进攻

第十八章对运输队的攻击

第十九章对舍营的敌人军队的进攻

第二十章牵制性进攻

第二十一章入侵

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

第三章战争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探讨

第五章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探讨(续)

第六章政治目的和政治工具

第七章有限目标的进攻战

第八章有限目标的防御战

第九章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

前言

将经典学术名著全新通俗化编译的《经典通读》丛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策划这样一套大型普及版学术丛书,源于一次常规的新编辑培训。其间有老编辑教育新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涉猎一定要广,多读书至关重要。大家很自然地谈起应该读什么书,于是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休谟、卢梭、黑格尔、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师的名字及其相关著作被提了出来。但接下来的即兴调查却让人大吃一惊!在座的新老编辑近三十人,无论从学历还是所从事的职业看,怎么也属于知识阶层的人,但通读过《政治学》、《战争论》、《相对论》的竟然没有;读过《人性论》、《法哲学原理》、《资本论》的仅有一人;读过《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国富论》的两人……大家突然惊奇地发现,对这些名家名著我们几乎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阅者寥寥,令人汗颜。

为什么从中学到大学都耳熟能详的这么多传世经典学术名著,我们居然都没有拿起来读一读,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于是我们就此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上面提到的这些经典学术名著,读者阅读率低得惊人。令人欣慰的是,同样的调查也表明,相当多的人都非常想读这些“人人皆知”但“人人皆未读过”的学术经典。之所以此前没有读过,与这些经典著作艰涩难懂或篇幅太长有很大关系。作为普通读者,大家只是想简单了解这些学术名著,并不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几千年上百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都成为挡在学术名著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是阻碍经典学术名著从“人人皆知”到“人人皆读”转变的关键!要实现这种转变,让经典学术名著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重要。换言之,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典通读”。虽然现在我国的出版事业极其繁荣,然而多数学术经典名著至今却尚未有通俗普及本,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历史上,康德曾不得不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相对通俗的表述推广普及其《纯粹理性批判》;休谟更不得不作《人类理智研究》,乃至尝试亲自撰写《(人性论)摘要》,以补救其艰深的《人性论》出版时所遭到的冷遇。

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出二十部经典学术名著,组织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编译改写成全新的普及本,推出了这套《经典通读》丛书,希望使普通读者也能来共同领略经典名著的思想精髓,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充实、提升自我的目的。我们这里所谓的“通读”,就是想通过普及本的通俗化,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通读经典,而不至于让经典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或成为催眠的道具。

出于这个目的,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将一些大部头经典做了瘦身,力求这个版本能化繁为简,提炼出原著精华;另一方面也对一些文字量虽不多,但因时代久远或表述拗口的知名精短著作进行了大胆扩充,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又质朴流畅。同时在封面、版式设计上,我们也尝试改变传统学术著作的固有风格,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从而使普通读者能把握要旨,轻松、快速阅读。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有“替代”原著的作用,能满足大致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入门和辅助补充的作用。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编辑思想难度很大。目前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较多,也较为成功,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术名著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则比较少,像我们这样成规模重新编译改写的更是很少见到。

有些朋友质疑我们将经典通俗化的意义,认为原著难懂可以去看解读文章啊。我们以为,尽管有些经典名著可能不乏有解说性的文本,但这毕竟只是解说,而且还是解说者的“一家之言”,既无法让读者看到作品的原有概貌,也无法让读者领略到作品原有的内涵和韵味。所以,能够通俗展现经典学术著作的原汁原味必要且重要。

大师们的学术著作所表达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绝对都是超前的思想火花。所以对这些先进思想的表述,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达到通俗易懂、传播普及的程度。正是经过时间长河的积淀和考验,通过现代人自身的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诠释出来。《经典通读》丛书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进行推广普及,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人类思想的硕果,真正做到“以文化人”的出版境界。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能够使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客观地说,受限于能力和水平,这样的一个版本不当之处肯定不少。

但鉴于我们美好的编辑初衷,勤奋刻苦的编写态度,请读者原谅我们的疏漏,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批评赐教。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内容摘要:

  《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战争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经典之作,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理论至今仍是我们解读国际局势的指南。  《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的结晶,是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基础,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向人们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作者认为战争应属于社会生活领域,它绝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从属于政治的。不仅如此,政治还是孕育战争的母体,战争的轮廓在政治中就已经隐隐形成,就好像生物的属性在胚胎中就已形成了一样。克劳塞维茨就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即“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因此战争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  克劳塞维茨把战争中人的因素提到了一个突出地位。他指出:“军事活动绝对不是仅涉及物质因素,它总是同时还涉及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因此,把两者分开是不可能的。”所谓精神力量,即人的能力和内在的力量,包括勇气和坚韧精神、理智和活动力、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民族精神等等。他认为精神力量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贯穿于整个战争领域,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在双方的物质损失相等时)起决定性作用。  克劳塞维茨还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直接参战的作用。他认为,战争发展到拿破仑时代就已由过去的皇室战争(即由各国皇室雇佣军队打仗)转变为民众战争(即由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战争)。战争性质的变化使“战争要素已经从一切因循守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爆发出全部自然的力量”,因而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必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  《战争论》全面探讨了战术和战略,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克劳塞维茨十分重视实践对军事理论的检验作用。在《战争论》中,他把战争理论看成是一种“经验科学”,并一再警告人们不要陷于任何教条。《战争论》所引起的反响,实现了克劳塞维茨所期望的:“我的抱负是要写一部不是两三年后就被人遗忘,而是对此有兴趣的人经常翻阅的书。”作为资产阶级战争理论的奠基之作,《战争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战争理论的发展。它不仅对资产阶级军事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高度评价。近现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军事家都对《战争论》推崇有加。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战争指导”条目指出,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位伟大的战略学家,是现代战略学研究的鼻祖,其不朽著作《战争论》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著作是战略学的“圣经”。  《战争论》在20世纪所起到的最重要作用,也许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争理论形成过程的重要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高度评价了《战争论》的学术价值,毛泽东不仅对《战争论》做过专门研究,而且“其熟悉的程度令人惊讶”。早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为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就阅读了克劳塞维茨的书;1938年初,他在延安写过《战争论》的读书日记;在写《论持久战》时,他对《战争论》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目的论及战争“概然性”理论等作了批判、改造和发展,还专门组织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讨会。【作者简介】  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19世纪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克劳塞维茨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资料。由其遗孀玛丽整理出版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这部巨著共十卷,《战争论》是其中前三卷,也是克劳塞维茨的代表作。《战争论》中“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理论至今仍是我们解读国际局势的指南。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战争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经典通读
9787200069747
如需购买下载《战争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1.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战争论是北京出版社于2007.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E8 的主题关于 战争理论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