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解析】河南省郑州市第一〇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302edu解析】河南省郑州市第一〇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郑州市106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9月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在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这一阶级在社会中异常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故A项正确。百家争鸣日趋合流是战国之后的现象,并非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排除B。是分封制与井田制瓦解促进了政治经济重大变革,并非奴隶制全面崩溃,排除C。封建制度的发展并非是题干思想主张的共同社会背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孔子曾曰:"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倡导

A. 缘法而治 B. 礼乐教化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与司马迁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策略,孔子认为"听诉讼的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司马迁认为"礼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由此可知二者都推崇礼乐教化,B项正确。A项是法家思想,与材料强调礼乐教化不符,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主张,与材料强调礼乐教化不符,排除C。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与材料强调礼乐教化不符,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