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检测题
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检测题第1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计60分)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A.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B.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活动 

C.旁听一次价格听证会    D.就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向环保局提出建议

2.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3.俗语"乡音难改"表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

4. 2014 年 8 月 9 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启动了《校训是什么?》的 专题报道。清华大学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思;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校训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④优秀文化能够塑造全面的人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为大运河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一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它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发展历程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6.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实现对人的影响的主要来源是( )

 ①文化环境  ②文化活动  ③文化观念  ④文化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韩愈的《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了 ( )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文化具有继承性 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8.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优良思想和作风。这属于( )

A. 传统文艺的继承 B. 传统建筑的继承 C. 传统习俗的继承 D. 传统思想的继承

9.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 )

A.文化具有多样性 B.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C.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10.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选药材等前提下,吸收了西药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有的制成瓶装汤药,有的制成冲剂,有的制成药丸。这体现了文化发展必须: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④摒弃差异,相互借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A.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

B.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C.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D.传承文化,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2.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名言强调了 ( )

A. 知识的重要性 B.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C.文化交流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D.知识力量是巨大的

1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了中华民族( )

A.民族文化的广泛认同感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4.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最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

 A.庆祝民族节日 B.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C.民族的文化遗产 D.民族的语言文字

15.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这表明 ( )

  A.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 B.人们的文化消费日益多样化,多层次

C.不同历史时期,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不同 D.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