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
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封面图

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

潘一禾,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2.0

书籍简介:

本书选择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名著和相关评述,并结合当代跨文化交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来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案例进行新角度的理解。在这些文学名著中,真实而又全面地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渊源流长的跨文化交流经历,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观念和感情交流的经历,所以它们往往比纯粹的历史记录更能引发后人的共鸣和思考;而古今中外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对这些名著的不同评论,又往往能更好地开拓我们的思考领域和深化我们的切身体验。

书籍目录:

00引言

01来自“东方”的“他者”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

“东方”一直是“危险”和“被打败的”?

来自东方的波斯“他者”

埃斯库罗斯的忧思

不可或缺的“他者”借鉴作用

小结

02“酒神”与“东方人”的报复

学习与“陌生人”相处

像神一样的古代“陌生人”

“陌生人”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

“陌生人”得到的不同接待

不被理解的“陌生人”复仇

东方魔法背后的西方神意

最大的危险在哪里?

小结

03名人们的文化偏见

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堂吉诃德》中人物对非西班牙文化有歧视

莎士比亚的“白人沙文主义”

本土语言的重要性

小结

04鲁滨孙与多侧面的西方人

纷繁复杂的文化多样性

自学成才的跨文化交流者

三重身份的漂流者鲁滨孙

现代经济人格的代表

殖民“掠夺者”形象

小结

05神秘的东方女性

关注权力与文化的关系

让人又爱又恨的东方关女

外邦人的痛苦和无奈

必然的反抗和复仇

不断变化的多元评价

小结

06另一类神秘的东方女性

文化的差异性更被人们重视

从《菊子夫人》到《蝴蝶夫人》

解构“蝴蝶夫人情结”

打破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小结

07文化混血儿基姆

异域风情总是吸引人

跨文化生存与写作

全世界的小友

跨文化“流浪”与“大游戏”

理解、接受和尊重差异

社会精英与跨文化身份

小结

08颠覆、反抗与超越

极为丰富又充满悖论的他国经历

当年的马洛与后来的叙述者马洛

叙述者马洛与作者康拉德

顶楼上的“疯女人”

多角度叙述和观察世界

小结

09相互理解、接纳与联结

对自然我们进行解释,而对精神我们进行理解

复杂而又艰难的跨文化交流

用多元文化观理解多元文化现实

穆尔夫人的跨文化之旅

不同人物的文化个性

玄妙变幻的叙述角度

展现英国国内的文化冲突

努力联结与救赎

令人怀疑的大团圆结局

小结

附录一文化间的异同与比较方法

附录二分组讨论的议题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不同文化和宗教问的交流和交往都越来越频繁。已有学者指出:“当历史学家回首我们这个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事不是太空旅行或核能的应用,而是整个世界上的人们可以真诚相对,互相理解。”当然,由现代科技和经济成就支持的频繁跨文化交流,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效和成功的交流结果,也可能引发更多的交流障碍和文化冲撞,甚至导致可能的“文化问的冲突”或“文明冲突”,所以在这个新的时代挑战面前,每个国家的优秀年轻人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而有效率的跨文化交流者。因为“如果你要在这个世界中应付自如,就必须具备同背景、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交流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有两种主要交流形式:国际交往和国内交往。不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令人惊叹,而且每一种文化内部又都有无数的文化和亚文化,所以同一社会环境内的不同文化交往一直为人们的跨文化理解提供了最普遍的实践经验,而不同同家问的文化交流又往往会让人们发现更大的文化差异,获取更大的交流惊喜感和互惠感。

自人类形成家族和部落群体时,不同部落间的“跨文化交流”就随之产生。伴随着早期文明的发展,“本族”和“异族”的差异被越来越多的认识,“自己”与“他者”的意识也开始被有意无意地强化,以集体为单位的自我优越感也因此越来越根深蒂固。

文化人类学家发现:一个部落敌视另一个部落是人类最本能的反应之一,除非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否则,部落的敌视会使他们分道扬镳。从历史的角度看,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罕有发生,人们更多的是划定自己的“地盘”,拒绝“异文化”的随便来访,并且满怀着对“异族人”的憎恨与敌视。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的最新报告所说:“过去,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种族清洗、宗教狂热和社会偏见,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学会用尊重代替仇恨。”当代美国著名的跨文化交流研究学者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提出:“认识多种文化、群体文化以及自身文化的特征是成功迎接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挑战的第一步。”认识不同文化的特征主要是指对不同文化群体在社会关系、宇宙观、苦难观等方面的重要差异要有强烈意愿去理解和交流。在这种理解和交流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个体的独特性”,二是要努力做到认识和评判具有“客观性”。

强调重视“个体的独特性”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既具有所属文化的共性,又同时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所以我们既可能以个体的思考和感悟,超越自己的群体文化,尤其是自己文化中的优越感和对异族“他者”的偏见;也可以因此不以整体性的文化概念简单化地理解“他者”文化,而是更确切和贴近事实地认识其他文化中的具体个人,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交流方式,共建彼此成功交流和互助互惠的交流成果。

相比之下,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努力“客观”是更为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研究其他文化,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

所以这既是一个要努力的目标,也是一个不可能彻底克服的问题。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教授因此也坦率地说:“观察我们不熟悉的言行并阐释其意义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观察和阐释总是无意识地带有自身文化倾向的烙印。所以我们需要明白自己身上存在的民族优越感,使之不致限制我们的认识,主动摒弃自己与“他者”文化成员间任何明显或细微的敌视或矛盾心理。

本书选择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名著和相关评述,作为促进我们进行成功跨文化交流的“酵母”,并结合当代跨文化交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来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案例进行新角度的理解。在这些文学名著中,真实而又全面地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源远流长的跨文化交流经历,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观念和感情交流的经历,所以它们往往比纯粹的历史记录更能引发后人的共鸣和思考;而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这些名著的不同评论,又往往能更好地开拓我们的思考领域和深化我们的切身体验。

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之后,本书还加入了一些思考题,这些论题值得读者借用网络和图书馆来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目的是培养读者一种亲身参与的习惯和发挥主体介入的主观能动性。

后记

最近十多年来,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殖民和后殖民文学及批评在国内学术界十分热门。就像英国女学者艾勒克.博埃默在《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一书中所说:殖民和后殖民文学是一个关于近几个世纪文化全球化的故事。我个人在这些热烈的学术研究和讨论中更多地看到了全球性跨文化交流的漫长画卷和生动历程。虽然参与西方的学术热点讨论并添加“中国的声音”也有必要,但就中国目前的“大国崛起”势头和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挑战,我认为更值得致力和努力的,应该是建设中国青年人和普通国民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素养。

“东方”与“西方”之间跨越各种界限的文化交流连绵不绝、苍黄翻覆,最初的古老传说在不断的重新阐释中,总是展现新的折冲交错和愈来愈不可阻挡的相互深度影响。虽然人类共同经历的跨文化交流历程饱含着许多血泪沾巾的文化入侵和思想压迫,却也保留着诸多精神距离的拉近和彼此心意的沟通。

由于文学与文化、经验与理论、个体与集体的交流总是处于一种相互连接、相互激励的状态之中,所以我希望运用那些在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已经整理出来的基本知识,结合中外学术界在殖民和后殖民文学研究中已经深究出来的思想成果和文化意蕴,来“联结”这样的一本大学通识课教材,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想象,加强他们对当代跨文化交流问题的重视和认识,鼓励他们通过真正的理解(而不是反复盘算利益得失)去公正、公平地对待跨文化交流中所可能出现的极其复杂的各种问题。

内容摘要:

  本书选择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名著和相关评述,并结合当代跨文化交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来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案例进行新角度的理解。在这些文学名著中,真实而又全面地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渊源流长的跨文化交流经历,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观念和感情交流的经历,所以它们往往比纯粹的历史记录更能引发后人的共鸣和思考;而古今中外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对这些名著的不同评论,又往往能更好地开拓我们的思考领域和深化我们的切身体验。  “东方”与“西方”之间跨越各种界限的文化交流连绵不绝、苍黄翻覆,最初的古老传说在不断的重新阐释中,总是展现新的折冲交错和愈来愈不可阻挡的相互深度影响。虽然人类共同经历的跨文化交流历程饱含着许多血泪沾巾的文化入侵和思想压迫,却也保留着诸多精神距离的拉近和彼此心意的沟通。  本书选择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名著和相关评述,作为促进我们进行成功跨文化交流的“酵母”,并结合当代跨文化交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来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案例进行新角度的理解。在这些文学名著中,真实而又全面地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源远流长的跨文化交流经历,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观念和感情交流的经历,所以它们往往比纯粹的历史记录更能引发后人的共鸣和思考;而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这些名著的不同评论,又往往能更好地开拓我们的思考领域和深化我们的切身体验。  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之后,本书还加入了一些思考题,这些论题值得读者借用网络和图书馆来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目的是培养读者一种亲身参与的习惯和发挥主体介入的主观能动性。【作者简介】  1959年生于杭州,浙江大学“世界文学”、美国纽约市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双硕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政治文化和世界文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文化与国际关系》、《西方文学中的政治》、《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等著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大学生通识教育
9787308056052
《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杭州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04 印数 3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是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7.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106 ,G115 的主题关于 文化交流-研究-世界 ,文学研究-西方国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