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检测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检测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第1页

高二教育质量监测模拟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认为社交网络的实时性加速了谣言的传播,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先于社交网络存在的BBS、"论坛"和"社区"等交流平台也有实时性;很多研究复杂网络的分析则认为,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更易于传播谣言,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确实会加速谣言的传播,但事实上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特性在人际社会中同样具备,因此这不能解释两者的区别。实时性所带来的信息成本降低因素不是决定性的,网络结构因素又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真正造成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是信息反馈机制的失效。

  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谣言传播是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人际圈子中,首先由"谣言感染者"发起谣言,接着倾听者们会逐一表示自己的态度:认同、反对或沉默。"认同"会增加圈子中的个体进一步将谣言带入另一个交际圈的兴趣;相反,"反对"会减弱圈子里的个体对于谣言的兴趣。如果反对者的态度足够强烈且理由充分,圈子中的其他人也会成为"谣言免疫者"甚至"谣言粉碎者"--当其在别的圈子中再次听到该谣言时,也会加以反对。 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发布的单向性和局城广播性,谣言的传播机制通常是:谣言发布--推送给交际圈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转发--再次推送给新的圈子,而反馈并不在再次推送的内容中。在整个传播机制中,一方面,个体对谣言的反馈无法与谣言的传播同步,谣言的单向发布使得信息并不需要获得反馈就可以传播,这样导致反馈远远滞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严重滞后和微弱到不起眼的音量,使得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在社交网络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中"智者"的声音会为谣言所淹没。

  把握社交网络上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谣言传播几率、降低谣言传播危害的策略。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谣言传播的自动辨识,实行风险标注,提醒用户;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現高风险的谣言传播;强化对谣言传播"易感人群"的教育保护,提高他们的谣言辨识、防范能力。

(摘编自喻国明《双因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