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人教版 必修三 3.1 荒漠化的防治 作业
2018--2019学年 人教版  必修三  3.1 荒漠化的防治  作业第1页



1.(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