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
魏明伦封面图

魏明伦

魏明伦,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书籍简介:

这是剧作家魏明伦的随笔选集。新增文章3篇。入选篇目以长文较多,或谈艺说诗,或议政描人,或调侃商海,或请战明星。既有牛棚笔记,也有论坛讲稿;既有真实自白,也有荒诞梦境;既有充满麻辣味的杂感,也有散文诗的美文。

书籍目录:

“三星堆”外又一“星”

《魏明伦随笔选》序一

魏明伦笔法

《魏明伦随笔选》序二

杂文如戏,“戏”说杂文

多务实,快扶贫,缓称“盛”

蓉城遇丁聪

威海忧思

蓬莱乌托邦

工人群众等于几

生不入志,活不入祠

牛棚读板桥

奇奇怪怪的四川人

悲愤投“海”,佯狂经商

笔答《南腔北调》

“中华影星”在倾斜的天平上

我做着非常“荒诞”的梦

无刺的相声

乱点群星谱(二十一则)

龙马猫鼠论

高龄与妙龄

明星足球队

时评与华表

民谚也是格言

可悲的“半边天”

醉写孙月霞

盲马泪

新诗审美嬗变说

啼笑江湖素描图

川剧恋

振兴川剧意识流

苦吟成戏

一戏一招

“荒诞川剧”的称谓

多存芝麻好打油

转益多师是我师

“这一个”秀才

再创造是改编的关键

两个“中国公主”

美哉,丑贼

修订版编后记

前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魏明伦以戏曲成名于前,以杂文轰动于后。加之兼写变体骈文(有人称之为碑铭体杂文),可谓左手杂文,右手戏曲,左右开弓,三箭齐发。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当代戏曲史上推出了九部大戏,在中国当代杂文史上演绎了一番魏明伦笔法。

古人有文笔之称,亦有文与笔之辨。文笔原指一切文辞、文体,后来,将文与笔加以区分。按刘勰的说法:“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笔法,自然就是指写作无韵之文时的方法或技巧,如起止提炼、抑扬顿挫等等。本文提出的笔法这一概念,既参照古人的说法,又不拘于古人的意思。所谓笔法,包括非韵文的写作技巧,还应包括非韵文写作者的精神状态。具体到魏明伦,这种笔法的概念,则不仅指他的写作杂文的方法,还指他写作杂文时的心境。而且,魏明伦笔法,不仅是一种非韵文写作技巧,还应是一种将韵文写作的神髓引进非韵文写作的技巧。不要忘了,写作杂文的魏明伦,同时是一位戏曲写作者和变体骈文写作者。

魏明伦笔法贯串着一种基本的东西,那就是反叛。这里所说的反叛,是一种精神取向、精神向度。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置身其间的人,各有各的精神向度。当八十年代后期,魏明伦应《人民日报》之约开始写作“怪味杂文”时,人们就发现并惊叹于他的尖锐、大胆、泼辣。尖锐也好,大胆也罢,凡此种种,都是一种与那个时代合拍的精神状态的表现。那种精神状态就是反叛。反叛源于不满。同是生活于八十年代,同是出生于四川的青年诗人骆耕野,写过一首诗,那题目就叫《不满》。不满,作为人类精神状态渴求的一种表现,它包括对现状、对潮流、对权威,以至对文明、对传统的不满。人类为什么会有诸多不满?罗素说得很清楚:“历史使人意识到,人类事务中没有定论,不存在静态的完美和将被我们得到的最高智慧。”魏明伦写作杂文时的那种“说大人则蔑之”的精神状态,正与这种认识相通。

魏明伦的不满,首先的也是根本的,是朝向当代社会生活中若隐若现的存在着的封建、愚昧和腐败。封建思想、愚昧行为、腐败现象,三者都是专制主义孕育的怪胎。他写于1988年的《毛病吟》、《雌雄论》、《半遮的魅力》,堪称三支犀利的投枪。他提出的“反封建大功告成否”的质疑,至今警策人心。九十年代初,他又以一篇《帅才不及帝王术》和它的附录,再次敲响警钟。到新世纪揭开帷幕之后,眼看一些人沉醉于帝王崇拜和封建权谋权变的叙事潮流,迷乱于五彩斑斓的消费泡沫、娱乐泡沫和奢侈泡沫,魏明伦第三次用警世的钟声打乱了浮华的舞步:在《劝君少刺秦始皇》一文的最后,他坦率地说出:“中国的前景必须彻底抛弃帝王术,促成张良风骨与华盛顿精神的结合。必由之路,岂有它哉!”在《多务实,快扶贫,缓称“盛”》一文中,清醒地提出:“过早称盛,恐不利于全民增强忧患意识!”请注意总题为《鼠年笔记》的五篇杂文,尤其是其中的《威海忧思》、《蓬莱乌托邦》、《工人群众等于几》三篇,处处透露出一种因腐败现象而引起的焦灼情绪,处处流溢着一种中国平民的草根情怀。上述魏明伦的有代表性的杂文,都与他的精神状态有关。精神是自由的,精神本身就具有反专制反奴役的不驯的性质。魏明伦的杂文显示出他虽然身处琐细的日常生活中,但他的精神显然生活在别处。这样一种精神生活,显然没有任何固定的体制、规范、信条能够束缚它。

魏明伦笔法的另一个突出之处是“戏”说。此“戏”说非彼“戏说”。从小被梨园始祖“太子菩萨”“摸了脑壳”的魏明伦,爱戏,懂戏,及到提笔为文,便有意识地将“戏”的因素引入文中。这就是魏明伦的“戏”说,而非某些港台和大陆影视从业人员嘻说历史、恶搞历史人物的“戏说”。“戏”说者,引戏入文,杂取诸家之谓也。戏曲,尤其是川剧,讲究命题。或举一反三,或境生象外,或收放均淋漓,或雅俗皆上口。魏明伦对自己的杂文命题所下的功夫,绝不在对自己的大戏命题之下。既简洁、含蓄,又尖锐、泼辣,如《毛病吟》、《雌雄论》;鲜明、真诚、率直,如《帅才不如帝王术》、《生不入志,活不入祠》、《悲愤投“海”,佯狂经商》;出入骈体、题似韵文,如《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寻找关汉卿,呼唤成兆才》等等。正是:标题如剧名,长短皆有魂,一字安停当,满台活气生。戏曲讲究结构,所谓“起伏转折,独辟境界”(孔尚任),所谓“编戏有如缝衣”,“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李渔),说的都是戏的结构,或称布局。魏明伦深得个中三昧。他的杂文重在营造营造意境,营造结构,营造氛围。试读《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寻找关汉卿,呼唤成兆才》、《台湾会柏杨》、《蓉城遇丁聪》,尤其是《悲愤投“海”,佯狂经商》、《我做着非常“荒诞”的梦》、《工人群众等于几》诸篇,其中曲折回环、山重水复,起于惊、发于叹、隐于忧,转于喜,结于思。夹叙夹议,水起风生,令人掩卷之后惆然良久。你不能不承认,结构在这里发挥了戏剧之神在舞台上的作用。戏曲讲究辞采。在川剧创作中,魏明伦继承了历代川剧作家重视文学性的传统,他又把这种传统嫁接到了杂文创作之中。他的唱词写得好,便将这种写唱词的功夫引入到杂文写作,使他的杂文更显得灵动跳脱,别具一格。而这种功夫的获得,则与他自幼攻读古文、从小熟悉戏文、坚持学习民谚分不开。《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大约是他最早引起从学者钱钟书到广大读书人注意并喜爱的文字。撇开他挑战权威、辩才无碍的气度和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透辟不论,仅仅看此文的辞章与文采,就显得英气逼人,有唐宋文言的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有两汉骈文的工稳对仗、掷地有声,还有现代白话文的调侃、幽默、犀利、流畅。见诸报端,自然不胫而走。

魏明伦笔法,演绎的是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自传。从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反右”和“文革”中走过来的知识分子,都程度不同地有着“文革”情结,即以巴金为代表的希望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情绪。魏明伦表示,他最响应的,就是巴金倡议的这件事。他的名著《巴山鬼话》,从头至尾念兹在兹的就是一件事:不忘“文革”、反思“文革”,不让“文革”死灰复燃。你不妨将这本杂文集读作知识分子心灵的镜像。书中的反封建、反愚昧、反腐败,都是反专制、反“文革”的精神延伸。说它是心灵自传,还因为它实际上记录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史。他的焦虑,他的彷徨,他的痛苦,他的内心)中突,历历可见。一篇《悲愤投“海”,佯狂经商》,看似自我调侃,嘻笑怒骂,里面却有几多强咽下的酸楚、犹疑和悲慨。魏明伦将内心世界向世人敞开。从这个意义上说,魏氏杂文随笔为我们状写了理想中的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受到真理、正义、良知的感召,勇于斥责腐败、敢于反抗权威,乐于保卫弱者,更乐于解剖自己。从这本精神自传里,我再一次读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向往和追求。也许,这就是魏明伦笔法的价值。

2006年7月10日

内容摘要:

  钱钟书破例:“魏明伦的文章写得好!”李傲自谦:“还是四川来的魏明伦为大!”余秋雨惊叹:“魏明伦给我的喜悦与激动,首先是他的创作状态!本书是剧作家魏明伦的随笔选集。入选篇目或谈艺说诗,或议政描人,或调侃商海,或请战明星,既有牛棚笔记,也有论坛讲稿;既有真实自白,也有荒诞梦境;既有充满麻辣味的杂感,也有散文诗的美文。篇篇不离人间烟火,时时关注世上波澜,视角独具只眼,文笔别具一格。  本书是剧作家魏明伦的随笔选集。  魏明伦的作品,灿若春花,皎如秋月,不乏神来之笔,时有惊人之语。其作品纵论天下,臧否古今;或鼓吹民主,或针砭时弊,感叹旧事……内含丰涵丰富,寓意深远,被称为巴蜀鬼才。【作者简介】  魏明伦,1941年生。巴山蜀水人。童年失学,九岁演戏,自修文学。屡受各种政治运动压抑,改革开放初期脱颖而出。计有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五十篇碑赋,几个电影,以及散文、歌词、楹联等鸡零狗碎出笼。作品数量较少,但没有粗制滥造。建国六十年,工龄六十年。前三十年,戴过许多侮辱性的“帽子”;后三十年,补了许多荣誉性的“头衔”。但是,生死相随,名副其实的身份只有一个作者。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魏明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1344088
如需购买下载《魏明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西安出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魏明伦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17.2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魏明伦-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