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科教版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知识梳理)
2018学年科教版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知识梳理)第1页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质点、参考系、时间和位移等基本概念

2、清楚相似物理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质点

  要点诠释:

1.提出问题

"嫦娥一号"卫星为立方体,两侧太阳能电池帆板最大跨度达18.1m,重2350 kg,近观相当庞大,但相对苍茫宇宙空间又是如此渺小,出现在指挥荧光屏上也仅是一个光点,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其运行位置、飞行速度和轨道等问题时,有没有必要考虑其大小和形状?(没有必要)实际研究中会采取一种怎样的科学模型呢?(质点)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②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视物体为质点.如:地球很大,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就变成次要因素,我们完全可以把地球当作质点看待.当然,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了.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的运动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但研究火车过桥的时间时就不能把火车看成质点了.

当研究的问题不明确时,可遵循分析问题的习惯:一般来说当物体上各个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可用物体上-个点的运动代替整个物体的运动,研究其运动性质时,可将它视为质点;做转动的物体,当研究其细微特征时不能将其视为质点;但是当物体有转动,且因转动而引起的差异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忽略时,物体也可视为质点.

此外物体的大小不是判断物体能否作为质点的依据.

③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质点的物理意义

实际存在的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有质量而无大小的点是不存在的,那么定义和研究质点的意义何在?

质点是一个理想的物理模型,尽管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但它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了简化.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理想模型"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入"理想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实际的事物与这种"理想模型"十分接近,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近似,可以把实际事物当作"理想模型"来处理,即可以将研究"理想模型"的结果直接地应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时,由于地球的直径(约1.3×104km)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108km)小得多,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直接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

要点二、参考系

  要点诠释:

1.提出问题

坐船在河中旅行的人观看两岸的风景时,常有"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而变换一下目光,又感到"仔细看山山不动",同是那一座山,为什么有时感觉它是动的而有时却感觉它是静止不动的呢?

平常我们认为坐在屋子里的人是不动的,而毛泽东却有诗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来作参考.

2.参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