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鲁县蒙古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内蒙古开鲁县蒙古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第1页

开鲁县蒙古族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人:刘秀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基础和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存或交到自已班语文老师处保存。

  3.只须用一种颜色笔答题,字书写要清楚,否则相应扣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