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古戏台
宁海古戏台封面图

宁海古戏台

徐培良, 应可军,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07

定价:58.0

书籍简介:

浙江省宁海县境内曾分布着400余处古戏台,现尚存120余处,其中10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散落在乡间的古戏台,是宁海地方匠师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浙江古戏台的代表和精华。本书选取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0处古戏台,对其建筑形制、建造工艺、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作者还将实物、文献和民俗结合以来,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料,把古戏台还原到历史和生活氛围中去。全书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如测绘图、全景图、局部图和细节图,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可谓是研究宁海古戏台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的出版,将会推动对宁海古戏台的保护和研究。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沉醉东风情不断.崇兴庙古戏台

第二章一方平台演风流.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

第三章四时佳兴与人同.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

第四章蓬莱地近接神仙.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

第五章价值千金春一刻.双枝庙古戏台

第六章演忠演孝持正道.城隍庙古戏台

第七章山色遥空别样青.龙官陈氏宗祠古戏台

第八章乐奏生平歌大有.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

第九章半住白云人烟稠.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

第十章事异忠奸看人心.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

第十一章藻井尽涵千古秀.古戏台的工艺特色

第十二章一元复始万象新.开台和关台

第十三章礼乐攸关原非戏.演戏习俗

第十四章画龙点睛戏更妙.戏台楹联

第十五章万绿丛中一点红.宁海平调

第十六章化作春泥更护花.保护和抢救

第十七章如霞绚丽人争羡.宁海古戏台剪影

后记

前言

徐培良同志送来的《宁海古戏台》书稿要我为之作序。我们基层的文物工作者每天面对大量的日常工作,能挤出时间做些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同时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

戏台是与演剧相伴相生的,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阶段。据现有研究成果显示,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民间的歌舞祭神活动,祭坛和田头山坡就是最早的舞台。如古遗址中的良渚瑶山祭坛,如文献《山海经》、《国语》、《诗经》记载的帝尧台、帝舜台、共工台、轩辕台,如模型实物的绍兴坡塘306号战国墓青铜伎乐铜屋等等,在其上和其中上演的都是敬神、酬神、媚神的祭祀歌舞,不过后者已从露天祭坛进入屋宇祠庙之中了。娱神的祭祀歌舞终于朝着娱人的世俗方向演变,优人也逐步取代了巫师。《越绝书》记载的越国越小城中的美人宫,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高台舞者形象,山西金代墓葬中戏台模型砖雕,都是相关例证。大致地说,唐以前的戏台基本上是一种露台式的平台,形制较简单;宋金时开始出现亭式戏台;到金元时期,三面敞开、另一面作后台的典型戏台就出现了。这时期的戏曲演剧已经相对独立和成熟,搭台演戏虽以娱神为名,而实质目的却在娱人了,戏台虽然准对神座,人神同“观”,而世俗已渐占上风。

浙江是南戏的诞生地。《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二种实首之。”元明之际,著名的四大声腔中的余姚腔、海盐腔均在浙江。之后,婺剧、绍剧、甬剧、越剧等地方戏剧异彩纷呈,更是催生了遍布浙江城乡的美轮美奂的大量戏台建筑,而宁、绍、金、衢地区尤为突出。从类型上看,主要有庙宇戏台、宗祠戏台、会馆戏台以及其他临街、临河独立戏台等。就建筑构成看,戏台虽然不是庙宇、宗祠、会馆的主体建筑,却常常是其中制作最精致、装饰最华丽的部分,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古戏台通常被包含在文物建筑之中,因此在统计时颇有不便,至今我们还不能得到浙江古戏台的精确的数量概念。从宁海尚存一百二十余处及相关资料推算,浙江古戏台数当以千计。

徐培良、应可军先生从宁海百余处古戏台中选取十处细细介绍给读者。这十处古戏台在2006年以“宁海古戏台”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是浙江古戏台的代表和精华。两位先生对各处古戏台的建筑形制、建造工艺、艺术特色等等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充分发掘了文物古建筑的价值。同时,他们把古戏台还原到历史过程和生活氛围中去,利用丰富的乡土史料,让人感受到所谓“高台教化”,就是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本书配发了大量的精美图像,大大增强了可读性。总之,他们将实物、文献、民俗做了很好的结合,写出了一本古戏台研究的好书。

据我所知,我省的张书恒、杨新平、高军、谢涌涛等先生对我省的古戏台有专门的研究。现在看来,关于古戏台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在即将展开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们有必要对古戏台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统计,真正弄清家底。这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更是做好古戏台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我们对古戏台的研究还要深入下去,但根本目的还在于促进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利用水平的提高。这一定也符合《宁海古戏台》作者的本意。

2007年6月28日于西子湖畔

后记

宁海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文化遗存丰富。我们有幸在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中生活,耳濡目染,既充分领略到其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

2001年进行的文物普查,使我们对宁海古戏台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古戏台的保护成了工作的重点和焦点。时值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等十座古戏台名列其中。这促使我们萌生了对现存的古戏台进行一番较为全面的审视、梳理和归纳,选其精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成书的想法,给更多的人认识宁海、了解宁海丰厚的历史文化提供一种途径。我们也想通过这本书,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和共同参与古戏台的保护工作。

《宁海古戏台》的出版得到了李秋香、朱振华、滕延振等老师的热心指导,得到了石学友、胡功宝、魏承辉、胡本和、俞益庭、林德元等朋友的帮助。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和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先生拨冗作序,感谢参与和支持此项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同行、朋友们。

《宁海古戏台》编辑委员会2007年8月

内容摘要: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宁海县古代的舞台文化艺术,对宁海县各处古戏台的建筑形制、建造工艺、艺术特色等等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充分发掘了文物古建筑的价值。同时,他们把古戏台还原到历史过程和生活氛围中去,利用丰富的乡土史料,让人感受到所谓“高台教化”,就是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本书配发了大量的精美图像,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将实物、文献、民俗做了很好的结合,是一本古戏台研究的好书。  浙江省宁海县境内曾分布着古戏台600多座,现存120余座,其中10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散落在乡间的古戏台,像一颗颗明珠,精美绝伦,光彩照人。  遥想在笛箫悠扬声中,水磨腔于屏后柔柔一啭,上场门前帘儿轻轻一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缓步而出,歌遏行云,舞凝丝竹,在红氍毹上演出一幕幕人间天上的悲欢离合;台下的人,跟着长吁短叹,百看不厌,至于那些情窦初开、穿红戴绿的青年男女,借此机会谈情说爱,则又是另一番意趣。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神往……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宁海古戏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1058901
如需购买下载《宁海古戏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4000

书籍信息归属:

宁海古戏台是中华书局于2007.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928.71 的主题关于 舞台-简介-宁海县-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